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2017-06-10 09:11:34)
一、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本文古今异义、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训练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课文讲解,让学生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
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
方跳到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
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
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
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
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二)预习检查
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字词积累
干(gān)
1.学生听课文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五)作业:
《河中石兽》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
3.词类活用
(1)
(2)
4.通假字
曳铁钯
1.反问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
2.疑问句——可据理臆断欤?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一)检查上节课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小黑板的形式公布答案。
(二)朗读导入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准确准确。
(三)合作探究
小黑板出示本课须探究的题目,小组合作学习。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
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明确:三位,他们分别是寺僧、讲学家与老河兵。
有在沙子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在地下去找。
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
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
反而逆流而上。
3.谁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
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符合物理学上的作
用力与反作用力。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
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拓展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诗意: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
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
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2.背诵课文,翻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