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教学 |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还有这么一类问题:依照题意叙述由后往前推算而求出原来的数。这类应用题,我们称之为还原问题。它也属于典型应用题之一,有它独特的解题思路。
例一:
一个数缩小10倍后再增加80,然后扩大3倍,再减去85得200。求这个数是多少?
分析:此题是还原问题。可以抓住逆推这一思路,利用加与减、乘与除间的互逆关系,从最后一步逆推上去而得到原数。
解:
①减去85得200,没有减去85时应为多少?
②扩大3倍后是285,没有扩大3倍时应为多少?
③增加80后是95,没有增加80时应为多少?
④原数缩小10倍后是15,没有缩小10倍时应为多少?
列综合算式:〔(200+85)÷3-80〕×10=150
答:这个数是150。
通过分析和解题,我们得到解还原问题的基本方法:
解答还原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加与减、乘与除间的互逆关系,从最后一步逆推上去而得到原数,所以,这种方法也叫逆推法,
运用上面的方法我们就可以顺利解题:
例二:
甲、乙、丙三人各有连环画若干本。如果甲给乙5本,乙给丙10本,丙给甲15本,那么三人所有的连环画都是35本,他们原来各有连环画多少本?
分析:此题是还原问题。可以抓住最后一个条件:“三人所有的连环画都是35本”,根据:“别人给我的,我要还回去;我给别人的,我再要回来”的原则,向前逆推,就会得到原来各有多少。
解:
①先看甲:得到35本时,数量有两次变化:“甲给乙5本”(要回来)和“丙给甲15本”(还回去)。所以甲原来是有:
②再看乙:得到35本时,数量也有两次变化:“甲给乙5本” (还回去)和“乙给丙10本” (要回来)。所以乙原来是有:
③最后看丙:得到35本时,数量也有两次变化:“乙给丙10本” (还回去)和“丙给甲15本”(要回来)。所以丙原来是有:
注:此类还原问题有时也用列表法,读者可自己练习。
现在,我们来做两道比较复杂一点的还原问题:
例三:
粮食仓库里的粮食第一次运走它的一半少10吨,第二次运走剩下的一半多6吨,第三次运走30吨后仓库里还剩下40吨粮食。求仓库里原来有粮食多少吨?
分析:这是较复杂的还原问题。可以抓住最后一个条件,逐次逆推进行解答。
解:
①
②
③第一次运走后,仓库里还剩粮食多少吨?
④
⑤仓库里原来有粮食多少吨?
列综合算式:〔(40+30+6)×2-10〕×2=284(吨)
答:仓库里原来有粮食284吨?
注:此类问题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比较直观。读者自行练习。
例四:
小马虎在计算一道两位数加法式题时,由于粗心,将其中一个加数个位上的5看成了9,把另一个加数十位上的7看成了1,结果所得的和是52,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多少?
分析:这也是一道还原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窍门是:一定要抓住“由于计算上的错误,会对计算结果造成影响”这一问题,对“计算结果”进行逆推。根据:“加多了,就减去;加少了,就加上。”进行解决。
解:
①
②
③
答: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108。
现在你可以解还原问题了,找一些题练练吧。解还原问题时要记住:从最后的一个条件进行逆推;要注意四则运算中互逆运算的运用;注意线段图的熟练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