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只知道,“情人眼里出西施”最早是句俚语,也有人称为谚语、俗语,或称为成语。但不知道它是入了诗后,才大为流行的。
这句话最初大约流行于宋朝。查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上》:“谚云:情人眼里有西施”。意思是在有情人眼里,女子像西施一样美丽。胡仔说这句是“谚云”,可见它在宋代已在民间流传。不过整句话是“情人眼里有西施” 。这是雏形,好象没有“情人眼里出西施”来得生动、深刻。
后来,这句话出现在明代一个叫西湖渔隐主人的小说《欢喜冤家》的第五回里:“他(指有百万家财的监生蒋青)眼也不转看着元娘(刘玉的新婚妻子),越看越有趣,正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可见明朝时,这句话已经成形了,一直流传到现在。这里顺便说一声,这《欢喜冤家》是本淫书,还是不看为好。
到了清朝,这句话还流传着。清代一个叫翟灏的在《能人编•妇女》中说:“情人眼里出西施,鄙语也。”
也正是在清初,有诗人将这句话写入诗中,使它流传得更广泛,运用得更频繁了。这个诗人叫黄增,字方川,号筠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多才多艺,擅长山水画,也擅长人像写生。生活在雍正乾隆年间,1770年应乾隆召,替乾隆画像,并授以八品顶戴。1772年告老还乡,享年六十余岁。黄增把情人眼里出西施入诗的全诗是这样的:
《集杭州俗语诗》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诗的前两句用不着解释了。只是看见“色不迷人人自迷”,马上想起电视剧中经常用来作背景音乐的《夜上海》歌曲,其中有“酒不醉人人自醉”句,就是从这句诗贩过去的。
头痛的是后两句在逻辑上怎么联系起来?既然“有缘千里来相会“了,为什么还要说“三笑徒然当一痴”呐?三笑是大家都知道的,丫环秋香对唐伯虎笑了三次,唐伯虎就不惜卖身为奴,终于苦苦地“追”到了秋香为妻。这首诗意是说,因为有缘的话,相隔千里也能配成双。那么秋香与唐伯虎也是有缘的,月老在他俩的脚上系连了红丝,理应终成眷属。人们认为唐伯虎追秋香是一痴,应该是徒然(无缘无故) 的,也就是说不应该把唐伯虎说成痴呆子。
有人看了上文,认为不对。有人比黄增更早把“情人眼里出西施”写入诗内,那就是达赖六世仓央嘉措。他生于1683年,卒于1706年,生活在康熙年间。他有一首《情歌》是这样写的:
新茶香郁满齿唇,
伴得糁粑倍美醇。
情人眼里出西施,
每对卿卿每销魂。
这首诗的确是仓央嘉措写的,也确实比黄增那首诗早上近百年。但是,最早把情人眼里出西施写进诗的,的确是黄增,而不是六世达赖。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就不得不极简单地介绍一下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是十五岁时被康熙选为六世达赖。但当时藏地各派势力斗争异常激烈,六世达赖只是个摆饰而已。并且仓央嘉措从小信的是红教,是允许结婚的。而成了六世达赖后,变成了黄教,就不准近女色。偏偏仓央嘉措是个情种,加上日常无所事事,他在短短一生中,用藏文写下了大量的情歌。他的情歌情真意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比兴得当,又带有禅味,别具一格,达到了藏族诗歌的最高境界。由于有人告密,康熙废了六世达赖的名号,并被递押上京,结果死于途中。只活了二十三岁。
现在的古诗词的研究者公认,仓央嘉措与纳兰性德的诗词是康熙年间两颗璀灿的明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仓央嘉措的六十六首《情歌》,还被多种外国语(据说有20多种)翻译出版,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他于是成了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
但是仓央嘉措的诗歌都是用藏文写的。就我知道的,近百年来已出版了多种译成汉语的版本。有民歌形式的,有散文诗形式的,有新诗形式的,也有用近体诗五绝七绝形式的。比如他《情歌》中最著名的一首诗有译成这样:
若随美丽姑娘心,
若到深山去修行,
又负姑娘一片情。
这好象是民歌形式的译法,通俗易懂,十分动人。但也有人译成:
我若贪婪你胸脯上的阳光
此生就会断了新月一样的佛缘
如果一心向佛,离开我心爱的姑娘
生命就枯萎成熄灭和冷却的灰烬
这又成了一首语言非常优美,形式异常别致的现代诗。更有人用近体诗体形式来译,译得既含蓄又感人,耐人咀嚼寻味,似乎比前两种更胜一筹。请大家看看: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仓央嘉措“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那首诗的另外一种译法:
一杯茶水,香满庭户
有糌巴相伴,胜过多少春露
我的情人,人似一帘幽梦
横里竖里,胜过春露无数
我猜想可能这种译法,更接近原诗的本意。但是诗味远远没有译成“情人眼里出西施”那首永镌。
现在我们己经知道了,为什么说最早把“情人眼里出西施”写入诗中的应该是黄增。因为仓央嘉措的诗是用藏文写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后人翻译时,根据诗意而为的。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仓央嘉措诗最好的译者名叫于道泉,他精通十三种语言。当他于1930年选了仓央嘉措的66首情歌以七言绝句译出发表时,轰动了整个中国,震撼了世界文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