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己的理想倾尽所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为了自己的理想倾尽所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几年前,一个叫张景的人,卖了北京的房和车
历经129天、3万多公里、跨越23个省
完成了一部“粗制滥造”的纪录片
这部片子被13家主流媒体拒绝
然而,却得到了豆瓣8.9的评分
b站上9.9的高分、两百多万的播放量
这部片子,叫《寻找手艺》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70F573C0B0A7C172C4A20730B4EB49B6813FF946_size37_w640_h452.jpeg
他寻找了全国199名手艺人
拍下了144项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
相较于李子柒的视频
他的,并没有那么多的美感
但是,我们也知道
李子柒是将美的东西给了观众
农村生活中不美的,不是没有
她只是没给观众看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AB031674B1FE949DC5D2E05BCB76584089A794AE_size2483_w639_h383.gif
就像这部纪录片中的传统手艺人们
难以搬上镜头的尴尬和窘迫
才是大多数民间传统手艺人的真实写照
做油纸伞的老人坎温、手工造纸的老婆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的一首《雨巷》
曾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那把姑娘手中的油纸伞
也藏下了不少人的江南梦呓
所有的这一切,看起来都是美轮美奂的
不过,又有多少人知道油纸伞背后的故事?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228A7D99F8963892510519B52433035E19ADA18F_size3568_w480_h270.gif
在远离江南的云南
有一位做油纸伞的老人,叫坎温
他,今年八十多岁了
在这个干不了活、下不了地的年纪
他依然坚持每天做一把伞
没有任何机器设备
老人全凭一双起茧的手
和多年积攒的经验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36B23E7DF86D93AB98413720B697ABABD9AEC574_size1714_w480_h270.gif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A9F98DA6E82F4959CA8A6DEF26796C700BE01BE7_size2469_w480_h270.gif
无论是切割、削木还是打孔、穿绳
不用测量,只凭感觉
而最揪人心的是老人将绳子穿过最外沿的大伞骨时
紧绷的线意外地崩开了
一瞬间,老人愣住了
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拉扯着棉线
而线一次又一次地崩开
最终在第八次的时候,线成功收紧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C0F98917FCFFBDE274B5E11FB961EF51CFA71AA0_size1464_w450_h251.gif
一对来自贵州小黄村手工造纸的老婆婆
那是她们人生中最后一次造纸
在那次拍摄之后,
婆婆们决定以后就不再做了
这就意味着小黄村的造纸术或许自此失传
两位婆婆面对镜头说:
这下我们的照片到北京了,就算名字到了也好!
如此简单的心愿,触动了无数网友
而那满屏来自各地的弹幕,更是令人动容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27D237B64728DEDE178C32CC86EA5F945D1FBA22_size3345_w640_h388.gif
13岁开始刻板、持续8年的江雍次仁妹
对每一日的刻板工作都很虔诚
他说:
这个不好好刻的话,我们死了的时候,会害怕
这些手艺人,靠自己独有的这一项技能吃饭生活
那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也是仅有的依靠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5314BB42283CA9E618E1007D5BA29BA4F7C6EFB5_size1705_w450_h250.gif
理想这个词,尽管已是老生常谈
但仔细想想
曾经的梦想或许早已被现实鞭挞得面目全非
能够从一而终地把自己能做、
想做的事做到极致的人又有多少?
而他们却做到了
那些散落在街巷和屋舍角落的手艺人们
真的是——
行走于旅途而忘记行走,沉醉在书中而忘记了书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7815491ECE374A21B208FFB528B7220A82B7C6AE_size1126_w480_h270.gif
我们都认为这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匠人精神
但事实上,匠人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陌生的
做土陶的吐尔逊江·祖农
宁愿自己少赚点钱,也要多做点陶器留给世人
做铜佛像的土旦拒绝富有生活
他把手艺赚来的钱再通过手艺捐给了寺庙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7EF2039A37523A7118B39836BDA9F39655825AD5_size1719_w450_h250.gif
做枫香染的张蜡四老大姐拿出自己一辈子的作品
却一件也舍不得卖
……
他们觉得,这不过是他们应该做的
就像那些做陶器的手艺人会跟人说:
我不是什么匠人,我就是个玩泥巴的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1550278D5CE70A1C4D077947E1BF4A14EB209650_size2882_w639_h325.gif
这些手艺于他们而言
早已不仅仅是一种赚钱的途径
而是立人之本
这些手艺于我们而言,
也早已不是一种源于他人的表演
而是生活传承
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手艺
曾经看到过一项叫做打铁花的技艺
