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蓑烟雨
一蓑烟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5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课《白居易诗词初探》【公开课】

(2013-12-10 09:21:46)

专题课《白居易诗词初探》教学设计

西安交大附中分校    文婷

【教学目标】

1. 开拓学生的文化视角,诵读、赏析白居易描写自然美景的一些诗词作品;

2. 引导学生体悟白居易诗词作品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3. 理解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文化的视角来认识白居易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及其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上的重要价值,从而体悟唐代诗人的风格。

【教学设想】

    本设计意在教给学生用一种新的视角——文化的视角——解读诗词中的中国文化,体悟诗词在景物、人物(意象)及主题诸方面所折射出来的欣赏自然、乐观的中国文化精髓。

    师生共同探讨,以期进入到一个寻找文化,体悟文化,进而激发热爱中国文化的课堂氛围中。用文化解读诗词,借诗词认识文化,让白居易诗词绽放光华。

【教学流程】

一、传说导入:

    教师:在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每写完一首诗,总会拿去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立即修改,一直到能够让她听懂。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他写过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他的诗篇。

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体现出他创作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

★语言风格:浅切平易、通俗易懂。

                       池上 (五言绝句)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二、白居易生平简介:

    44岁被贬谪为江州司马——人生转折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Bai Juyi  was  Chinese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His poems are not cheerfulthey were themed around his responsibilities as a governor of several small provinces to sympathise  with  his  people.

三、人与自然风光:和谐、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暮江吟(七言绝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大约是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庐山之美:“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大林寺桃花(七言绝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于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

There is Paradise above and Suzhou and Hangzhou below.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钱塘湖春行(七言绝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忆江南》(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总结:诗词中描写的景物,有诗情画意,有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有传统意象的使用,有江南地方风情的显露……这些中国元素、文化意味让环境美不胜收。景物美,其实就是文化美。

四、乐观心境: 体会诗词中透露着诗人乐观的心境——“儒、释、道”——人格魅力。

五、课堂小结: 诗词作品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乐观的民族心理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审美观。是这些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成就了这些作品。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第一首: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第二首: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

    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是: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常用对比手法。注重人物描写。
    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平易浅畅。这种平易浅切的诗歌语言,在当时整个诗坛变革中正起到了瓦解旧的诗歌语言范型与格套的作用。他的大多数讽谏诗一吟咏一事,主题集中,人物事件高度典型化,如《卖炭翁》,直叙其事,叙述完整,情节曲折。其次,在叙事议论的结合上也有特色。多数诗是“卒章显志”,即篇末议论。其中有几类:一是诗人直接议论,宣泄感情,如《红线毯》;二是将自己的优裕生活与百姓的贫困相对比,如《观刈麦》、《村居寒苦》,表达自责内疚的心情;三是将百姓的饥寒与豪贵的穷奢极欲进行对比,如《买花》、《轻肥》。    
    再次,除了直赋其事外,还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