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兴娥与课内海量阅读》读后感

(2021-01-26 10:39:53)

《韩兴娥与课内海量阅读》读后感

庆华小学   王冬

两周上完一册教材,三年级学完六年级教材;二年级识字量达到2500字,三年级认识3000字,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任务;低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教量平均达到50万字,中高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100万字;唯一的家庭作业是班级循环日记;四五年级的学生在40分钟内写出立意新颖、自然通畅的600字左右的习作成了普遍现象,其中富有文采者也不是个别现象;全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一系列令人震撼的数据一起指向同一个名字——韩兴娥,这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成绩都源于韩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 韩兴娥老师的成长之路和她的“课内海量阅读”再一次地引发思索和拷问我们语文的教与学。

一、如何实现专业成长,——和学生一起阅读

贾志敏老师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如果我们真能如此的话,那么应该是个教育专家了。”一位特级教师认为语文教师要提高五种基本能力:一是阅读积累能力,二是口语表达能力,三是教材钻研能力, 四是考试命题能力,五是文章写作能力。还有人认为:教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就是指“三字一话”,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类似的能力还可以罗列出很多。一个语文老师竟需要如许五色的能力。好像对,因为每一种论点后面都附了三五条的重要意义;好像又不对,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么多种的能力,他或她还是“小学”语文“教师”吗,——语文教师需要这许多种能力,需要成为许多“半个”“家”,与现实距离太远,遥可望,不可及。

那么,我们可以学名师啊,可是,通常来说名师风格或智慧洋溢或自由洒脱,或绚烂如花或洗尽铅华,大都有着深厚、丰富、水滴石穿的功力,许多名师就是教育“家”了。难怪许多人说,听名师的课,妙趣横生、精彩纷呈很好看,很激动、很过瘾,但学不来。韩兴娥老师也有同感:“名师的精彩课堂我很向往,但既要当研读文本的文艺理论家,又要当口才出众的演讲家,还要当调控学生情感的表演艺术家„„我显然不具备那样的本领。”不单是韩老师,许多人都没有丰厚扎实的诵读积累,没有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的笔耕功底,没有口若悬河灿若莲花的舌耕功夫。

新课程把老师和学生称为“学习共同体”,把老师称为“平等中的首席”,要求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可是在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如此不对等的“首席”要在有考试压力的课堂上实现平等的交流,何其难也~没有平等的交流,何来真正意义的教学相长,又有多少老师说从学生身上获益甚多、甚重,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阅读。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一个传播文化的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是吗,如果还不是,说明他的知识结构还不尽合理,需要重新建构,至少应该学着做一个文化人,边教边学,哪怕是和学生一起学。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增长见识,就可能逐步实现课堂上的对等交流。何况,像韩老师那样“进行海量阅读,不需要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一般老师、一般学生都能适用。”

    所以说,和学生一起阅读——这是一条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成长的通衢大道。

       二、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利用课内抓课外阅读

有人说:老师教学的视野总也望不到教材之外的富饶的土地,于是一个学期的教学知识就局限于几百个生字,三十篇课文。学习了这些知识任务就完成了,就万事大吉了。在一种固定的思维的约束下,我们就沿着一条固定的轨迹运行,从来没有想到要脱离这个轨道,因为连这种意识也没有,所以我们目之所及才总是方寸之地。如此教学模式下的老师,你快乐吗,你的学生快乐吗,你的课堂高效吗,我们凭什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凭什么让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大肆挥霍他们的童年,是教材里那一篇篇美文吗,——坐井说天阔,教材的那片天地太小了,有多少孩子在课堂上有徜徉、遨游的惬意,是一道道精心设计的训练题吗,更不是;是教师的个人魅力吗,请问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我们一定是被一些东西禁锢住了。比如复杂多条的课堂环节,复杂多样课堂评价标准:结构是否合理、教学节奏是否适当、过渡是否自然、导入是否精妙、过程是否流畅、收尾是否耐人寻味„„,于是就出现了上一堂评优课要“大家齐动手,熬夜好几宿”的怪现状。可是,我们费尽心机的精妙设计到底与学生价值几何,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道至简。无招胜有招。无极生太极。于永正老师认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阅读,“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陶继新老师也表达相同的观点说:我想她(韩兴娥)的学生在初中高中的后劲会更大。那么,怎么办,——我想,我们应该依靠语文实践活动这条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依靠课外阅读(课外指书籍而非时间)这一片浩瀚的海。

