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平移和旋转》
(2013-10-31 14:02:0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案例研究:《平移和旋转》
南县南洲实验小学数学课题组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为了加强学生空间观念培养而新增的学习内容。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此外,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
这些概念的形成,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就是需要借助直观的现象来加深认识了。在生活实际中有着许多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这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课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出相应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图形在平面上平移的距离。
第一次试教: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与旋转。
2、使学生学会在方格纸数出平移的格数,并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数直方向和数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思考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过程及评析:
教 |
评 |
一、建立感知平移的概念。 1、 ①游戏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做个游戏——转圈,你们想参加吗? 师:看同学们这么开心,就再请一个小组做一个开火车的游戏好不好? ②图片感知。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做游戏,那我们去游乐园看看吧,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游戏,你们瞧 生:缆车、小火车、滑滑梯的运动是一类;而大风车、摩天轮、转椅是一类;荡秋千、跷跷板是—类。 2、理解平移和旋转 ①分析归纳,出示概念。 师: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生:小火车、滑滑梯,它们都是直直的、平平的运动.就把它们分为一类;大风车,摩天轮、转椅都是转圆圈,所以是一类;跷跣板和荡秋千不是直直的动,也不是转圆圈,就把它们叫旋转。 师;我们把象缆车、小火车、滑滑梯这样所做的直线运动叫平移;把大风车、摩天轮、转椅这样的运动叫做旋转。 ②联系实际,理解概念。 ( 你能说说生活当中还在哪些平移与旋转现象吗? 二、创设情境,揭示特征 1.初步比较。 师:看,平静的湖面上有一只小船在向前行驶,它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平移)。在船头停着一只蓝鸟,船尾停着一只红鸟(电脑演示小船平移过程)。突然,两只小鸟吵起来了。蓝鸟说:“我在船头,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红鸟说:“我在船尾,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两只小鸟吵得不可开交。你们觉得谁经过的路程长呢? 学生提不同的意见。 师:要知道它们谁经过的路程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用尺量一量。 师:这是个好办法,如果用尺量,蓝鸟所行的路程你准备从哪里量到哪里?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并认识起点和终点,也是对应点。 并问:为什么不从这儿到这儿? 生:因为蓝鸟是从这儿开始到这儿结束,所以应该量这两点的距离。 师:你再说说,红鸟所行的路程你准备从哪里量到哪里? 师:红鸟所行的路程应从它开始的这一点到它结束这一点,我们将这两点称为对应点。(电脑闪烁对应点,板书对应点) 师:假如不用尺,现在给你们一张格子图,有办法比较出谁经过的路程长吗? 生:数格子。 师:谁愿意上台来数一数。 同时电脑展示数的过程。 最后得出它们是一样长的。 2.第一次换位比较 师:红鸟不服输,它要求换个地方再和蓝鸟比一比。如果红鸟开始停在这儿,那它经过的路程会比蓝鸟长吗? 电脑数格子 生:一样长。 3.第二次换位比较 师:红鸟还是不服气,它又飞到桅杆的顶上,你说红鸟经过的路程比蓝鸟长吗? 学生思考,然后电脑演示。 通过上面的红鸟的两次换位与最后结果,你想一想,如果红鸟再换位的话,结果会怎样? 生:永远一样长。 通过上面的故事,你们能发现什么呢? 师:动脑筋思考一下。 师:将你的想法与你周围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发言。 最后得出: 物体在平移过程中,各个部分移动的距离都是一样的。 平移过程中,图片自身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三、根据特征、数平移的距离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物体在平移过程中一些特征,人们利用这些特征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呢。让我们看一段录像吧。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自由发言。 师:平移的力量可真大啊,提出这种想法的工程师们更是了不起。今天我们也来当一会小小工程师吧,我们这儿也有一间房子需要平移,大家请看。出示房子图。 学生读题目: 师:通过看图,你知道小房子向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 看箭头。板书(上、下、左、右)那它向右平移了几格呢?(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 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要知道是平移了几格,找对应点,但数一数后会发现,每一组对应点之间都相差6格。 师:我们要知道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先“找点”,找出两处房子相对应的点,然后数一数,这两个点之间平移了几格,那整个图形也就平移了几格。 谁来说一说为什么不是平移了4格? 完成书上P41学生上台汇报 五、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根据图意,知道了平移的情况。