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学校:用幸福教育培养幸福的人

(2014-12-05 10:48:57)
标签:

情感

分类: 转载.推荐阅读

幸福学校:用幸福教育培养幸福的人

www.jyb.cn 2014年11月27日  作者:王君红 钱源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W020141127398523739497.jpg

  王君红,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河西区闽侯路小学校长,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三期学员。曾获天津市首届“师生心中的好校长”、天津市学科带头人培养人、天津市课改积极分子、天津市星星火炬获得者等荣誉称号。曾出版个人专著《建设幸福学校 奠基幸福人生——我的幸福学校理念与实践》一书。

  W020141127398822853799.jpg

快乐手工 幸福课堂 本文作者 供图

  闽侯路小学(以下简称“闽小”)是一所百姓心目中的优质学校。我从1994年进入“闽小”成为一名普通教师开始,到后来担任教务主任、副校长,再到2007年担任校长。20年一路走来,我的生命已与“闽小”紧紧融合在一起。在这个幸福的空间里,我努力创造幸福、传递幸福,也见证着师生的幸福成长。

  “幸福学校”的由来和探索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和完善而存在,它引导个体向善,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但并不是什么教育都可以培养出幸福的人,只有幸福的教育才可以培养出幸福的人,让人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学校正是承担这一神圣使命的主体。

  作为校长,我找到的切入点是,建设幸福学校,提高教师工作的归属感,从而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于是,我在2008年首次提出了建设“幸福学校”,2011年,又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幸福学校,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方向。

  “幸福学校”建设是我校基于自身历史传统,采取“创造性再结合”策略所进行的整体性、情境化改革。在确立“闽小”办学特色时,我反对提出一个全新的框架,用否定或者漠视学校历史传统的方式进行改革。我认为,学校的特色建设就像人的成长经历一样,过去不可能从当下的情境中抹除,而只能成为再次出发的起点。

  进行情境化改革,意味着学校的创新,不在于设计出别人所没有的特色,而在于如何全面把握自己独特的校情。在此基础上,以民主和科学的方式,设计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闽小”在过去发展过程中,积淀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土壤,学校已经形成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幸福成长”而努力的文化氛围。就此,我带领全校教师认真梳理了学校的文化传统,围绕着“幸福学校”,我们把理念的转变、实践的落实和能力的提升三者,进行了深度整合,从幸福学生、幸福课堂、幸福教师、幸福家庭四个方面构建幸福学校体系。

  幸福学生:“小金鹰”展翅翱翔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校长最实实在在的幸福。对儿童来讲,幸福既是快乐的现在,又是美好的未来,是快乐的现在与美好未来的结合。正因为如此,实施幸福教育,在学生幸福方面要关注两个层次,一是满足学生“当下幸福”的感受,二是教给学生“一生幸福”的本领。

  特色学校文化引领学生做幸福的“小金鹰”。“小金鹰”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只是一系列“小金鹰活动”。延续至今,我们结合新的育人理念,对其进行了新的文化诠释:“小”,代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明这个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和基础;“金”说明童年的纯真和可贵;“鹰”是生命、品格、本领的象征,更是一种理想、一个期待、一份渴望。

  结合“闽小”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发展愿景,我们从校风、校训、校徽、校歌等多个方面丰富了“小金鹰”学校文化,并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进行传承。学校成立了“小金鹰俱乐部”,内设“小金鹰电视台”、“小金鹰广播站”、“小金鹰艺术团”、“小金鹰科学院”、“小金鹰体育中心”、“小金鹰网吧”等机构,确立了校园文艺、校园体育、校园科技三大支柱的校园活动体系,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校园活动大放异彩。“小金鹰”已不再只是一种活动,而是一种校园精神。它承载着“闽小人”对教育理想的美好追求,激励学生学习“鹰”的精神:志向高远、拼搏进取、自信自强、坚韧顽强等。

  “闽小”在诸多单项改革实验的基础上,践行“做人为本、德育为先”、“课程为重、学会学习”、“健康第一、发展特长”的育人理念,设计出“三个一”的育人模式:一是树立一种精神,学会做人。就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小金鹰”系列活动为载体,以学会做人为目标,采用校风激励、目标激励、设奖激励、榜样激励等手段,激励学生拼搏进取。二是掌握一把钥匙,学会学习。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教给学生一把学会学习的钥匙,任课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渗透学法指导,将“高效教学”思想具体化为操作性强的“三学五步学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体验学习乐趣,学会学习。三是拥有一个天地,学会健体。就是校内外相结合,充分利用社区实践基地这一教育资源,利用寒暑假,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勇于实践、多维度发展的广阔天地。

  幸福课堂:通往幸福的“跑道”

  幸福课堂主要通过课程和教学来实现。其中,课程是通往幸福的“跑道”,而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双方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

  “闽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开发了以“学习学”研究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学习指导课”,并将学法指导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目前,我校的学习指导校本课程日臻完善,通过学习指导课培养学生爱学、会学、活学、优学,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提升课堂的实施能力,我校选择的突破口是构建“三学五步学本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快乐、轻松地实现学习目标。

  “三学”即“爱学、会学、优学”,是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通过课内、课外两个途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爱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会学”;取得正面、高效、优质的学习效果——“优学”,从而形成“课内高效学、课外个性学、生活皆学习”的学习文化,全面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五步”即“自学质疑——释题定标——合作探究——巩固拓展——检验小结”。这既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般环节,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步骤。这样的课堂真正实现了由“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在幸福的课堂里,实现了“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

  幸福教师:搏击长空的“航鹰”

