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力》说课稿
(2013-11-29 14:34:14)
标签:
365 |
分类: 教学案例 |
《重 力》说课稿
于亚锋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重力》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编排: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从感性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理性的实验探究得出定量的结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课标要求: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会用示意图描述重力,会测量重力的大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校学生来自农村,思想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根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的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
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重锤线、不倒翁、刻度尺等。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类比联想、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观察思考等方法获得知识,通过动手实验、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激发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教程分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设疑:谁是操纵者?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重力的概念。(约 5 分钟)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约 22 分钟)
1、重力大小
探究重力大小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设计了四个步骤完成教学。
(1)感受重力
引导学生对比自己身边的课本,铅笔、橡皮等物体的轻重。(增强对重力的感性认识)
(2)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对这些猜想进行实验探究,看是否科学合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指导学生利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完成P14教材表格。(通过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习兴趣)
|
钩码数/个 |
质量m/kg |
重力G/N |
G与m之比/(N/kg) |
|
1 |
0.05 |
|
|
|
2 |
0.10 |
|
|
|
3 |
0.15 |
|
|
|
4 |
0.20 |
|
|
(3)数形分析(绘制G—m图像)
指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完成G—m关系图像并计算G与m的比值,用g表示,约为了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一公式。(通过建立G—m关系图像,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表达二者关系。)
(4)应用练习
指导学生自己参照教材例题,完成自我评价第1题
(通过应用练习,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四个步骤,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关系图像,到应用练习,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
2.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是本节课的难点,初学的学生很容易将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理解为垂直向下。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以下三个步骤完成教学:
(1)观察重力方向
引导学生用细线悬挂重物,待物体静止后观察物体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松手,观察物体自由下落所受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增加感性认识)
(2)应用重垂线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器材自制重垂线,分组检测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自己的桌面是否水平,(通过应用重垂线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3)区别“竖直”和“垂直”
教师指导学生参考教材P14(7-4-4图),分组讨论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思维)
以上三个环节,从感性认识的观察入手到理性的讨论交流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心理,力求突破难点。
3.重力的作用点
(1)小游戏
重心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为此我首先设计了一个“一指定乾坤”的小游戏,来让学生感受重心的存在。每组选出两名学生,用一根手指分别顶起铅笔和刻度尺,用时最少者胜。
(通过游戏,使学生在趣味中感受到了重心的存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确定重心的大致位置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认识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指导学生不规则的物体可用悬挂法确定它的重心的位置。)
(3)利用重心揭秘“不倒”之谜
老师出示不倒翁,然后指出不倒翁“不倒之谜”主要在于它的重心低,稳定性强。这一理论可以解释赛车车身为何要做的很低。
(通过重心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有用的学科。)
第三个环节:当堂检测,内化提高(约 10 分钟)
|
1.填空: (1)重力是由_____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画出斜面上质量为10千克物体的重力示意图。 2.一条鱼的质量是5千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大? 3说一说交通管理部门为什么要限制运输车辆载货的高度?
(设计意图:习题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
第四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约 2 分钟)
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反映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约 1 分钟)
1、
2、
3、
六、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重点突出,与前面的力的三要素相衔接,利于学生理解接受。
作者简介:
于亚锋,男,唐县雹水乡初级中学二级教师。1999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2002-200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02年4月获第十二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02年7月被评为唐县优秀班主任。2009年12月被评为图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9月参加《中小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竞赛活动》被评为优秀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