现在你能根据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吗?展示台,梯形向上平移3格。教师示范。一学生上来画。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找点、移点、描点) 学生自己画一画,同桌交流检查。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让我们一起走进了“平移与旋转”的世界。其实,大自然对于平移与旋转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平移与旋转列处不在,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中缓缓升起,“神舟”五号带着国人的希望,载着我们的英雄离开了发射台,直冲太空,这些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平移的力量吗?奥运赛场上,链球运动员借助旋转的力量打破了奥运记录,再看看浩翰宇宙中的行星运转吧,难道你没有感受到旋转的神秘吗?同学们,希望你在在未来的生活在继续感受平移与旋转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 |
从游戏入手,初步感 知平移与旋转,然后从图片感知,体现了从实物到模型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图片感知,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分析能从具体的图像中抽象出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平移与旋转。 从学生的分类过程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种现象的不同特征。一种是沿直线运动,一种是沿一个点进行运动。 知道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后,让学生辨别生活中的一些平移与旋转现象,并渗透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联系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巩固平移与旋转的概念。 以“双鸟相争”这个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这两只鸟到底谁经过的路程长。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很自然想到如何去验证自己的答案。从而引出对应点,知道找图形的对应点。 接着把平移图形放到格子里面,让学生通过数格子来验证经过距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去数格子。强调起点不要数。 通过小鸟的第一次换位,让学生初步明白每个点移动的距离都是一样的。 第二次换位再一次证实图形在平移过程中,每个点平移的距离都是一样的。 通过故事让学生思考,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在平移过程中每个点移动的距离是一样的。并且图形在平移过程中大小、方向没有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了改变。 通过看录像让学生了解平移的力量可真大,从而感受到平移在生活在的具大作用。 通过数图形移动了几格,让学生明白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一组对应点就可以了,对应点平移了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师生共同总结出:画平移图形的关键是找点,然后移点,最后描点。 学生再用归纳出的这种方法画平移图形。 通过放录像让学生再次感受平移与旋转的伟大力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的热爱。 |
三、针对教师的试教情况,课题组成员的综合讨论意见:
第一部分: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教者让学生从游戏入手初步感知两种不同的运动式。一个是转圈、一个是开火车。接下来出示了运动着游乐园,让学生对游乐项目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理由。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平移与旋转。
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第一步让学生判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第二步让学生自由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最后让学生用手势和动作表演出来。在教学中渗透了观察比较分类的数学思想。不足之处一是对旋转现象认识不深,旋转就是沿着一个点旋转,至于角度没作任何要求。以至于没把荡秋千、坐跷跷板作为一种旋转现象。之二是没有让学生分类并板书,从中渗透集合的思想。
第二部分:探究的平移的距离
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是教学的重点。第一步:以两鸟相争的故事引入,到底谁走的路程长。从而引出对应点。后来通过红鸟的两次换位,让学生感受到每次平移的距离都是一样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在平移的过程中,图形的各个部分移动的距离都是一样的。
这个部分的难点是让学生找对应点,难点没有突破。并且在教学中教者总觉得自己总是牵着学生走,没有放手大胆让学生探究,得出平移的特征。在下次教学中,可以把这幅图画出来每小组一份,让学生共同探讨平移特征。每个部分移动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对应点之间平移了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第三部分:数平移的距离
教者出示房子图,让学生明白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有找对应点,对应点移动了几格,图形就移动了几格。并且让学生对书上的房子图进行练习。感觉这部分内容重复了,在探究平移的特征的时候,应该就让学生知道点平移了几格,图形平移了几格,从而归纳出数图形平移的距离只要数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第四部分:画平移图形
