“痴心不改”话富英
(2022-07-21 22:27:37)“痴心不改”话富英
许 晨
多年以前,并非多愁善感的我曾被一首歌曲深深地打动,直到今天仍然激昂而悠长地回响在耳畔,如同扬琴手用一双有力的琴锤不停地击打着心上的琴弦,久久、久久不能平静:
风霜雪雨搏激流;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
少年壮志不言愁……”
是的,就是这首由林汝为作词,雷蕾作曲,刘欢演唱的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中的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慷慨激越又委婉深沉,充满了一种认准了目标,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豪情与勇气,每每听来都会令人感到荡气回肠。
无独有偶,近来我看到了当年的老同事、老朋友张富英一系列文集作品---有诗集《玫瑰之约》、散文随笔集《倾听与注视》、中篇小说集《夹缝》和《张富英文学评论集》等图书,一边赞叹这些年他一如既往、契而不舍地追寻着缪斯女神,写出如此繁多而又有高质的文学作品,一边脑海里幻化出二十多年前,我们在山东省作家协会洪家楼报刊编辑部时的情景。可以说,那是梦开始的地方……
蓦地,上述歌曲尤其是其中的几句歌词情不自禁地激荡起来。因为,我切实感受到这位个子不高、身材结实,长年剪着一头利索的小平头的年轻人(呵呵,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印象,现在已是人到中年,久经磨砺而成为沉稳坚定的文坛骁将了),如同“沙漠之舟”的骆驼似的,吃苦耐劳,迎风斗沙,向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就像歌里所唱得那样: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
张富英的老家是在渤海湾畔的鲁北大平原上----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流坡坞镇。战争年代,这里可是红红火火、名声在外啊!远得不多讲了,只说使它青史留名的两件事。一是早在1937年11月,共产党人领导起义武装在这里阻击了疯狂进犯的日本鬼子,打响了山东抗战第一枪。二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曾于1947年跟随中央工作团,前来阳信参加土改,与当地群众感情深厚。
瞧,生长在这样火热的土地上,耳濡目染,从小就使张富英传承着向上向善、不屈不挠的正能量基因。父辈给他取名:富英,富英,富有的英才!这里边寄托着多么美好的祝福啊:期望他将来成长为富有知识与能力的英杰人物。成年后,他又给自己取了“常青”、“张戈”等笔名,同样寓意为永葆青春和笔锋犀利,向往做出一番事业。
当然,名字并不能规范或者预兆未来的成才之路。然而冥冥中却能够给人以心理的暗示,鼓足勇气,奋发有为,向着那个所期待的目标不懈努力、笃志前行。或许正是遵循着这样天机不可道来的哲理,家境并不富裕也不显赫的张富英,走上了布有荆疾也绽放鲜花的征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走入学校后,他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文学,成为那个时代风靡一时的文学青年。
从一个热衷阅读小说传记、诗歌散文的“书虫”,到自己拿起笔来创作心目中的作品。尽管开始投出去大多“泥牛入海无消息”,发表犹如“蜀道难”,可丝毫没有使他消退酷爱文学的热情,与志同道合的同乡伙伴王建华,相互鼓励,共同拼搏在文学道路上。为此,他们保持了长年的友谊,将彼此来往的书信编印成了一本文集:《文学两地书》,成为一段文坛佳话。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今这句引人注目的网红语,实际上早就在富英的生活里实践了。那是还不到而立之年的他,为了心爱的文学事业,圆一个自己的作家梦,竟毅然决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相对稳定并受人们羡慕的教师工作,走向省城,去做一个“济漂”。
说真的,这在某些亲友看来,是十分不解的,并且始终为他捏着一把冷汗。因为在当前体制和文化环境里,没有相当大的名气以及被市场青睐的作家,仅靠写作拿稿费,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甚而都吃不上饭。富英就是富英,在如此决定之时,已经想到了其中的坎坷艰辛,仍然义无反顾地走出去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距离梦想近一些、再近一些。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商品社会的大潮里,在鱼龙混杂的“圈子”中,他果然遇到了说得清和说不清的风风雨雨,意志稍微薄弱一点,就会走不下去。首要的是生存。好在他的谦虚与勤勉赢得了不少老师和朋友们的关心帮助,先后在省城几家文化报刊搞教培,拉广告,当编辑。一边做编务工作、看稿通联,一边学习、写作。哪怕再困难,他也没有想到打一通“退堂鼓”。
其中,最使他获益的是在省作协主办的《作家报》和《山东文学》编辑部工作之时。虽然在深化改革的大形势下,纯文学报刊推向市场经济的海洋,遇到了“台风大浪”,颠簸起伏,可毕竟是省级报刊啊,只要尽心尽力,还是可以有用武之地的。那时我从部队转业到《山东文学》任职,与富英成为了同事和文友。老实说,开始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他的能力,当由他成功地联系组织了几次文学活动,扩大了刊物影响力之后,就让人刮目相看了。
好一个张富英,不仅是一名好的编辑和作家,更是一名成熟的文学组织者和文学活动家。在常人难以走通的文学征程上,如此成果是怎样得来的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后来,他在《文心淡定》一书的序言中回忆道:这得益于“两位老领导的引领”---
为修文学正果,辞别故土,孤身一人,开始了漂泊。实在是天赋不及、实在是生存所累、实在是诱惑太多。有两位老领导的引领,过后看,真可谓金玉良言,两位领导的劝导虽时隔五年,却惊人的相似。想来,富英遇上这样的前辈,好福气啊!
