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做家务的孩子和不做家务的孩子,十年后区别比你想象的大太多

经常做家务的孩子和不做家务的孩子,十年后区别比你想象的大太多
前段时间,看了一集《我家那小子》,没想到,竟被一位妈妈的行为吓得目瞪口呆。
节目中,演员朱雨辰在一众年轻明星行列中,生活井井有条,不仅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有着一手好厨艺。
但朱雨辰妈妈却说,自己每天早上4点起床为朱雨辰熬梨汁。
一日三餐盯着儿子吃,无论在哪里都随身带着锅,坚持了10年。
这位妈妈自豪地称自己在家顶两个菲佣,孩子只要做家务都让她觉得是自己的过错。
但是这种让孩子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宠爱,就真的是对他好吗?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
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既然做家务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我们从小不让孩子参与呢?
主要是因为家长们一直以来都陷入了这几个误区。
误区一:做家务耽误孩子学习
有专家表示,按照番茄工作法的原理,在持续学习25分钟之后,进行5-10分钟的休息,这种学习方式的效率是最高的。
若在简短的休息时间,让孩子投入到游戏或者电视的怀抱,时间一到,就算孩子重回课本,也会因为刺激或精彩的游戏或电视情节心神不定。
但如果让孩子在学习的间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像扫地、擦柜子、倒垃圾等简单的事情。
不仅能让孩子“换换脑”,也能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对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好处的。
丸子妈妈有话说:
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的人生不该只有课本学习,责任感、独立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都是需要孩子花时间做家务培养起来的。
误区二:做家务辛苦却无意义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洗碗时心疼孩子的手泡在水里太久,拎着水时心疼孩子拿桶太重,外出买菜又担心路途艰险。
但家长不知道的是,这些都是大人自己的想法罢了,孩子热衷投入到一切新奇的事物,家务对他们来说不仅不辛苦,而且充满着新奇和好玩。
如若家长一味地保护和阻拦,对孩子好奇心和独立都是有害无益的。
丸子妈妈有话说:
大人觉得索然无味的事情,孩子们可不一定这么觉得呢!看着孩子们对做家务都充满好奇的眼神,妈妈们不妨让孩子做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吧!
误区三:孩子年纪小做不好
见过很多家长在孩子做家务时的情形,让我们觉得大部分家长过分在意孩子做事的成果。
当孩子刚学会做家务时,家长总是会在旁边“盯梢”,不一会儿,就开始指手画脚起来。
“你不要用这个手拿碗”“你应该这样这样做”“你这样做的一点都不好”“算了算了,我来做,帮倒忙”
短短10分钟,不满的话语一句接一句,没有一句肯定,孩子自然心里泄气,对做家务失去了兴趣。
其实无非是家长太过心切,也盲目优越地觉得孩子能力不足导致的。
丸子妈妈有话说:
孩子之所以可爱,也就是在于他们还未被条条框框所束缚,我们大人认为的技巧和捷径,也许并不适用于我们的孩子呢。
不妨放手让他们自己试一试,家长们一定会惊讶于孩子们强大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