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时,平移的方向比较容易判断,但平移的距离却常常容易出错,而且学生画出的平移后的图形也常常不能与原图形全等。怎样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指导具体的平移方法是关键。找点、移点、连点。并且让学生知道平移的过程中图形的方向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并且先用课件进行了演示。最后让学生画平移图形。这部分这了防止学生出错,教者一步步牵着学生画,其实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画,根据平移特征,总有画对的学生。让画对的学生上台总结方法。让画错的学生说说画错的理由。然后共同总结出画图形的方法就是找点、移点、连点,再让学生独立画平移图形。
最后还提出三点共同探讨:
1、教师是否应该通过课件,把平移的过程一格一格的进行慢放。让学生清楚地看见平移之后物体是否发生变化?把平移前后的物体进行比较,让学生说出哪里不同,哪里相同并且数出平移物体所走过的格数。教师应当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相信学生有这样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二次试教: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与旋转。
2、使学生学会在方格纸数出平移的格数,并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数直方向和数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思考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过程及评析:
教学设计 |
评 |
一、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将带你们到游乐园去看看,仔细观察,每个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汇报。 (二)观察分析 1、你能根据运动方式把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吗?(四人小组) 你能说说分类理由吗? 板书:平移 2、归纳概括特征 我们已经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你能用手势或动作把它们表现出来吗? (学生可以平移书本,可以推课桌,可以向左转向右转……) 平移现象有什么特征?旋转现象有什么特征? (平移:沿直线运动 (三)辨别内化 1、辨别生活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渗透各方面的教育) 2、举例说明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的现象。 二、创设情境,揭示特征 1、初步比较 师: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双鸟相争。看,平静的湖面上有一只小船在向前行驶,它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平移)。在船头停着一只蓝鸟,船尾停着一只红鸟(电脑演示小船平移过程)。突然,两只小鸟吵起来了。蓝鸟说:“我在船头,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红鸟说:“我在船尾,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两只小鸟吵得不可开交。你们觉得谁经过的路程长呢? 学生猜测提不同的意见。 师:要知道它们谁经过的路程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用尺量一量。 学生上台用尺量,你为什么从这儿量到这儿。课件演示并认识起点和终点,也是对应点。 并问:为什么不从这儿到这儿? 生:因为蓝鸟是从这儿开始到这儿结束,所以应该量这两点的距离。 师:谁来量红鸟所经过的路程。 师:红鸟所行的路程应从它开始的这一点到它结束这一点,我们将这两点称为对应点。 通过测量发现了什么?(红鸟和蓝鸟所经过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图中还有哪些点是对应点?(学生上台指) 下面我们再用数格子的方法,看看他们经过的路程是不是一样长? 小组四人讨论。数格子。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学生上台数格子) 2、换位比较 师:红鸟不服输,它要求换个地方再和蓝鸟比一比。如果红鸟开始停在这儿,那它经过的路程会比蓝鸟长吗? 如果飞到桅杆的顶上,你说红鸟经过的路程比蓝鸟长吗? 请四人小组用圆圈代替红鸟。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通过刚才的发现你能填完下列空白吗? ➀在平移过程中,图形各个部分移动的距离 ➁在平移过程中,图形的方向、大小 ➂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平移了几格,图形就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物体在平移过程中一些特征,人们利用这些特征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呢。让我们看一段录像吧。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自由发言。 师:平移的力量可真大啊,提出这种想法的工程师们更是了不起。今天我们也来当一会小小工程师吧,我们这儿也有一间房子需要平移,大家请看。出示房子图。(小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 三、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1、师:刚才我们根据图意,知道了平移图形的特征。下面你能按要求画出平移图形吗? 四人小组合作。(把一个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 汇报: A你是怎样画的? B在汇报过程中总结方法。(板书:找点、移点、连点) C出示画错的小组,上台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2、自己画小树的平移图。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让我们一起走进了“平移与旋转”的世界。其实,大自然对于平移与旋转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平移与旋转列处不在,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中缓缓升起,“神舟”五号带着国人的希望,载着我们的英雄离开了发射台,直冲太空,这些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平移的力量吗?奥运赛场上,链球运动员借助旋转的力量打破了奥运记录,再看看浩翰宇宙中的行星运转吧,难道你没有感受到旋转的神秘吗?同学们,希望你在在未来的生活在继续感受平移与旋转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 |