它的悠久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作为河南省的一项非遗
它有着“民间烟火之最”“中华第一铁花”的美誉
表演师傅们徒手击打1600摄氏度的铁水
飞舞在空中的铁水便呈现出了一场场绚丽壮观的烟花景象
那如流星般转瞬即逝的绚烂令人欲罢不能
看得出来
打铁花看上去并不复杂,却是很危险
如果技艺不精
极高温度的铁水就有可能伤到自己
而事实上,
很多表演打铁花的师傅们都是光膀子的大汉
也正是因为如此高的危险性
会打铁花的表演者最终越来越少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2AD2BD0C746ED8AF75AAB523A6A499A6BB3EA922_size1849_w500_h281.gif
还有一种叫做竹丝镶嵌的技艺
它是将江南生产的毛竹加工制成
只有2毫米厚、3毫米宽的毛竹篾条
再锯出等距细榫,十字交叉衔接,相互嵌入槽位,
制成竹丝方格几何纹样的篾丝篱底板
最后用白桃木或翻簧刻成各种图案
镶嵌在底纹上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7626CC3082A5046FE5EEAB31FFBA8353243454D5_size112_w640_h634.jpeg
也就是说一片10厘米见方的竹丝镶嵌花板
需上千竹片拼成,严丝合缝,宛若天成
如此精致的作品在人民大会堂
甚至杭州G20峰会
和在尼克松访华时的杭州会客厅中都有陈列
现存的大多数作品都出自于一位叫做张锦达的老人的父亲之手
而张锦达也是全国现存的一名会这门手艺的老人
有很多人劝过老人家收徒弟
可老人说:
这行好汉子不爱干,懒汉子干不了。
而事实上
如今很多手艺传承困难的一大因素就是这个
现在还有谁能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呢?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521CB9527CDAC7F0423A15294462FE56FCA70407_size1826_w480_h270.gif
再来说一项叫做云雕的传统手工艺
这是传统大漆漆雕工艺中的一种
也许有些人知道
大漆这种东西刚开始接触的时候
很多人都会产生身体过敏不适
如果不是真爱,着实没有多少人能受得了这个罪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42336E864AF18DA845DD150AF2184000739276DE_size50_w634_h425.jpeg
而云雕是以红和黑两种颜色的天然漆层层相间涂刷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云雕漆器的切面花纹是红黑相间的
这个叫做髹涂的过程
要涂刷七十到八十层,每层的厚度必须要一致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名画蒙娜丽莎
达芬奇融合了四十层油彩
最终营造出蒙娜丽莎嘴角模糊和阴影效果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540DA540C89EA68E26B7C3F9D349FBC0743EE0EF_size67_w640_h422.jpeg
如此看来,云雕漆器与它相比也是多逞不让了
倒不是说这二者在技艺上真的有什么可比性
只是想说
这种技艺的纷繁和精致
从来都不是某个大人物的专属技能
相似的例子还有唐卡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43BD0D78DB82FDEBE54F038A80342209A767970C_size36_w640_h356.jpeg
一幅作品的制作周期长达数月到数年不等
还有传递阴阳的榫卯、残破的锔活儿等
一些很接地气的传统手工艺
它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先人们的生活痕迹
更多的是有关美学和哲学的内涵
传统手艺该何去何从?
中华泱泱
源于街头巷里这些手艺多到数不清
尽管如此
我们寻找和记录的速度远远比不上它们消失的速度
就拿云南傣族油纸伞为例
在几年前尚有四个老人会做
砍温老人是其中之一
而当张景前往拍摄的时候
只剩下砍温老人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C579D28283C9FD1A774D3F5A3586D4CF3BDA898B_size2430_w480_h270.gif
而等到导演再次回访砍温老人时
这个做了一辈子伞的老人也已经不在人世
即便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熟知的技艺
今天,都已面临失传
更何况,那些被深埋在小巷中的?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807070FC61A5E22B74483E9492909B12E6E03F39_size1545_w480_h270.gif
对于传统技艺的流失
有很多人保持着最理性的态度
他们认为,那些记忆之所以被淘汰
因为,它们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了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3BBFD989AB5C5BE41202E752F02993F144FA43DA_size1411_w450_h250.gif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001B7EFAB2E3CB2E4F776BDF09CA11B931A8ED28_size826_w450_h250.gif
就像在“非遗”纪录片《百心百匠》中,
李亚鹏就说了一句不好听的实话:
如果这个社会真的不需要它了,那就让它消失
换而言之
就是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
那些陈旧的、繁琐的、冗余的技能
但对传统手艺来说
我们传承的又何止只是技能?
况且
这个时代到底需要什么,又有谁能说得准?
https://x0.ifengimg.com/res/2020/E0DDCA655F3CA327BE25F54ACC559A00505E381C_size3293_w480_h270.gif
当然,一个时代的发展必须要依靠现代科技
但这并不意味着
那些有坚守、有温度的传统只能被遗忘
这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我们需要的是
读懂先人积累的、无形的思想精粹
改变从传而不承到濒临失传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