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学设计
(2013-12-17 11:45:33)分类: 教学案例 |
《力》教学设计
雹水中学
一、分析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
1.
力是初中物理中较抽象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力学的基础。学生对力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会对以后学习物理产生很大的作用。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什么是力;(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从熟悉的事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对其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一种作用;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观察现象使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
学习目标 |
知识技能 |
过程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什么是力 |
1.能说出力的概念。 |
√ |
|
|
2.通过观察、分析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抽象概括出力的概念,能辨别不同情况下两物体间是否有力的作用。 |
|
√ |
|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3.通过观察、分析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抽象概括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并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
|
√ |
|
4. 通过观察、分析具体的实例和实验,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
√ |
|
|
5.通过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树立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意识。 |
|
|
√ |
|
力的作用效果 |
6.能举例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
√ |
|
|
二、分析学生特征
一般特征 |
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思考问题。 |
学习特征 |
对“力”比较熟悉并具备直接经验,但对“力”的理解通常是不准确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
三、分析重点与难点
1.
2.
四、设计教与学的活动,选择教学媒体与资源。
学习内容 |
学习目标 |
教与学的活动 |
支持与优化教学活动的媒体与资源 |
什么是力 |
1. 2. |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通过提供大量日常生活中有关力的例子和做实验,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力的概念。 |
利用视频提供汽车启动、火箭升空、排球比赛等事实。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3. |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呈现相关的具体实例和实验,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具体的例子进行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 |
利用图片分类显示人推车、人举重、马拉车图片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
4. |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呈现有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实例,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规律。 |
利用动画或视频演示事物的运动过程。例如,气球压气球,穿上旱冰鞋的人用力推墙,人滑走。 |
|
5. |
教师置境,学生体验:教师列举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导学生用新学习的规律进行解释。 |
利用视频或视频展示台展示冰球比赛。 |
|
力的作用效果 |
6. |
教师讲解,学生接受:教师出示力的不同效果的例子,学生通过观察,构建新知识。 |
利用图片、视频或动画呈现力的不同效果的实例。 |
五、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课堂导入 |
师:物理学中许多概念来自于生活、生产。人们对力的认识也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 在屏幕上出示力的几种实例视频。 师:刚才这几种力的产生都是一位有力的存在。我们知道,人推车、人举重都伴有肌肉紧张。这是人对力的最早认识,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请大家回想一下在生活中有哪些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思考,举例。 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补充具有启发性的实例) 你是怎样理解力的?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力的理解。 师: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都需要用力,现实生活中可谓处处有力的存在,物理学上所说的力指的是什么呢? |
从现实情境中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
什么是力 |
师:大家想想人推车、人举重、手提箱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归纳:都是人对物体施力。 师: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呢? 学生做实验:用钩码压海绵,磁铁吸引铁钉。 归纳结论:物体对物体也能施加力的作用;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师:综合刚才的两个结论,你认为力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归纳力的概念,运用力的概念做判断练习。 |
学生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力的例子,把具体的物体推到一般物体,从具体现象推导出抽象的概括。 运用概念做判断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在屏幕上出示具体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图片。 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实例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这两组物体有什么区别? 学生归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做练习,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师:通过学习,大家能辨别简单情况下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但实际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区别不是十分严格的。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铁块吸引小磁针。 学生亲身体验:用力拍桌子。 播放气球压气球、穿旱冰鞋的人用力推墙的片段。(视频) 学生归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分析两个具体实例。 教师根据学生分析实例的情况决定教学的进程。 |
从具体的实例中分离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让学生观察实验、亲身体验和分析实例,经过思考后总结规律,培养学生分问题的能力。 让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中运用规律,促进迁移。 |
力的作用效果 |
呈现足球比赛、弯曲的铁条实例。(图片) 学生归纳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
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内容,作为学生回忆知识的线索。 |
课堂小结作业 |
教师做课堂总结。 教师布置课下作业。 |
对新学习的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
六、设计教学评价方案
七、
学习目标 |
测试项目 |
能说出力的概念。 |
1.
(1)
(2) |
能辨别不同情况下两物体间是否有力的作用。 |
2. 磁铁吸引铁钉 通过以上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通过观察、分析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抽象概括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并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
3. A.脚是施力物体,不是受力物体。B.球是受力物体,不是施力物体。 C.因为力的作用相互抵消,它们既不是施力物体也不是受力物体。 D.脚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球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4.手提箱子,是______与______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若以手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 |
能举例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
5.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6.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通过观察、分析具体的实例和实验,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树立用科学道理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意识。 |
7.你留意过以下现象吗?如,划船时,桨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行驶;溜旱冰时,相对静止的两人,只要一人用力去推对方,两人就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将吹足了气的气球的嘴松开并放手,球内气体从气球嘴泄出的同时,气球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请归纳上述现象所共同遵循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只需写出两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能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规律来解释吗? |
七、板书设计
第七章
1.力
推力、拉力、压力、摩擦力、重力、吸引力……
●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
●
(1)
(2)
八、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设计过程是个系统过程。综合教学设计的所有环节形成的教学设计初步方案,需要通过实施方案,评价其效果,并对其进行修订与完善,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