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容膝室主
容膝室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754
  • 关注人气:3,6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伎张好好的人生,比《琵琶行》中琵琶女更悲惨杜牧《张好好诗》】古诗词介绍九十九

(2018-05-27 21:44:06)
标签:

文化

               人们都知道,白居易对《琵琶行》中那位人老珠黄琵琶女的际遇十分同情,为她“江州司马青衫湿”。但是晚唐有位叫张好好的乐伎,遭遇比琵琶女更加凄惨可能鲜为人知。今天就来谈谈张好好的故事。

              我小候在《唐诗三百首》里读到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赠》:“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虽然感觉这诗写得真美,但总认为这是诗人的夸张写法。如果确有其人,十三岁的年嫌太小吗?年长后,看了杜牧《张好好诗》的诗,又了解了杜牧与张好好的一段交往后,才觉悟到《赠别》诗中的美女,可能有张好好的影子。【乐伎张好好的人生,比《琵琶行》中琵琶女更悲惨杜牧《张好好诗》】古诗词介绍九十九
            杜牧二六岁中进士后,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召去南昌做了幕僚。沈杜两家是世交,所以沈与杜关系非常好,杜牧经常在沈家当座上客。
          沈传师从湖州请来了一位十三岁的女艺人张好好。人长得十分艳丽,能歌善舞。特别是她的歌喉,胜过雏凤之鸣。沈家为了一试张诗诗的歌喉与才艺,竟在滕王阁中,大摆华宴,邀来高朋满座。一切就绪后,主角却姗姗来迟。当张好好款款现身的霎那间,那无与伦比的亮丽容光,惊呆了在座的每一位来宾。甚至连主人沈传师也“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这里是用了《陌上桑》诗中“使君从东来,五马立踟蹰”的典故),大惊到失态的地步。当张好好“一声雏凤呼”时,那嘹亮清丽的歌声,盖过了所有伴奏的乐器声,冲出高阁,直干云霄!张好好的美貌与歌喉,赢得了沈传师的青睐。马上被编入乐籍,成为乐伎。可怜还不谙世事的张好好,竟以为自已叩开了阿里巴巴的大门,憧憬着一生将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了。
           那以后杜牧与张好好成了莫逆之交,几乎天天见面。如果三日不见,就觉得相会太疏了。
           一年后沈传师调离南昌去宣城任职,把张好好也带上。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昇平。又两年后,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就是诗序中的"著作")看上了已长得丰满而娇娆的张好好,以"两鬟"纳为妾。古诗云"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可见耗资不菲。起初时对好好“聘之碧瑶珮,载之紫云车”,奉为掌上明珠。少不更事的好好以为从此有了好的归宿,就“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渐渐不与她的故人来往,专心好好地做她的“妾”。但好景不长,又两年后,杜牧司职监察御史分司东部时,竟在洛阳东城一家酒店里,遇到了正在"当垆"的张好好。杜牧为张好好的沉沦感慨万千,对好好昙花一现的遭遇深表同情。在“洒尽满襟泪”后,为她写下了这首名垂千秋的诗。

http://www.sfzpxs.cn/uploads/150205/1-15020522033OU.jpg                        这是杜牧《张好好诗》手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舘
         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欣赏这首诗就不困难了。因为诗很长,所以我们把它分成几部分来理解它。
                   
                                张好好诗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这是杜牧在说明赠诗的原由——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这里想插一句,写这诗的两年前,杜牧在金陵曾去探穷困潦倒的老杜秋娘(就是写“莫待摘枝”的那位歌女),为她写下了既同情又悲伤的长诗《杜秋娘诗》。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赠张好好的诗是怎么开头的: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试译:  你是南昌靓丽的姑娘,娉娉袅袅才十三岁上。

                      像翠绿的凤尾刚刚生芽,像晕红的莲花含苞待放。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试译:藤王阁依傍在半高空,江水接到碧云中。

                   这里要试展你的珠喉,专为此铺排下华宴甚丰。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试译:主公环顾四周的高朋,惊讶你来得如此从容。

                      吴娃连忙上前引领,你却掩着长袖半遮着面孔。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试译:一双发髻高低恰,娇俏的身材配上青螺短襦。
                    明眸妩媚静垂下了双袖,歌喉啭动犹如雏凤的鸣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试译:  急促的弦索似乎弹出关纽,高亢的管乐像要吹裂圆芦。               多少乐声都跟不上您的歌唱,缭绕飘渺飞向那碧云天路。

