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之然

如果你读不完《必然》,至少读完这40句书摘|
他在《失控》中说:要用生物学而不是机械学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
他在《科技想要什么》中说:科技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
他在新书《必然》中介绍了“新物种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和未来走向”;
他就是凯文·凯利——“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游侠”。
《必然》是凯文·凯利“观察·反思·展望”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未来,由技术来驱动的四股一般性力量是必然不可避免的。
今天我们想象未来最伟大的产品,天马行空地描述它,但真正伟大的东西超出我们的想象。未来令人是难以置信的。
所以——如果你读不完《必然》,至少读完这58条书摘。
第1章 形成
1、如果你拒绝进行不断的小升级,那么积累起来的变化会最终变成一项巨大的更新,大到足以带来“创伤”级别的干扰。
2、没有不适的世界会停滞不前;某些方面过于公平的世界,也会在其他方面上不公平得可怕。乌托邦中没有问题可烦恼,但乌托邦也因此没有机遇存在。
3、这些用户创造出的频道在经济方面毫无意义。制作它们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来自哪里呢?答案是:来自受众。只有40%的网络内容是以商业形式创造出来的。支撑人们创造其余部分的,不是责任,就是激情。
4、过去30年已经开创出了不可思议的起跑线——可以建造真正伟大事物的坚固平台。但即将到来的将会不同,将会超越现在,将会成为他物。而最酷的东西尚未发明出来。
第2章 知化(即赋予对象认知能力)
5、我根据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把工作分为四大类,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机器人将怎样取代人类:人类能从事但机器人表现更佳的工作;人类不能从事但机器人能从事的工作;人类想要从事却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刚开始)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
6、很难想象有什么事物会像廉价、强大、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那样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未来,我们的日常行为将被彻底改变。人工智能将是一些有界限的实体,而我们能清楚地区分我们和它们的思维。
7、人工智能思想的到来加速了其他所有颠覆性趋势的进程,它在未来世界中的威力与曾经的“铀元素”相当。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知化是必然的,因为它已经近在咫尺。
8、我们想要的不是智能,而是人工智慧。与一般的智能不同,智慧是专注的、能衡量的、专门化的。它还能够用完全不同于人类认知的方式思考。
9、在一个联系超密集的世界中,不一样的思维是创新和财富的来源。仅仅聪明是不够的。商业动机会让与工业力量相关的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它们廉价而聪明,会被植入到所有我们制造的东西里。当我们开始发明新的智能种类和新的思维方式时,将获得更大的回报。
第3章 流动
10、我列出了至少8种我们在为一些可以免费得到的产品时,所获得的无形价值。分别是:即时性;个性化;解释性;可靠性;获取权;实体化;可赞助;可寻性。对于创作者来说,要满足以上的8种特性,就需要新的技巧。成功不再源自对内容分发的掌握。分发近乎自动,内容全是信息流。
11、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在最根本的层面上,它将我们使用它时所产生的一切行为、一切特征、一切想法拷贝成了复制品。为了将信息从互联网的某个角落传输到另一边,通信协议让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经历了数次的复制。
12、我们已经从日清日毕模式转换到了实时模式。给别人发信息的时候,我们希望立刻就能收到答复。花钱的时候,我们也希望我们的银行账户能立刻结算。推论下去,想在实时中运转良好,所有事情就必须流动起来——这至关重要。
13、在工业时代里,公司通过提高自己的效率和生产力来最大化地节省自己的时间。这在今天已经远远不够。现在,组织还要节省它们的顾客与公民的时间。它们需要尽其所能来进行实时互动。实时就是人类的时间。
第4章 屏读
14、今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变成了屏幕之民。屏幕之民倾向于忽略书籍中的经典逻辑,和对书本的崇敬。他们更喜欢像素间的动态流动。屏幕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动的世界,充满其中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素材、剪辑资料和未成熟的理念。这是一条由微博、摘要、随手拍照片、简短文字和漂浮的第一印象构成的河流。
15、当世界上所有书籍都由互联的词语和理念构成为一张流动的织物后,将会发生什么呢?会有以下四件事情发生:
处在流行边缘的作品将会找到受众;