从主题图入手,观察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最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把运动方式一样的圈在一起。并让学生起名字,引出平移与旋转。渗透集合与分类思想。 让学生用手势或动作把平移和旋转演出来,共同探讨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特征。 辨别内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移与旋转。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加强巩固。 以“双鸟相争”这个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这两只鸟到底谁经过的路程长。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很自然想到如何去验证自己的答案。从而引出对应点,知道找图形的对应点。 反复让学生上台找对应点,体现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给出格子图,四人小组数红鸟和蓝鸟经过路程的格子。强调起点不要数。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给红鸟换位置,红鸟可以换到不同的对应点上。最后根据学生的汇报。让学生完成平移图形的一些特征。 通过看录像让学生了解平移的力量可真大,从而感受到平移在生活在的具大作用。 通过数图形移动了几格,让学生明白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一组对应点就可以了,对应点平移了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根据平移特征,让学生画平移图形,让学生总结出画平移图形的方法。 全班根据这种方法,自己画小树的平移图。 通过放录像让学生再次感受平移与旋转的伟大力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的热爱。 |
三、针对第二次试教情况,课题组成员综合讨论意见:
在第二次试教中,教者将这堂课改为两大块内容:第一大块为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是怎样运动的?然后根据运动方式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归纳概括特征。最后进行辨别内化,整个课堂达到一个高潮。第二大块是归纳平移特征,并根据特征画平移图形。这一次教者大胆改革,把主动权让给学生。第一步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红鸟蓝鸟的平移图,让学生发现红鸟和蓝鸟虽然呆的位置不同,但移动的距离是一样的。接着让学生进行换位,通过换位,学生们自己能发现平移图形的一些特征。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第二步,让学生数平移图形的距离,给他们每人准备了房子图。接着请这些同学上来汇报,这些学生竞然自己总结出来,数平移图形的距离只要数对应点移了几格就可以了。这种发现让课堂再次掀入高潮。第三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画三角形的平移图形,小组通过讨论,很快就能画出平移图形。当时就选了几个画得快的同学上来汇报,你是怎样画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出画平移图形的方法是:找点、移点,连点。第四步,让学生根据这种方法,每人画一张小树的平移图。
这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让学生用手势或动作把平移与旋转表现出来时,师生都没有放开。教者完全可以设计做动作或用形象的手势表示平移与旋转,这实际是让学生通过形体语言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运动特征的理解,体验平移与旋转的运动特点。还有就是对平移与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并存强调不够,在教学图形在方格上平移部分语言不够精练,重点强调不够,以至时间把握不够。
总之,通过上这堂课,发现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和教师引导,这两方面的度一定把握好。让学生在活动中大胆探索,不追求活动多而追求活动精,让每个活动都落到实处。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怎样去思维,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各种各样的数学思想,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第三次试教: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与旋转。
2、使学生学会在方格纸数出平移的格数,并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数直方向和数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思考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过程及评析:
教学设计 |
评 |
一、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将带你们到游乐园去看看,仔细观察,每个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汇报。 (二)观察分析 1、你能根据运动方式把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吗?(四人小组) 你能说说分类理由吗? 板书:平移 2、归纳概括特征 我们已经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你能用手势或动作把它们表现出来吗? (学生可以平移书本,可以推课桌,可以向左转向右转……) 平移现象有什么特征?旋转现象有什么特征? (平移:沿直线运动 (三)辨别内化 1、辨别生活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渗透各方面的教育) 2、举例说明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的现象。 3、说一说生活中平移与旋转共存的例子。 二、创设情境,揭示特征 1、初步比较 师: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双鸟相争。看,平静的湖面上有一只小船在向前行驶,它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平移)。