                 “迸”:喷射,裂开。“关纽”:琴弦的转轴。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眀月游东湖。

           试译:主公赞叹了还又赞叹,说这样的歌声天下称                     送给您天马缎的皮衣 还配上水犀角制的头梳。

                     到龙沙洲去看秋浪,在明月下畅游东湖。

                  天马锦:用沙狐皮做成的皮大衣。沙狐活动于沙丘地带,身小皮白,肚子下的皮称为天马皮,是极为贵重的皮料。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试译:从我们便常常会面,三日不见就觉时隔太疏。
                     美丽姿质随月亮变得丰满,浓艳风情春天更加展舒。
                     红的嘴唇渐渐轻灵乖巧,轻盈的步态越发从容自如。
                   越来越丰满、风情、灵巧、大度。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试译:旌旆旗帜忽然东下,笙歌乐舞转随舳舻。
                     秋霜凋萎谢楼楼畔树,春沙温暖句溪溪边蒲。
                     身外事任由它等同尘土,酒杯前且尽人生欢娱。
              这是写张好好随沈传师到了宣城。一样的醉生梦死。谢楼即谢眺楼,句溪因流同句形而得名。楼和溪均在宣城。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试译:集仙殿里飘然客,作赋压倒司马相如。
                     聘您使用碧玉瑶珮,载您动用紫云车轳。
                     从此洞门关闭水声远,明月高悬影孤。
                     自那时过了没几年,散尽了我们这些高阳酒徒。
                 集仙客指沈传师之弟。紫云车为王母娘娘所乘之车。这里说明沈述师起初聘她,待她都极好。洞闭水声远是用典,
东汉永平年间,刘晨和阮肇在天台山桃源洞遇见二位仙女,偕至洞府,结为伉丽。平日以对弈为乐。半年后思乡心切,二女相送出溪口,返家一看,竟已历七世。后来两人再度来山,终于修仙上天。蟾影孤亦是用典,嫦娥月后化作蟾蜍。这句里暗示张好好的悲剧是必然的。阳酒徒用典,指我们这批放荡不羁之酒徒。总之,张好好自做了沈述师之妾,渐渐与以前的好友都断了联系。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试译:洛阳城东重又与你相见,身姿绰约正在酒店当垆。
                     奇怪我“什么事情所苦,年轻轻的就白了须胡?
                     同游的伙伴如今可还安在?这失意的日子可还受得住?
                  又两年,杜牧在洛阳城东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想不到好好已成了卖酒女。作者没有写张好好为什么沦落,反而写了张好好一连串的关切问候。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试译:在我痛哭悼沈公以后,看水天尽染上秋色之初。
                     斜阳的冷光照着那衰柳,习习凉风暗生起于座隅。
                     泪水洒满了我胸前衣襟,短歌一曲聊为您而书。
                “门馆恸哭”是用典。
典出《晋书·谢安传》,谢安之甥为谢安所爱重,谢安曾经坐车进西州门。谢安死后,羊昙走路从不经过那里,一次大醉后不觉走到了西州门,发觉后恸哭而返。
                
                   
介绍完了,颇费了点工夫。最后还想说三点
               (一)全诗290个字,杜牧用230字着重写了张好好以前的亮丽娇艳、风光无限,而悲惨的结局只用了区区60字一笔带过。感觉头重足轻,其实这是杜牧的精心安排。先让读者对张好好有一个极好的印象,然后点出她最后悲惨的遭遇。这样更能激起读者对张好好那样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苦难乐伎的深切同情。
               (二)诗的结尾处,读者急切希望知道张好好到底为什么会沦为卖酒女时,诗人笔锋一转,让张好好对杜牧发出一连串的问号。这又是为什么?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写实,当时可能的确是这样。在当垆时与杜牧相遇,只有19岁的张好好当时处境十分尴尬,对自已的沉沦万分羞愧,而满肚的酸苦又无颜吐露。所以她強忍悲痛,先发制人地用一连串的问句把此事岔开去。杜牧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当然会设身处地的为张好好着想,就不忍心启齿相问、揭人疮疤了。
             二是避讳。我相信杜牧还是知道张好好被弃的缘由的。但是沈杜两家是世交。沈传师虽已去世,遗弃张好好的沈述师时任集贤殿校理。所以杜牧不能也不愿去揭出老底来。
           (三)有一种传说,张好好一直爱慕着杜牧。但杜牧早逝,张好好瞒着家人,去杜牧坟上祭奠后殉情。我认为这是后人一厢情愿的说法。(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