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富英文学评论集》深度意义粗略估计

(2019-06-19 20:53:32)

《张富英文学评论集》深度意义粗略估计

——评《张富英文学评论集》

 

许庆胜

 

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早就说过:“不同的知觉者在艺术品中发现的意义和作品的深度是不同的,但不管什么意义,总是在作品中发现的,而非他自己外在赋予作品的。”(见《审美经验现象学》英文版第59页,杜夫海纳著),这话语的学术深度是显明的。由此看来作品意义的发现,除了作品本身之外,也与阅读者的审美经验、知识储备甚至天赋聪慧与否存在着不可隔离的重大关系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文坛大家前文化部长王蒙先生在论及评论家的类型时曾分为五类即:学者专家式、作家经验式、编辑式、记者报道式、随想式(此情可参见《王蒙王干对话录》中“批评家的类型”,漓江出版社出版,1992年12月第一版,1996年5月第三次印刷),这可能主要指的是发现作品意义深与浅的层次上的区分。读完《张富英文学评论集》,令我非常激动,我首先发现的就是张富英市场经济残酷竞争条件下的文学引领与突破的深度意义。

从厚重《张富英文学评论集》的整体气韵观照,这91篇文字大致都是在特别邀请与催促的状态下完成的,是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之余偷空写就的。从文字的具体形态比量,序文64篇,正是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先生在该书序言里敏锐指出的“他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大量作品,写下数量庞大的序文……”“这本评论集实为一本序文的合集”(见《张富英文学评论集》1——3页,团结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2018年5月第1次印刷),这个界定是极为准确的,因为序文已占了三分之二以上。除此之外,跋4篇,参加作品研讨会发言3篇,这发言更是具现场感的“特别邀请与催促”的产物。剩下的那些评文据我感觉,速度性也特别强,大概也是这种状态的产物。所有这一切皆折射出了张富英在中国文学界的“庞大”影响力以及文学见解的不俗与独出,尤其在这市场经济残酷竞争文学日益边缘化的当下!我们既为他的文学艺术努力所激动,更为他引领的波澜壮阔的文学景观所瞠目,我们激动之余必须为这一宏阔精神现象梳理出他的众多显在的和潜在的诸种积极意义。市场经济成为主潮之后,文学界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所谓“边缘化”。从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看,的确是边缘化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其霸主地位日益确定之后,文学诗歌的往昔荣耀与幸福时光好像已经成了一场难再的旧梦,崇尚理性科技渐为全社会普遍参与的交欢重心,众多的诗人、作家意志不坚地纷纷背离“初衷”,成群的拜倒于官本位及孔方兄门下,“边缘化”成了鉴定文学诗歌身份频率出现最高的艺术术语,文学诗歌的背运厚重地呈现于我们的当前,文坛诗坛的确是一片低迷和败气象!而且我国的文化传统素来是“重文轻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此“十年寒窗苦读”诗赋成了历代学子们的主要人生目标和最大面积的生活生存方式,而这种人生流向皆因国家政策类的堤岸所预先设置好了的,并不是广大民众的自由人生选择,只要诗赋做得好,皆可得到组织的重视,从而达到人生命运上的根本转变,可以说直到九十年代末国家工作重心做了根本上的调整之后,古老的“重文轻理”模式终于向着它相反的方向对换,“重理轻文”成了全社会的普遍意识和生活生命选择,国家“五百万元”以上的重奖几乎全部倾斜到了科学家、经济学家们身上,而组织选拔的“重理轻文”其辐射力影响力更大,甚至都影响到了学校课程的设置,据报载上海正在讨论准备取消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类教学,在升级中直接免试!“清醒”的所谓现代学子们皆随社会转型成为了新一轮的变色龙,这种文化体制的惯性威慑,终于使众多痴迷于诗赋的有限队伍被冲击的四零八落!

但是文学仍有其发展的广阔空间!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诗赋文学作为一种高尚的精神需要,市场霸主企图全部剥夺殆尽也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因为作为一种精神“食物”消费,其需要的绝对数量依然很大,这是有事实依据的。文学的民间化、团体化已随着国家工作经济性重心的根本转移成了最明显的运行特征,总体上观照整个文学态势,的确是边缘化了,文学队伍零散了。物质利益的诱惑吸铁石一样的掠去了众多的文学意志不坚者,我记得我在詹义君先生主编的《西部文化报》上的《民间文学的意义与生长的可能》里表露过此种理念。但在所谓“边缘”外做宏观的打量,文学的绝对数量依然很庞大所以对于文学边缘化,我们不必要丧失信心,团结起来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因此,如果能充分调动这力量经营文学,其前景仍然是相当乐观的!更何况现在生活富裕了,爱好艺术的社会个体每年拿出区区百元养育艺术已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个文学诗歌事实还让我们发现了其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市场经济冲击了文学诗歌,但不是冲走,只是把诗歌队伍冲散了,出现了“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的涣散局面。众多的散兵游勇只是找不到了自己的文学诗歌队伍,这个时候只要有人“偶然”地振臂一呼,云集的确是必然的!这就是我从《张富英文学评论集》里最先看出的他“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深度意义,张富英就是一个强有力地文学成功现实例证!这需要宽阔的睿智艺术胸怀和同样宽阔的坚韧奋斗艺术精神!

序文是很难写的,但张富英却应邀写了近70篇,在中国可能是最多者之一,连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吴义勤书记都认为是“庞大”的,这说明了什么?第一见证了张富英不一般的文学见解,但我更看出的是他文学引领的巨大魄力与魅力!如果在残酷市场经济竞争下,我们还残存为日益沙漠化的中国文学不断焦虑与担忧的话,大家不妨都来认真读一读《张富英文学评论集》,或许在他的启发下,我们会找到挽救和引领中国文学走出困境的有效路途与方向的。

2019-6-19写于《江北诗词》编辑部

 

 

作者简介:

许庆胜,男,大学本科毕业。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莱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莱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莱芜市《江北诗词》编辑部编辑。

已出版学术专著《铁凝小说艺术论》(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先生题写书名)、《苗得雨诗文赏艺》、《蔡氏四兄妹诗歌研究》、《峭岩艺术多维度突破实证省察》、《张庆和文学创作艺术》、《散文小说化的浪漫骑者——巴兰华(北方晓歌)散文欣赏与研究》诗集《渗血的裂痕》、《透明的暖雨》,长篇小说《山东好小子》等六部。现正在进行《新国风诗人作品探微》(贺敬之先生题写了书名)、《赵德发研究》、诗坛胡松夏现象解剖》、《戈缨诗歌评论》等学术著作的文本形成、前期写作。已在《光明日报》、《文艺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满族文学》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及信息数千篇,总计300万字。

201826日——8日许庆胜出席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