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独”:是敌人,更是朋友

(2016-12-01 18:55:21)

作家谢宏谈“孤独”:是敌人,更是朋友

深圳特区报谢宏2016-12-01 15:17
0

[摘要]孤独,更像是一种病菌,但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被传播的可能和机会,人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病人,只是病情轻重不一而已。

 

 

要感谢孤独的,因为是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或者说是一个事实,我们终生追寻的那个对话对象,其实不过是自己的影子。

在日益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当今世界,人们谈到自身的处境时,常会谈到与自己如影随形相伴的一个词,那就是“孤独感”。孤独感无处不在,人人与之相伴相随。谈论“孤独”,心理学家可侃侃而谈,他们是这方面的专家;而常人不谈孤独,那似乎是个专业名词,谈得更多的是寂寞。寂寞并不可怕,那只是某个人某个时段的一种情绪状态;而孤独,则是我们生命里最无法摆脱的精神倒影。

何谓“孤独感”?笼统来说,是你置身于万千人群中,但你感觉到其实谁也与你无关,你没有可以对话和相依的人。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看似都在寻找那个可以与自己对话的人,其实,最后发现,能与你对话的,最忠实伴随你的,只是你的影子,也就是孤独。

在农耕文明时代,也有孤独感,但表现形式,更多的是面对苍茫大地,文人雅士带了诗意的感叹和伤怀之感,他们留下过许多可以长吟短诵的长句短章。那时的孤独,似乎是只属于文人雅士感伤时局,哀叹自身不幸际遇的疗伤名词。

时至工业文明时代,孤独感不再是文人雅士的专属使用的词汇。孤独,更像是一种病菌,但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被传播的可能和机会,人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病人,只是病情轻重不一而已。谈或不谈,我们都是病人。当然,久病成良医也成了时尚,人人希望为医治孤独,贡献各自的良方。

少年时期几乎人人叛逆,只是暗藏内心不露,表面遵循父母的意志,其实做着阳奉阴违的事,在反叛中积聚力量,那是漫长的独孤时期;青年时期,心中有一把旺火,燃烧心中宏大的理想,放眼四周,似乎长辈领导都不理解自己,同辈妒忌,自己又毫无指点江山的机会,还是孤独;中年呢不惑了,却人生过半,早年立下的宏愿,早就不知所踪了,只留下江湖中孤独的传说;晚年有落花流水过去的萧瑟之感,此时回首一生,自当倍感孤独难当。

现在我人到中年,有了心思考“孤独”这词汇。早年生活太多精彩,即使有孤独感,也没时间去反思,或者不屑于去思考,总觉得生命里,精彩的多过负面的。而现在,生命中本质的东西,慢慢随了时间的沉淀,在生命中凸显出来,让我面对它的时候,发自内心的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

这些年,不断看到貌似活得精彩的朋友,突然性情大变,行为举止异于从前,让我大感诧异,细看他们的文章,倾听他们的谈话,才意识到,孤独,这个病菌,早已侵蚀他们的神经和细胞,日益危害他们的心身健康。

从前我以为,一个好的环境,通常让人心身更健康。后来发现,其实不然。当年我移民新西兰,发现许多朋友刚去那里,都显得异常兴奋,认为人生从此走上了康庄大道,一路直通罗马。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从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你需要适应的,不仅仅是物理环境,更多的是文化社会环境。许多人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以至于潜藏体内的病菌,孤独,开始慢慢生长起来,侵蚀机体精神,人的精神状态变得恶化起来。

当年我从粤北迁居深圳,也深感自己淹没在人海里。但那时年轻气盛,内心深藏了宏大的期待和憧憬,所以与之搏斗,毫无惧怕之心。随着内心火气的退去,孤独,日益变成了强大的对手。

我在新西兰曾感叹:“我只拥有狗和我的写作。”人到中年,我渐渐明白到,我们所能控制的,其实是不多的,所能做好的,也是不多的,既然不多,那就尽力尽心做好它。

从某个方面来说,我要感谢孤独的,因为是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或者说是一个事实,我们终生追寻的那个对话对象,其实不过是自己的影子,只有你自己的影子,才最重视你自己,你和它互成镜子,认识它,接受它,承认它,与之为伴,终生到老,相伴相生。孤独是我们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学习与之和平相处,这才是人生最理想的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