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虽是中国的富有传统思想的儒学家,但他富有革新思想,也好批评人,得罪人,不管对他的子侄辈,还是同事,几乎都是如此。这样的思维方式,使他对中国的,甚至社会上的许多事情,都有不同于别人的,甚至不同于中国历来传统的独到见解。鲁迅从叔周冠五先生说,如当时的书塾,即现在的小学,开始读千字文、百家姓,然后读儒家学说四书五经,鲁迅祖父主张先读《鉴略》,以使孩子先有些历史知识。还主张孩子在少年时代,可先看看小说,如看看《西游记》等,使其有开阔的脑子,就是思维可以活跃些,以培养对看书的兴趣。
所以在当时,鲁迅祖父虽然获得了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光荣头衔,遇事常有独到见解,但他的好批评人的性格,是不容于当时社会的。因而他的生平道路,也就是极其坎坷的。在坎坷的生活中,他也是一位著述家,把他的想法都已留在纸上,有的至今还有接受和参考的价值。如他论述中国古代诗歌的言论,健身的言论等等。现已知道,青少年时代的鲁迅,就曾经咀嚼过自己祖父的遗文,知道他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而且影响到他善于写人物性格的小说的创作。
鲁迅祖父成为进士和翰林并不是偶然的。他学习用功,书不但看得多,而且儒经、诗词、小说什么都看!他的藏书中,就有一本《唐宋诗醇》,书的封面上,下署“周介孚藏”。鲁迅祖父不但书看得多,而且理解深刻,因此他不但是一位儒学家,经三考出身而成了一位翰林。我们就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作为一位著述家,写给鲁迅、周作人等孙辈的一封信,仅短短八十五字,就深刻论述了中国古代诗人白居易、陆游、苏东坡、李白、杜甫、韩愈不同的创作个性和不同的作品风格,这是鲁迅祖父现存的一篇著名文章。文章全文如下: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再诵苏诗,笔力雄健,辞足达意;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示樟寿诸孙。(“樟寿”,即后来的鲁迅。)祖父的这封信,就这样清楚地指出了少年鲁迅通向学习中国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道路。鲁迅祖父的著述,不但有论述中国古代诗人的信,还保存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里,而且鲁迅祖父在狱中所著《恒训》,由于鲁迅的重视,也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里。
那 么 这 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为什么会下狱,而且是“秋后问斩”呢?
光绪十八年(1893)除夕,鲁迅曾祖母戴氏去世。鲁迅祖父接到母亲去世的电报后,马上赶回绍兴,当时的官员,父母去世后要停职三年,叫做丁忧。鲁迅祖父回绍的这一年,清朝为祝慈禧“万寿”,颁旨在全国各省举行一次恩科乡试,派定鲁迅祖父的同榜进士殷汝璋为浙江主考。各地秀才便到处找关系,通关节,买举人。此时,鲁迅祖父的姐夫,道墟绅士章介倩等人便恳请鲁迅祖父出来帮忙。通常买一名举人,得送主考官白银三千两,而他们情愿出四千两,因为鲁迅父亲也要去应试,他们又献计,既然买五名,酬金高,让殷汝璋无酬录取你的儿子,看来也办得到。起初,鲁迅祖父觉得此事不好办,没有答应,后因磨不过他们,终于替他们写了一封信,并亲自带佣人陶阿顺去苏州等殷汝璋的到来。结果因陶阿顺办事不老练,行贿事泄露。陶阿顺便被苏州府逮捕,根据陶阿顺的交待,将案件移交浙江,浙江便下令会稽县捉拿犯官周福清。于是周福清主动投案,关于杭州府监狱,鲁迅父亲也曾被捕,因讯不知情,便放了回来,但秀才头衔被革去了。鲁迅祖父不但被革去了“翰林”等头衔,而且被光绪皇帝判了个“斩监候,秋后处决”。鲁迅祖父就这样在杭州候斩八年,于1901年才被释放回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