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国风采葛》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三秋”不是三年】

(2024-01-02 15:18:01)
标签:

文化

           我小时候给亲人们写信时,总爱写上“一曰不见,如隔三秋”,用来表示对亲人思念的迫切及情深。当时总认为这“三秋”就是三年。一日不见就象等待了三年一样,你看多么地深情与怀念!

           但是当我读了《诗经•国风•采葛》后,才知道自己把“三秋”当作三年是完全弄错了。

         《诗经•采葛》全诗是这样的: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里的“葛  就是指葛藤,一种蔓生植物。根可以制成淀粉(即葛粉),茎上的皮可制成纤维,可织成“布”。“萧”为一种蒿类植物,当时作祭祀用。“艾”现在也叫艾,是多年生的,可制成艾绒作灸病用(可见三千多年前已发现艾的药性)。解释了这三个字,这首诗就基本可理解了。

         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诗歌. 一个青年男子,深深地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们正处于热恋中,最希望时时刻刻都能耳鬓厮磨  。即使只是短暂的分离,在他们的感觉上也认为很漫长 ,甚至难以忍受。因此这位男青年这样地唱道:

   

          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
      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你看,这位男子运用反复吟诵的排比,表达了自已对热恋中勤劳而美丽姑娘的思念! 
         现在我们要回到本文的主题上来了。那就是这里的三秋并不是三年。你看,“一曰不见,如隔三秋的前一句明明写道:一曰不见,如隔三月”,后一句写道:“一日不见,如隔三岁”。说明这既不是月,也不是年(“”)。是什么呢?是”!这里的指的是三个月,指的是一季度。那么这里的三秋就是指九个月了。那么这首诗既排比,又递进,非常感人。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为什么偏偏挑“秋”来表示一季度呢?我猜想因为秋天寒风萧瑟,草木摇落,这样可以更好地烘托出离别的痛苦及渲染诗人感伤的情绪。你看,历代有多少描写萧索秋天的诗词,来表达离别的痛苦呢!
          到这里原可以结束本文了,但还有些题外话不得不说。什么题外话呢?我在解说此诗时,是有前提的,即这是一首思念恋人的诗。其实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内容,所以历代来众说纷云。《毛诗序》解释说是“惧谗”的,一曰不见君王,就怕被人谗告;宋理学大家朱熹认为是写淫奔的;有人说是戍卒在思念远方的妇人;也有人说这是一首单纯思友人的诗歌。还有各种古怪说法,不一一列举了。但是,不管是属于哪一类题材,跟这个“秋”的解释毫无关系。您说是吗?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