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韵流香』一滴水中看世界——从教案看我校的教学改革

(2013-09-25 21:35:46)
标签:

校园

教学改革

秋韵流香一滴水中看世界

                                     ——从教案看我校的教学改革

 

    初登讲台的时候,是新奇,是喜悦,更多的是紧张。生怕讲着讲着忘了词,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所以那时候写教案,完全是把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再一遍遍地翻看,晚上回家还要念念有词。遇到公开课的时候,更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对着镜子,想象着自己和学生的对话,不知疲倦的一次次演习着。那时候,教案上写的满满的都是自己要说的话。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教师一言堂啊。学生就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不管你听不听,我都要讲。40分钟的课,老师至少要讲半个小时,如果讲的太少,会被批评备课不认真,讲得不透彻。

 

    后来,慢慢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也逐渐学会了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教案也就不用再写的那么详细了,只要写出每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小结、练习、作业之类的主要环节就可以了。那时候,最讨厌的就是写前面的教学目标,什么知识目标啦、能力目标啦,思想教育目标啦等等,一大堆的空话套话,没有几句有用的。而且节节都要写,每次密密麻麻的地占掉了大半篇。到了学期末的时候还都要检查,为了应付差事,我们总是检查前起早贪黑地恶补一番,累得恨不能吐血。

 

   教育体制改革之后,国家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强调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学校要求我们在教案的右边要留出一定的空白,写上讲解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预测可能出现的疑问,寻找的解决方法等等。每节课的最后要有板书设计,有反思。这样几年下来,我们普遍感觉自己进步了很多,再要求写论文的时候,把教案翻开,找几个存在相同问题的反思,归纳总结整理,一篇有理有力有节、像模像样的论文就完成了。

 

    当洋思东庐中学一夜间声名鹊起时,我们也被传染和波及,同样搞起了教学案和讲学稿,那时候,我们不再对着厚厚的教案诉不尽衷肠了,而是每天忙着翻书、查资料,把知识点汇总到题签上,上课的时候再发给学生。然后课堂上就少了老师的讲解声,多了翻书声和低低的研讨声。

 

    再后来,杜郎口霹雳一声震天响,全国的课桌瞬间都围成了圈,大家从“我看着你的背影发呆”变成了“你看你看我巧笑嫣然的脸”。我们学校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试验,在融合了教学案、讲学稿等几种方式的基础上,推出了我们本土的特色——教学活页。这张纸是学生自学的指导,也是教师讲解的载体。那时候上课,教室里几乎清一色学生讲,老师和大家一起听,主要部分和疑难问题由老师重点讲解和解答。那段时间,我们学校的学生受到了很好的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再到年终检查的时候,每个人上交的都是厚厚一大摞自己设计的教学活页。后来,我们经过不断摸索和改进,教学活页从为教师服务转变成了为学生服务。即使没有老师讲解,学生单凭这张纸,自己也能够很好地自学。几经改革,教学活页的格式和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动,正在日臻完善,趋向成熟,逐渐成为教学的最佳帮手。我们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已经走出了最初的雏形,不再只注重形式,学生早已不再围圈就坐,但是小组管理的形式保留了下来,而且正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冬去春来,转眼间,我们学校的教学改革已走过了几个年头,学校早已不再硬性规定每位教师一定要写教案或者必须写教学活页,告诉我们怎样合理就怎样去准备,只要上课的时候方便适用就行。现在迎检的时候,大家的教案五花八门,教案的、活页的、两者兼具的,不一而足。不管哪种,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红色字体,这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血结晶。要是谁的交了没发,绝对会急得直跳脚,翻遍犄角旮旯也要找到,那可是第一手鲜活的资料和案例呀,随便拿出哪篇都会凝结成不错的论文;随便哪节课简单准备一下,都会是精品课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可比金钱重要多了。

 

    这学期,我们市教育局继续进行教学改革,全局上下正在逐步推行“四环节”教学模式。我们学校走在了前列,在总结了以前改革成就的基础上,教学中稳步前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领导告诉我们,无论是写教案,还是写活页,抛掉那些空话套话,用最简洁、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自己最直接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一目了然。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教学服务,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一切工作都要务实!哎呀!以后再写教案,将会是一种文字享受而不再是受折磨喽!

 

    一滴水中看世界,半瓣花上品人生。掀开教案的面纱,我看到了学校教学改革的真面目。也许它曾经不美丽,也许它现在依然不美丽,但是,它很真实,不做作。将来,它会用这份真情实感打动每一个热爱教育,甘愿为教育付出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