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作家张富英
作家张富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629
  • 关注人气:7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之观邓剑东老师《钓鱼的启示》一课有感

(2020-02-07 06:06:03)
标签:

转载

        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

 

                              之观邓剑东老师《钓鱼的启示》一课有感

                                                         张富英

    初识文体意识是进入鲲鹏小语寒假研修班之后。说是每位组员都要参与进来。这是非科班出身又从教语文时间不长的我所从未接触到的。又被大哥任命为二组的组长。对于一个从未参与过研修的我来说真是难上加难呀!说实话,一直以来,对语文教学我都是以仰视的目光去观望。网研第一步虽难,但一定要迈出去。

    首先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看法。本文为一篇叙事性作品。叙述了“我”11岁时随父亲去钓鱼这件事给“我”的一生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影响。我非常欣赏邓剑东老师教态,自始至终都以沉着冷静来对待。与名师一个小时的课甚至时间更长相比,此节30分钟的课更像微课堂。邓老师这节《钓鱼的启示》令我感慨颇多。优点:其一、开篇以让孩子说对三个成语的理解来导入这节课,看课题"一钓鱼一启示"。感觉是眼前一亮。其二、本课虽未听到书声朗朗,但让我们感觉到孩子们抓关键词在用心与文本交流,收获不小。其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孩子到台上板书下自己的想法和所获。这一方法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正如孩子的感悟:生活中我们不缺少发现,缺少的是发现启示的眼睛和心灵。

    钓鱼和启示,邓老师把重点放在了后面的启示上,钓鱼就被忽略了。这个可以通过教师的调控可以达到更好的控制课堂来弥补。直到后来的有些零乱,我却认为那是邓老师及孩子发挥最好的时候。力争更完美的呈现课堂,乱中有序。再有一点,这节课我也曾上过,除了邓老师运用的那些教学方法之外,还抓住了留白:如果是你与父亲钓鱼的,你会把这条鱼放掉还是不放?让孩子来写自己的感受,一句不嫌少,上不封顶。孩子们很喜欢这个假设,纷纷说出了自己愿意放与不放的理由,课堂差点成辩论会场。成功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表达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意愿,这就完成了启示类文章的最终目标。

    另外在复习此单元时,我运用了单元整合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让其与本单元的其他三课融合,联系四年级曾学过此的文体,梳理叙事类文体的综合学法,文体观照下的文本渗透就水到渠成了。其实“语文核心价值统领性的意义”是以文章的词句来理解文意,以文意认识写作对象的特点,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文体意识是指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对不同文体的自觉感受,并通过写作实践在头脑中形成的文章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文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高年级段主要是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文字的作用和意义。

在小学阶段,教学不同体裁的文章时,如果都采取同一个模式进行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钻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处理教材,要在“浅出”上做文章。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我们教师熟悉课程标准,明确每一学段的课标要求,同时熟悉教材的单元目标,为有效教学指引方向。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只有具有一定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才能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对孩子进行文体意识的渗透。“学生也要让他感受到文体的特征,但不做系统的知识讲授,而是通过老师的教学,使学生直观、生动的感受这种文体的特征就可以了,不要过深,在必要的时候,水到渠成的时候,老师顺水推舟便是。如果孩子们的理解没有到这个程度,老师可以不讲,可以慢慢的来,如果不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去讲的,不是水到渠成的方式去讲,那么讲文体没有任何意义”。直观生动、水到渠成、顺水推舟。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所缺少的就是这几个词语,老师们常常是心急的,总希望自己所讲的知识学生能马上就会,告诉他们的知识能扎实的记住,恰恰是这种心急,反而事倍功半,教师与学生都很辛苦,可效果却大打折扣。

    明确界定了不同文体的具体功能、所达到的目标及应采用的阅读方式,旗帜鲜明地凸显了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同类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也需要因文而异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阅读方式,具体到文学类作品来说,像读诗歌,需要还原意象,做到悟情、得言、会意;像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线索,在矛盾冲突、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中理解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主题;欣赏散文,要慢读细品,联想、沉潜,得其神、悟其形,与作者心领神会……从不同文体的个性出发,突出不同文体的核心价值,才能真正带来学生阅读品质的提高。

    总结本课教学,在教材的研读与把握上有了一定的深度,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点。但如何在处理教材时做到“浅出”,要走的路还很长。所谓“浅出”,即在教材处理上“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或许,这正是我们听许多名家大师上课娓娓道来,徐徐推进中,彰显沉稳大气;稍加点拨,令学生豁然开朗,体现举重若轻,四量拨千斤的精妙;润物无声,在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中闪耀教育的智慧之原因所在吧。

                                           (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