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021-09-04 22:07:11)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张富英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刚到山东省作家协会机关报《作家报》工作时,接手的其中一项工作,便是大型典藏《中国乡镇》的收尾工作,这是兼任报社社长的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马恒祥和时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开始着手于对中国民间文化和非遗文化保护的冯骥才,共同担任主编的浩大工程。那时也有意无意对村镇保护有些关注。
据2000年统计,中国共有371万个自然村,到了10年后的2010年,剩下263万个。大约每年9万个消失,平均每天消减近百个村落。之后虽有所放缓,但已然造成的危害,无法挽回矣!
“每一分钟,都有文化遗产在消失。再不保护,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就没有东西留存了,如果我们再不行动,我们怎么面对我们的子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说。他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等,冯骥才觉得,中国社会正在从农耕文明步入工业文化,在传统村落里,有我们的民族记忆和精神传统,有民族的终极价值观,有民族的DNA和特有的审美,有我们丰富多样的文化创造,这些东西必须保留,必须传承,不能失去。
中国的古村落在这几年里全部沦陷了,继齐鲁大地的古村全部被拆毁后,作为中国文化博物馆的山西的古村也全部消失了! 已过古稀之年的冯骥才已经渐渐远离作家的光环,一年中有多半时间都在中国那些濒临消失的古村落间奔走,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人们称他“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冯骥才认为,古村落的价值绝不小于万里长城,抢救古村落就是和时间赛跑。
刘保德兄长发来他编著的《阳信村名故事》,使我眼睛一亮!兄嘱我作序,作序实属不敢当。匆读之后,亲切与自豪感油然而生,于是随感一篇。
进入文坛转眼三十年,走遍了祖国大地,每到一处,发现都会有一两位地方文化标杆式人物。他们都是默默耕耘在田间地头,昼夜奔忙于乡里坊间,冒着泥泞与崎岖,功利不是他们的向往,甚或许多人不理解他们为何乐此不疲。但经年累月之后,待银发爬满头,精神矍铄的他们,活像一位旗手,召唤者一个地方文化人的追求;或像一位舵手,引领者当地文化追求者们向前!在我心目中,刘保德兄长便是!
当年,文学青年的我,就是以保德兄为标杆的,他是我文学征途上的带路人,有了他的提携,我一路向前!离开家乡后,我们从未间断联系与交流。我的每次小进步,都得到了兄长的鼓励,兄长为家乡文化事业每个举措每份收获,我都点赞,特别是他职业退休了事业更忙了,为家乡文化发展贡献更大了,着实令人钦敬!
《阳信村名故事》洋洋数十万言,200余个村庄数百个故事,有些是早年的搜集与整理,有些几经考证与修改。村名故事的划分,11大归类堪称妙笔,清晰而精到,目录映入眼帘便平生起阅读兴趣,翻开来更是引人入胜!由雷家而追溯出的郡城轶事,孙家的孙青野让孙家更加不同凡响(姓氏立村);有来自双龙巷的韩士敬,迁来的小韩改大韩,也有新移民落户立村小耿,原著耿家遂升格大耿(规模论村);东西南北中,昭示着地灵人杰与生生不息(方位识村);冯店劳店温店商店,汇交通要道聚一方重镇,本土出了冯乐进戚学仁,万集张集阎集赵集,集好客人振百业兴,张集迎来毛岸英(店铺聚村);红庙刘庙行宫玉皇庙五庄,王姑庵刘芦阁红门牛王堂,神通福佑,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出淳朴的民风民俗(庙宇荫村);李桥韩桥双井湾池,东坡西坞沙窝系,平原好沃土,洋湖街走出戏曲大师史若虚(地理冠村);堡牌庄庄秦皇台,楼亭驿营十八寨,历史的尘埃落定,忘不了鲁北药王李肇永、一代名医张皆春(特色显村);铁匠磨坊大夫油王,梨园郭香椿王,职业兴百行旺(职业兴村);鹁鸽李迷羊孙,下马香马马道,老牛水牛牛王,农耕文明,耕读传家(动物示村);杨松李什敦伍,全仁洪道开基,因了修身,治家理村,伸张正义,造福一方,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焉(人名誉村);钦八银高翟王博士五支双官义士义门,银子刘生金李洪路幸福李图李大人,归事由命名,启迪后人,以示永念(事因名村)。
家乡的村名故事,读来热血沸腾,心头顿时涌出一股豪迈,感到身为阳信人无上荣光!读到高智国先生在《阳信县界行》中所描述的阳信“四邻八舍”,拓展了阳信的“视界”,亦深为这拳拳之心感动!
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编撰村名故事是留住这根脉的最好努力!这同时应感谢家乡父母官的高瞻远瞩,历任有这么多重视文化建设的领导主政,是阳信人民的福气。2019年7月,我被阳信县委县政府聘为“智汇阳信
《阳信村名故事》的编著与面世,既属于编著者创作的结晶,又是家乡文化领域的成果,更堪称大著所有参与者浓浓赤子情!心中不由自主咏诵出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家乡阳信,我爱听阳信村名故事,祝福家乡越来越好,以艾老诗行保德兄、与家乡人民共勉!
(张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