随着文明进程中每一份原始文档都将被扫描并交叉链接,万能图书馆将增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收录所有书籍的万能图书馆,将会培育出新形式的权威;
全面、完整,收录所有着作的万能图书馆会比只是改进搜索技术的图书馆变得更好。
第5章 使用
16、在我们向使用权靠拢并远离所有权的长期进程中,有五个深层的科技发展趋势起着推动促进的作用:减物质化;按需使用的即时性;去中心化;平台协同;云端。
17、在未来的30年里,减物质化、去中心化、即时性、平台协同和云端的发展将继续强势发展。只要科技进步使得通信成本、计算成本继续下降,这些趋势都是必然。
18、使用权将逐步取代所有权。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对事物的使用将会胜过对其拥有。数字原住民是自由地奔向前方的,他们不会承受拥有事物所带来的负累,可以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使用而非拥有事物,使我可以保持敏捷和精力充沛,时刻为即将出现的未知事物做好准备。
第6章 共享
19、分享是数字社会主义中最温和的表现形式,但这样一个动词却是所有高级水平的群体活动的基础。它也是整个网络世界的基本构成成分。
20、当个体们为实现一个更大目标而共同工作时,群体层面的结果就会涌现出来,这也就是所谓的“合作”。社区的集体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贡献者个人力量之和。这就是社会化机构的全部要义所在——整体优于部分之和。
21、任何可以被共享的事物——思想、情绪、金钱、健康、时间,都将在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回报下被共享。任何可以被共享的都能以上百万种我们今天尚未实现的方式被更好、更快、更便利、更长久地共享。
第7章 过滤
22、只接触那些你已经喜欢的东西是有风险的,即你可能会卷入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漩涡,从而对任何与你的标准存在细微差异的事情都视而不见,即使你原本会喜欢它。
23、未来的30年中,我们在教育、运输、医疗和零售领域都能看到大规模定制的出现。
24、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
第8章 重混(即“对已有事物的重新排列和再利用)
25、可视化的窍门在于可检索性,也就是说我们有能力像谷歌搜索网页一样检索所有的电影,并找到某个具体镜头。除了可检索性以外,媒介中正在发生的另一项变革可总结为“可回放性”。
26、在未来,沉浸式环境和虚拟现实也必然会具备返回先前状态的功能。实际上,任何数字产品都将具备撤销和回放功能,就像它们都会具备重混的功能。
27、但凡有价值的创作物,最终将不可避免地以某种形式转化成其他东西。人们当然永远可以获得1997年J·K·罗琳发表的那个版本的《哈利·波特》,但不可避免的是,在未来几十年里会出现1000本根据她的原版图书创作出来的同人小说。发明或作品本身越有魅力,也就越可能被其他人所转化,而且这一过程也越重要。
第9章 互动
28、现场感会将用户带入虚拟世界,但是虚拟现实设备的互动效果才是维持用户体验的要素。各个层面上的互动效果将会扩散影响到这个技术构造的虚拟世界的其他方面。
29、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将继续拓展更多可以与之互动的事物。拓展将遵循三个方向推进:我们会继续给自己制造的事物添加新的传感器和感官功能;互动发生的区域将会继续向我们靠近;最大程度的互动会要求我们跳入到技术本身。
30、互动的程度在提升,并且将继续提升。想要互动,就需要掌握技能、学会配合、多加体验,并加强学习。我们需要把自己嵌入到技术中,并培养自身能力。
第10章 追踪
31、物联网的设计是用来追踪数据,这也是它所处的云端的本质属性。在未来5年中,我们预计云端中加入的340亿联网设备将会用来传输数据。云端的作用则是保存数据。任何接触云端的东西都能被追踪,也一定会被追踪。
32、无处不在的监督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无法让这个机制停止追踪,我们只能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对称。
33、互相监督的社会中会出现一种权利意识,即每个人都有权获取关于自己的数据,并从中受益。但是每种权利都伴随着义务,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尊重信息的完整,负责任地分享信息并接受他人监督。
34、匿名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手段。因此,推特、YikYak、Redditt等网站上,大多数粗暴的骚扰都是匿名的。不用负责任的状态最大程度上释放出人类的恶。
第11章 提问
35、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创造某种全球意识,只需要让每个人都能随时与他人以及其他事物相联通,并能共同创造新事物。有了人类共享的互联互通,现在看来不可能发生的奇迹将变得可能。
36、在未来的30年里,如果网络和电话系统全部瘫痪一天,那么,这一天带给人们的震惊记忆将在此后的几年里难以消除。
37、科学作为一种手段,主要增长了我们的无知而不是我们的知识。
38、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第12章 开始
39、未来30年,霍洛斯将沿着与过去30年同样的方向挺进,那就是:更多的流动、共享、追踪、使用、互动、屏读、重混、过滤、知化、提问以及形成。我们正站在开始的时刻。
40、已经开始。当然,也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