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课题中期报告
(2014-01-13 07:32:19)
标签:
教育 |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科创路小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概况
在“减负”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下,如何让学生轻装上阵,又硕果累累,作为教师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实践。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指出“语文教学自始至终不能脱离阅读这一根本。”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内阅读,一个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的对象是课文、练习册等,教师讲解较多,学生自主性不强。课外阅读内容多是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喜好进行选择。但是随着获取信息途径的多元化,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并不多。阅读成了老师和家长头疼的大问题。因此,当阅读与减负增效碰撞在一起,如何既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读书,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成了本次研究了重点。
本次研究由李红军校长指导,教导处刘彦平主任及相关一线教师参与实践,得出的结论必定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通过教育实践使得教师参与到教育研究中来,促使教师由被动的执行者转化为主动反思者和行动者,从而推动小学生减负工作。
1、学生目标层次:通过发展性阅读能力的培训,提高学生的感受、领悟能力以及素质,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2、教师目标层次:在新一轮语文课改实践中树立阅读教学对策的新理念,切实解决以往阅读教学用时多收效微的现状。
本课题研究内容为《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研究》。
二、研究进展情况
1、成立了课题组。在语文教师队伍当中选择责任心较强,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老师组成课题组成员,并具体分工,责任到人。
2、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领导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阅读在语文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对课题方案提出指导性意见、并深入参与课题研究中。
3、用调查和问卷的方法摸清了学生的大体情况。
为了摸清我校学生的阅读现状,探索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的规律,从2013年4月开始,我校语文组组建了课题研究组,采用了多层抽样调查法,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进而摸清了关涉学生阅读素质的阅读动机、内通选择、方式方法以及书源、环境等情况,对在小学生中如何开展阅读活动提出了建议。我组还多次开会讨论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并通过不同途径及方法,不断尝试。
4、语文组组织了多次理论学习,用理论做坚实的后盾。
我们学习这些理论后,多位老师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了教学中。如提高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学习策略,分别加强了识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运用复述方法、形象联动法、谐音联想法、歌谣口诀法、精加工提问策略法、抓“空白”展开联想法、议读法、文字提炼技术(即摘录)、做笔记和重点知识的提要等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诸多阅读能力。
5、开展了经验交流会,研究计划和方案。
课题组成员就研究如何知道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课外阅读的自主意识,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方法,寻找学生课外阅读规律,提高具体阅读中学生阅读的自主意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并撰写了一些较高水平的论文。
6、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自主读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唤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2)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
在不同年级推荐学生爱读的阅读材料,如《少年月刊》、《儿童文学》、《同步作文》这些书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阅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3)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本学期我们每天专门留有10分钟读书时间,由语文老师指导。这样,既让学生有书可读,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还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4)展示阅读成果。
利用早读课、班会课,开展"诗文朗诵比赛"、"笔记评比"、"讲故事比赛" “谈谈读后感”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7、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
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因此,教师指导了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
(1)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展阅读渠道我们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展阅读渠道。
(2)重视技能训练,培养阅读方法。
(3) 我们重视加强阅读步骤与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第二步细读,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第三步熟读,要求写读书笔记。为了使阅读训练切实有效,我们统一了读书笔记的格式:
书名——
页数——
作者——
好词佳句:
我的感想:
8、注重行为训练,养成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训练,必须讲究方法,必须使种种方法称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
(1) 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
减少眼动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速度,形成默读习惯。
(2)训练阅脑的习惯。
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这三种文章各有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文的阅读步骤:文章题目——文章体裁——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每次拿到记叙文的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
(3)训练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
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
(4)训练“不懂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其他阅读习惯,如爱护书籍的习惯,阅读卫生的习惯等。
三、阶段性成果
(一)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有了明确的认识:
1、从学生课外阅读的类型范围和选取的标准和理由看。
(1)大部分的同学选择的是名著和报刊杂志。明显地看出学生在选择读物时时漫无目的的,缺少必要的指导。
(2)大部分同学选择看本国的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学接触比较少,这主要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3)同学们在选取课外阅读书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是否有益于学习。
(4)现在的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大部分凭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书籍,只有少部分听从父母老师的指导。
2、从他们的阅读目的来看。
学生能够较好的把他人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时也有学生把课外阅读当做一种随便看看的消遣方式,只有少数的学生把课外阅读与作文联系起来。
3、从他们阅读的时间来看。
他们绝大多数同学都安排了课外阅读的时间,大部分的同学课外阅读时间在一小时以下。
4、从他们的阅读环境来看。
这包括影响他们阅读的人、家里、学校以及他们对自己课外阅读的态度,还有他们逛书店的情况。
5、从他们对待书店的态度来看。
超过半数的学生有时逛逛书店或者很少逛书店,能经常逛书店的学生很少。
6、从他们的阅读方法来看。
绝大多数的学生采用的是通读的方法,偶尔摘录和写读书笔记,坚持常写读书笔记寥寥无几。
7、从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支持角度来看。
(1)大多数赞同学生看课外书,但在孩子读书方面的投资较少。
(2)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读物时,主要选择学习资料或者作文书。
(3)家长在推荐读物时,倾向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读物。
(二)形成了组织课外阅读的四条途径,即扩大式、对照式、荐读式、探究式;形成了课内向课外自主阅读的指导方法,即低年级的识字阅读方法和中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方法。
通过课题研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个性改变;陶冶了学生情操;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生检测成绩的提高;为学生语文学习和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真正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博览精品、背诵积累,我们在平时考试中增加课外阅读的题量,从卷面上看,学生们随着课外阅读量的增加,答题的兴趣较浓,准确率也较高。
在实验中,老师围绕课题研究,大胆探索,撰写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比如:胡玉的《让“想说、敢说、能说”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别宝荣的《浅谈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肖虹的《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的探究》等等。
我们下阶段把重点转移到课堂,深入课堂教学研究,寻求课外文学阅读与课内语文教学的连接、互动,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元素综合运用于文学阅读反应进程,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会贯通,尝试出适合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新途径。
四、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与困惑
在深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一些喜悦,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大都是外来务工子女,学生文化底蕴较差,读书氛围淡薄,家长的课外阅读意识不够强。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社会环境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而且单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所以应该把阅读社会化。
2、大多学生家庭的经济能力有限,图书购买力差。因此,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筹措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充实图书量,丰富图书种类,是本课题活动开展的关键。
五、后阶段的研究设想
课题实验不能搞花架子,应是确确实实地做研究,应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幅良药,结合前阶段实验情况,下阶段我校的主要做法是:
1、继续营造人人参与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学校开放图书室。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持之以恒,教师更不能虎头蛇尾。课外阅读的习惯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辅导。
2、继续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重点做好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推荐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课外读物。
3、开设阅读指导课,提高阅读效率。①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②读后指导。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内容,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③读书笔记的指导,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4、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每节课前,让每位教师保证3分钟的读书交流时间,内容可为自己读过的精彩片段,读书中的心得体会,说一首古诗,一个故事等等。定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5、举办各种交流、展示会。我校拟定起初举办假期读书心得体会交流会,期中前举办读书手抄报比赛,期末前举办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建立学生“阅读袋”。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给资料袋取好听的名字,如“阅读拾趣”等。袋里可存放作文、日记、读后感、摘录的优美词句等。
6、鼓励教师做好课题研究,落实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如何有效衔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做到课内得法,课外用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教师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
7、课题实验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成果。
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实验过程中我们将面临各种困难,但我们相信通过我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各位教师的指导,我们的学校将书香弥漫,课外阅读探究也将会在我校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