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正:情牵“智慧之书”十八年

老干部离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其中,有的老干部活跃在经济领域,也有的频频现身社会事务领域,还有的辛勤耕耘在地方文化的研究与保护领域……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年届8旬的离休干部管正,就乐此不疲地为保护苏州地方文化忙碌着。他觉得:保护地方文化不仅是政府职能部门和年轻人的事,不在位的老干部也应出把力。
人物简介
管正,男,汉族,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1933年3月出生于苏州水乡甪直古镇。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入党。历任昆山县蓬朗区共青团团委书记,昆山县人民政府人事科副科长,中共周庄乡、周墅乡党委书记,中共昆山县委办公室主任,中共太仓县委办公室主任、太仓县委副书记,太仓县人民政府县长,吴县人民政府县长,中共吴县县委书记,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两次获江苏省先进个人称号,一次省三等功。江苏省第六届人大代表,中共十三大代表。1996年离休。1994年任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会长(现任常务顾问),中国苏州孙子兵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著有《孙子兵法与行政管理》、《难舍的历史情结:孙武与苏州研究十五年纪实》、《孙子兵法———智慧之书》;组织编撰 《孙子兵法传世典藏本》等书籍;此外还多次在《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日本东京、台湾有关孙子兵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离而不休走上文化研究路
苏周刊:尊敬的管老,《苏州日报》 最近刊登了一篇您写的三山岛旧石器文化探源的稿子,结合您离休后的其他工作,可以发现您这么多年一直在为保护苏州地方文化而操劳,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因此这期文化访谈就请您当主角。
管正:我所做的事情其实是说不上的,许多离退休老干部也在继续发挥余热,他们更值得写。
苏周刊:是这样的,我们这次访谈的主要目的,不是宣传您个人,而是想反映您这类离退休老干部的精神,启发更多的人行动起来,把家乡和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管正:那好。
苏周刊:管老,您16岁参加工作,63岁离休,用歌里的话来说,叫“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啦”,但事实上您现在还很忙,为什么会这样呢?
管正:离退休后到底是选择忙还是选择闲,各人的经历、特长、想法、身体和家庭情况不同,作出的选择也肯定不同。我离休前想到,现在生活条件好、医学发达,寿命延长,一般的人离退休后都能再活一二十年,有的还要长一些,这么长的时间里整天无事可做,要闲得发慌,不利于心理健康。而且,终日闲坐、四体不勤,会导致血脉不畅,实际上倒要加速衰老,甚至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怎样迈过离休这道坎?我仔细观察了许多已经离退休的老干部,发现不少人都在以自己的长处发挥余热; 我又想到瑞士一位哲学家的名言:“正是工作,给生活带来了乐趣”,很有感触。我觉得,勤劳是健康的良方、长寿的要诀,也是让人活得有意义的途径,离休是我法定人生劳动阶段的终止,但绝不意味着今后就不能劳动了,所以我选择了离而不休、继续做事,让自己老有所为。
苏周刊:老有所为,不但对个人身心健康有利,对社会来说也是好事啊!
管正:是的,我觉得这样可以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再作些贡献。即便继续做事留给世界的只是一个背影,而且这个背影不久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只要是在为人民、为社会做好事、实事,我的心里就永远都是坦荡、踏实的。宋朝有个叫韩琦的人说得好:“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离退休了就像黄花一样,照样可以在秋风中散发出诱人的芬芳。
苏周刊:您觉得离退休后继续做事有哪些优势?
管正:现在的人,六七十岁时精力、体力、脑力一般都还不差,再加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因此可以说是一生中最成熟的阶段。这是一个优势。
第二个优势是,离退休后时间上自由了,职业上自由了,生活上也自由了,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自由天地,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和意愿去选择自己喜欢走的路。
所以我觉得,离退休是生命的第二个春天,是新的征程的起点。不管今后的时间还有多长,空间还有多大,不管过去地位是否显赫,只要你努力了,都可以实现“夕阳红”。
当然,离退休后做事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好一个度,有多少余热就发挥多少。
苏周刊:那您为什么会选择从事地方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呢?
管正:我的个人经历和爱好,让我走上了这条道路。我出生在苏州水乡古镇甪直,16岁的时候,我在邻居、地下党支部书记严修桢的指引下,参加了革命工作,当时我还是中学生,以后成为一生从政的“万金油”干部,没有什么技术特长。但受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熏陶,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喜欢钻研,每到一个地方从政,我就要翻阅当地的地方志、历史资料,了解那里的历史文化,这为我从事地方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苏周刊:离休后您主要从事了哪些方面的地方文化研究和保护?
管正:我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孙武和《孙子兵法》,此外还参与了徐福东渡研究、法制研究、合作经济研究、老年书画研究等活动。对三山岛等名胜古迹我也比较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