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小长假,听起来真是让人期待的不得了,那些想要远行的人们早已跃跃欲试。但是,对于内心坚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我来说,现已经不会再跟风,种种的诱惑动摇不了我。朋友的千呼万唤,闺密的私密计划,还有孩子种种的辅导班、内训班、传统教育集中营,林林总总,着实让我也纠结了几分。
我决定不远行:在家里,守候假期、整理家务、关注孩子。
在这个假期里,我想和儿子一起整理自己的内心,难得有如此多时间陪伴孩子,一个“养”字,是这些天的宗旨。
http://s14/mw690/003zo3otzy6MWup2JK51d&690
(儿子的画)
这来源于儿子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师群里推荐的一本书《以心养心》。由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思想作怪,在儿子每晚写作业的时候,坚持看完了。
书中最让我启发的是知道了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如果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母亲情绪的平和,这是你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这无疑指出了近阶段以来,自己在对孩子学业上吃力、精力不足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归根还是自己的情绪管理不好,记得“永新人”老师的一段话,对孩子的责骂,是一种最狠的报复。深深得牢记,也最有力的激发了自己的管理方式急需改进。
http://s11/bmiddle/003zo3otzy6MWuqMe5Y8a&690
(儿子的画)
我们来看看老师讲的是否有道理,摘录一部分如下:
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这八天里,我着重开始抓几个方面:“养”规律的生活。每天睡醒后,练琴、读书、去图书馆、游泳馆、逛街,全家去就近的地方小游。我们像好朋友一样,开心的忘记了想要远行的野心,交流的时间多了,感情增近了不少。
http://s1/bmiddle/003zo3otzy6MWuvVS1200&690
(在福海感受烤鱼)
“养”独立自主,敢于担当。 乖巧可爱的儿子,在七天的时间里,学会了做早饭。特别是带给我的感动无限。每天早上学着爸爸的样子,冲一杯红糖水,煎鸡蛋,学会了西红柿炒鸡蛋,煮面条,烧开水等简单的饭。一天早上,他边穿衣服,边对我说:“妈妈,我现在9岁,会做这么多饭了,等我长到你这个年龄就会做更多了,我一定做给你吃,我不会像你对待姥姥一样的发脾气对你,我会像姥姥对我一样对待你。”可爱间透露着真情,我一时无语,谁知道将来他听老婆的还是听我的呢?
http://s1/mw690/003zo3otzy6MWuBy0qA70&690
(儿子自己弄的早餐,包子是加热的)
“养”做事的用心。我们每晚读书,他挑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由我来读,我挑一本我喜欢的书他来读。我们会在不经意间戛然而止,问刚才说的什么,或许抽问前几段里的内容,非常有意思。他很开心,也乐意读我的书。我才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一书,里面有一些哲学的东西,其实也是我想让他先接触一下,尽管我自己也不太读的懂,但珍惜一些读不懂的书,偶尔有开窍的时候,我愿意他能拓宽一下思路。
“养”心的道路太长,首先是我自己的“滋养”。《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就是正我们做家长的心,再去正孩子的心。
我相信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都会是一种烦感,无用,父母的情绪与气质影响着孩子。
http://s4/mw690/003zo3otzy6MWuGxqGn03&690
(在图书馆)
还是引用皇浦军伟老师的话:“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学而受用,才是教育的真谛。
http://s13/mw690/003zo3otzy6MWuQFIIY4c&690
和朋友们在大农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