  在“幸福学校”里实施“幸福教育”,首先需要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每一位教师都是幸福的人,不仅享受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而且也享受个人生活的幸福。所以,学校构建幸福教师文化,让教师成为幸福的“引航之鹰”。在“闽小”,教师们虽然年龄、性别、性格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致的“幸福画像”。

  “微笑”的教师,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教师的微笑源于内心的和谐喜悦,这很大程度上与教师自我认知到的个人魅力和家庭和谐幸福有关。学校不应该仅是教师奉献自己的工作场所,还应该是教师丰富自我、提升个人幸福感的地方。为此我们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提升教师幸福感:第一,举办“幸福人生”系列讲座,致力于引领教师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多方面树立自信,享受职业幸福,享受幸福人生;第二,开展“另一个我”系列活动,关注身体健康,努力让教师们通过展现多方面的才华来丰富他们的才能,从而提高幸福感。

  “关爱”的教师,体验爱与被爱的幸福。在小学教育阶段,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着关爱的环境。在“闽小”,我们从“会爱”与“大爱”两个方面培养关爱型的教师。第一,做“会爱”的教师,通过身边的榜样来感染教师“会爱”;第二,做“大爱”的教师,努力让教师形成“大爱”意识,不仅关爱我校的孩子,而且关爱其他学校的孩子。

  “专业”的教师,收获自我专业幸福。教师的专业性是职业幸福的根基,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师的专业提升,使他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第一,分层次培养教师;第二,举办“幸福读书”活动,引领教师多读书,读好书;第三,开展“三学教育”,从“爱学、会学、优学”“三学”入手,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教师教学效果。

  幸福家庭:筑就幸福的“鹰巢”

  构建和谐家庭文化,让家庭成为“小金鹰”幸福成长的“乐巢”。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长学校活动,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做“把爱传出去,把幸福带回家”、“做智慧型家长,建学习型家庭”等专题报告,解答家长教育子女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观念和方法。

  学校成立了家长的“鹰巢俱乐部”,吸纳热心于学校建设和发展、在教子方面有显著成效的家长作为学校“家委会”成员,定期开展“家长沙龙”活动,交流教子经验。这样,既加强了家校联系,促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同时也丰富了办学资源,更有利于学校发展。另外,我们还经常利用易校通、电视、电话等方式,积极听取社会、家长评价,不断改进工作,营造和谐的家校关系。

  在“幸福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幸福是一种能力,并不一定是我们的“幸福”原就比别人多,而是我们的师生学会了怎样去理解、感受和创造幸福。现在,“建设幸福学校,奠基幸福人生”已成为“闽小”鲜明的特色,办学实践效果显著,并在市区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影响。由此,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学校、全国平安和谐校园、天津市德育特色校、天津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天津市教工先锋号、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然而,“幸福学校”建设永远没有终点,我们将一直行走在这条通往幸福的路上。(王君红)

  【专家点评】

幸福教育回归教育本原

  幸福教育,是国际教育界近年来高度关注的焦点,蕴含了深厚的教育哲学意味,是一个思考教育终极价值追求的深刻命题。这个命题,具有抽象性、哲理性、整合性、包容性、交叉性特征,对一所学校来说,是有极高难度的实践探索项目。以王君红校长为首的闽侯路小学却以高远的境界、扎实的实践,对幸福教育做了实实在在的探索与诠释。

  幸福教育不是一种教育内容,也不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是一种教育理念、理想与追求,是回归教育本原的终极追求。幸福教育追求完整健全、积极健康的人的成长。在幸福学校的建设中,先有教师幸福,才可能有所有学生的幸福。教育本身蕴含幸福,需要个体去思考、发现、感悟和追寻教育中的幸福;教育可以孕育幸福,指引个体去思考、发现、感悟和追寻教育外的幸福。如此,幸福教育包括教育中的幸福和教育外的幸福。教育中的幸福,是把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这样,“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教育外的幸福,是把幸福当作教育的要素,把幸福能力的培养当作教育的目标,这样的“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学幸福”。

  教育中的幸福是理想教育的追求,是对“当下幸福”的追求;教育外的幸福是理想生活的追求,是对“未来幸福”的探寻。教育中的幸福直面当下,教育外的幸福直指未来。二者都是既有外显表象的快乐、短暂易逝的情绪体验,也有深层持久的满足感、深远绵长的希望。

  幸福能力表现为发现、创造和享用幸福的能力。只有当这种能力转化为学生内在素质时,其幸福才是自由和终身的。幸福能力是沟通教育中的幸福和教育外的幸福的桥梁,是联系教育与生活的纽带。对幸福完整的追求过程不一定完美,挫折、失败是随时的,幸福感是感悟后获得的情感认同与满足感。

  学校营造的和谐幸福的育人氛围,很大程度上源自教师热爱岗位、享受专业、超越自我的事业幸福观。他们追求的是“培养真正的人,使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学校特色文化,幸福学校强调教师要发挥自主性,释放创造性,追求和谐性,从而让学生真正地健康成长,让学校成为精神乐园。

  为了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幸福是在自然而然的感染、陶冶、浸润中获得的。幸福感要摒弃功利色彩,幸福感要维系职业活力,幸福感要把握教学真谛,幸福感要体悟人生美好,幸福感要展现生活质量。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与管理实践中如何得到更高的效率,这是幸福教育追求的又一个视域。

  关于幸福学校内涵的精细化评价、教育幸福指数的确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幸福教育要真正成为一种全社会的生活享受,成为学校的一种工作习惯,成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价值追求,成为中国教育成功发展的一道风景线,还任重道远。(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钱源伟)

  《中国教育报》2014年11月27日第7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