如此,这不仅使他在省城文坛站稳了脚跟,学到了真经,增长了才干,也为将来独闯天下、进军京城文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里,各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这一天说来就来了:由于经济紧张等原因,《作家报》社的刊号出让了,曾经被文朋诗友美誉为“南有《文学报》,北有《作家报》”之一的报纸停刊了。而伴随新中国诞生礼炮声而创刊的《山东文学》,也是风雨飘摇、步履维艰。纯文学报刊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富英没有气馁,反而看到了机遇当然也是挑战,他及时站了出来,四处奔走,到处化缘,联合富有文学情结的有识之士,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使《作家报》东山再起,重又复活了!而且北上首都,面向全国乃至海外华人世界,眼界更宽,平台更大了。十几年来,及时报道文坛讯息,宣传文艺政策,发表了许多各类文学作品,举办了种种喜闻乐见的文学活动,培养了大批文学新秀和爱好者,为各地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同时,他在繁忙的编辑事务和组织策划活动之时,并没有放下追求了一生的文学创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对于那些有心人来说,就更为“长袖善舞、明眸善睐”了。几十年来,不管是当员工还是做老总。富英抓紧一切时机,还写出了大量的作品。
诗歌、小说、散文游记、评论序跋,影视剧本,他在各种文学体裁上都有涉猎,可谓是多管齐下、全面开花。诗集、散文随笔集、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文学评论,端得是姚黄魏紫,各有千秋。其中的写作特色及优点缺憾,自有评论家们去品头论足,我在这里不再缀述了,只是沿着“老友印象记”的思路,为之感叹点赞。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
前面说过,富英是从濒临渤海湾的鲁北大平原上走来的,尽管家乡多年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就像早年间歌里唱道的那样: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可在他心里,那是永远走不出去的故乡,那是他文学的宝库,更是情感的寄托。有机会,他都会想办法为家乡做些事情,尽一点游子之力。
那一年,已是中国影视剧本评介中心主任、《作家报》总编辑的张富英,将积累了多年的近200部文学图书、个人作品文集,包括16本珍贵的《作家报》合订本,全部捐献给滨州阳信县档案馆永久收藏,为家乡文化加油充电。为此,县里有关部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
在纪念建党101周年之际,我和滨州党史研究者刘树松合作采写的长篇纪实文学《渤海魂》出版发行,全景式而又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革命老根据地---渤海区军民奋斗历程,其区域包括渤海湾畔的冀鲁大平原,中心区就是现在的滨州市。富英总编得知此事,积极支持,就在2022年7月1日那一天《作家报》上,特意安排了一个专版,发表了三篇评论文章,向广大读者介绍推荐这部红色图书。
对此我们非常感谢,并且强烈感受到了他那浓得化不开的家乡情结。当然,这也鲜明体现了作为出色的编辑家和诗人作家的张富英,不管身处逆境还是一路顺风,都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始终不渝地保持一颗文学之心。如果说,写出获得大奖之作是作家的荣耀,那么做好文学推广提高以及培养新秀,同样值得人们推崇与尊重。
在山东文化教育界工作多年、如今是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的吴义勤曾形象地说过:张富英是一位虔诚的“文学使者”。说得太好了!我以为,这是对他精准而又高度的赞赏和评价。而这一切,都来自那个“历经苦难痴心不改”的少年壮志,以及满腔诗情……
(许 晨,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山东文学》原社长主编,青岛市作协名誉主席,国家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