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在手,博识织金--《品读织金》序(石 英)
(2015-11-23 10:40:11)分类: 序、跋 |
一卷在手,博识织金
为写此序,本人通读了长达四百七十页的《品读织金》书稿,不禁为之惊喜。这部以不同方面反映贵州织金的文(诗)集,堪称皇皇大著。光是由国内多位颇具实力的作家和诗人与贵州省内包括织金本地作家通力合作的结果。这样丰厚与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域文学专著,绝非某一、二位作家锁能全面采集并无遗漏地完成的。毫无疑问,这是织金有关方面和《作家报》共同举办的“中国文艺家走进织金采风笔会” 及当地组织的“贵州省散文学会赴织金采风”等“爱家乡·颂织金”文化系列活动中,作家同行认真采写的成果展示。应该说,此举是成功的,作家们不负大家的期许,他们的努力从作品中得到印证,所付出的可贵心力正凝为闪亮的结晶。
首先,本书内容丰厚,包罗全面。举凡山川井泉,古建名胜,溶洞天坑等织金独特地貌。人文胜迹无不精要;加以名流历史、民俗风情、风物特产等黔中绝世拥有无不令人刮目;而其变迁发展当宣告此古老的土地亦不完全拘守旧观,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正发生着不逊于“日新月异”这一词语所喻之惊世跨越;作为一部织金旅游文化丛书,自然应尽量详尽无遗,全面而避免挂一漏万。但丰厚而不失旨要,广采而不失之于冗杂。基本上达到了详之有度,全亦精析,重轻互补,巨细相能,一卷在手,读者和旅人尽能与织金成为新交挚友,博采深知无不通透。
再者,本集诗文的作者都充满真情,也可以说无不是“带着感情写的”。人所先知,真情是为文者的灵魂所在,无魂之文,只能算是碎片文字的堆砌。读本书大部诗文很容易感受到每位作者非为文而造情,实在是内心涌动,真情不能不发。这便使《品读织金》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说明书,而大都是有相当水平的散文、诗歌作品,其与一般旅游说明书之区别点在于,除了具备一般介绍说明的起码职能之外,还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学性和感染力。设想,假如本集所收之文皆为一般说明文字的堆砌,只能说起到了一部分作用,而现在的《品读织金》则还有文学性地域专集之品性,故尔它的生命力必然有所延伸和强化。其内在成因首先是织金洞和整个织金的价值与魅力实实在在地打动了作家和诗人们,可谓“存在决定情致”;而作家和诗人们的作品,无疑又将使织金的普质锦上添花,推助了织金在国人中之影响。我对本书的编者也甚为赞赏:他们将“外来”的作家之作与“本地”之作熔于一炉,不论他们的主观出发点如何,从客观效果而言,可以起到相互补充,扬长避短的作用。“外来”作家虽因时间较短,对织金尚未达到十分熟稔的程度,但正因新来乍到,顿生新鲜惊喜之感,甚至还可能是一见而钟情。如此更能激发最可贵的“第一灵感”,凭借原生感受而挥洒成文,当可见毫无陈旧感之优长。而“本地”作者因长时耳濡目染,对织金有较深体察领悟,据此下笔,易收详尽深入之效。
另外,正由于本集诗文作者众多,好处是笔调多姿,风格各异,便使品读起来少有单调之感。以散文部分为例,有的篇章文气典雅,有的平白如话;有的倾向于传统美,有的带有较多的“现代“元素。诗歌部分亦然,其中新诗较多,但并非千篇一律,有的富于传统诗韵味,有的则是比较时尚的写法,都各有其长,异趣竞姿。而古体诗词也在集中占一席之地,其中有的写得相当用心,并尽求符合格律要求。足见参加采风或征文活动的作者大都具有较深厚的素养。这便使本集作者中凡能运用的文学样式都有所展现,读之为称许。
最后,我觉得《品读织金》这个书名也很耐人寻味。如上所述,以织金美点之多,胜景之优,人文积淀之厚重,都需要用心去领略、去探求,浮光掠影只能见其表面,一知半解无法识其真髓,故应“品读”。这就是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