中央教科所戴汝潜教授说:“尽早阅读就是一切。”2008年度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陈琴说:“时常想,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开始就树立一个具体的目标: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语文的教与学不是更简单吗,假如所背诵的十来万字、所阅读的几百万字都是‘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卡尔维诺)经典作品,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还会差吗!”既然阅读如此重要,“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我们认为韩老师把“课堂是教学主阵地”的理念践行的淋漓尽致,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也有人说韩兴娥唱响了语文教学主旋律,还有人评价韩老师:“你的课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难以复制。其实,只要认同你的理念,你的课最容易复制。”更有人认为韩老师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语文教学需要多元化,名师的价值无意抹杀,也不容抹杀,但从草根性方面来讲,“语文老师可以不知道于永正,可以不知道窦桂梅,但是不知道薛瑞萍与韩兴娥,绝对是一个遗憾。”的评说是有道理的,因为韩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更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

通常认为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然而,读书哪如嬉戏乐,阅读比电视、滑板、晃板、电玩更赢人吗,教师管得了课内,能管得了课外吗,课外阅读抓得有声有色、成绩卓然的又何曾见,我们常言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既然如此,既然阅读如此重要,为什么不可以好刚用在刀刃上,将阅读教学在课堂上浓墨挥洒,

因此,利用课内的时间阅读课外的书籍、文章不啻是一条进行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引领学生海量阅读

新课程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要怎样的语文素养,王崧舟老师对语文素养进行了排序:第一,基础的语文情感。第二,基础的语文习惯。第三,基础的语文积累。第四,基础的语文技能。第五,基础的语文知识。排序越靠前的越重要,排序越靠后的,越容易通过考试加以检测。然而,越往后越是技术问题,恰是次重要的。喜欢不喜欢,热爱不热爱,痴迷不痴迷语文,这一基础的语文情感始终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首要标准,核心价值。正如前面所言,我们凭什么让学生爱上语文,良好的学习习惯,譬如天天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语文习惯,学生是可以受用终身的。这两点最重要的都在韩老师的课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可以把其余技术性语文素养简单概括为“听说读写”。 “读”是其一,又有“阅读就是一切”、“读可带说、读可带写”之谓。读是厚积广储,是蓄势,“说”“写”是运优游之刃,是表达。古人云“读书破万卷”就是积累,蓄势、是入;“下笔如有神”是运用、表达、是出。积累不仅是表达知识的储存基础,还是表达的原动力,有了,表达的欲望才逾强烈。腹有诗书的孩子们也就有了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能力和原动力,“气自华”只是其自然而然的流露和洋溢。“海量阅读”使学生有言语积累,有想法、有思想,“说”、“写”这类表达的欲望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了。“读”就像是一条纽带,连接起了“说”和“写”。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读”就能解决这诸多问题——读中习文,就抓住了“写”, 在读中说话,牵出了“说”,就等于揪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着力发展学生的阅读、作文、口语交际能力,也就达成了语文素养之大部。

大阅读、高素养的学生会考高分吗,考试——一个在现代中国搞任何教学改革都不容回避的问题。韩兴娥老师教三年级的时候,就已学完了六年级的课本。语文、数学成绩全班都得了优秀;还考了六年级的卷子,平均分不比六年级的考生低多少。即便在复习期间,北海学校二年级八个班480名学生都不再把精力放到认识各种题型上。家长和老师都深信,只要把生字写扎实,只要平日多读书,考试不再是令人畏惧的事。韩老师解释说:大量阅读为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积累多了,考试就如小菜一碟。郑州的名师丁保先也在走同一条路,她也一个月就领着学生学完了一个学期的课文,剩下的时间就引入了《论语》《感悟母爱》《爱的教育》《鸟奴》《射雕英雄传》等书籍。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一般的阅读量有500万到600万字,一些学生甚至达到了800万字,她每次带的班成绩都遥遥领先,她所教的学生做初三的阅读理解题易如反掌。还有从事高中教育的王泽钊等无不证实了这样一条真理:爱上阅读的孩子语文素养高,爱上阅读的孩子不怕考试。

“将相无种,人皆尧舜。”韩兴娥老师锐意改革、大胆创新,造福了学生,幸福了自己,走出了一条另类而具标本意义的草根教师成长之路。她的课内海量阅读抓住了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在荆棘丛生的语文之路上开出了一条平坦的大道。她和她的课内海量阅读带给我们的启示将更深入,带给小语的思考仍将继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