在船头停着一只蓝鸟,船尾停着一只红鸟(电脑演示小船平移过程)。突然,两只小鸟吵起来了。蓝鸟说:“我在船头,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红鸟说:“我在船尾,我经过的路程比你长。”两只小鸟吵得不可开交。你们觉得谁经过的路程长呢? 学生猜测提不同的意见。 师:要知道它们谁经过的路程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用尺量一量。 学生上台用尺量,你为什么从这儿量到这儿。课件演示并认识起点和终点,也是对应点。 并问:为什么不从这儿到这儿? 生:因为蓝鸟是从这儿开始到这儿结束,所以应该量这两点的距离。 师:谁来量红鸟所经过的路程。 师:红鸟所行的路程应从它开始的这一点到它结束这一点,我们将这两点称为对应点。 通过测量发现了什么?(红鸟和蓝鸟所经过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图中还有哪些点是对应点?(学生上台指) 下面我们再用数格子的方法,看看他们经过的路程是不是一样长? 小组四人讨论。数格子。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学生上台数格子) 2、换位比较 师:红鸟不服输,它要求换个地方再和蓝鸟比一比。如果红鸟开始停在这儿,那它经过的路程会比蓝鸟长吗? 如果飞到桅杆的顶上,你说红鸟经过的路程比蓝鸟长吗? 请四人小组用圆圈代替红鸟。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 通过刚才的发现你能填完下列空白吗? ➀在平移过程中,图形各个部分移动的距离 ➁在平移过程中,图形的方向、大小 ➂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平移了几格,图形就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物体在平移过程中一些特征,人们利用这些特征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呢。让我们看一段录像吧。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自由发言。 师:平移的力量可真大啊,提出这种想法的工程师们更是了不起。今天我们也来当一会小小工程师吧,我们这儿也有一间房子需要平移,大家请看。出示房子图。(小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 三、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1、师:刚才我们根据图意,知道了平移图形的特征。下面你能按要求画出平移图形吗? 四人小组合作。(把一个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 汇报: A你是怎样画的? B在汇报过程中总结方法。(板书:找点、移点、连点) C出示画错的小组,上台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2、自己画小树的平移图。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让我们一起走进了“平移与旋转”的世界。其实,大自然对于平移与旋转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平移与旋转列处不在,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中缓缓升起,“神舟”五号带着国人的希望,载着我们的英雄离开了发射台,直冲太空,这些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平移的力量吗?奥运赛场上,链球运动员借助旋转的力量打破了奥运记录,再看看浩翰宇宙中的行星运转吧,难道你没有感受到旋转的神秘吗?同学们,希望你在在未来的生活在继续感受平移与旋转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 |
从主题图入手,观察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最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把运动方式一样的圈在一起。并让学生起名字,引出平移与旋转。 让学生用手势或动作把平移和旋转演出来,共同探讨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特征。 辨别内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移与旋转。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加强巩固。 以“双鸟相争”这个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这两只鸟到底谁经过的路程长。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很自然想到如何去验证自己的答案。从而引出对应点,知道找图形的对应点。 反复让学生上台找对应点,体现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给出格子图,四人小组数红鸟和蓝鸟经过路程的格子。强调起点不要数。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给红鸟换位置,红鸟可以换到不同的对应点上。最后根据学生的汇报。让学生完成平移图形的一些特征。 通过看录像让学生了解平移的力量可真大,从而感受到平移在生活在的具大作用。 通过数图形移动了几格,让学生明白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一组对应点就可以了,对应点平移了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根据平移特征,让学生画平移图形,让学生总结出画平移图形的方法。 全班根据这种方法,自己画小树的平移图。 通过放录像让学生再次感受平移与旋转的伟大力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的热爱。 |
三、针对第三次试教,课题成员综合讨论意见:
在第三次试教中,教者是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活动: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运动,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结合相象,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要从生活中选取较为典型的例子学生感知。第二层次,创设双鸟相争的情境,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小组讨论出平移图形的特征。➀在平移过程中,图形各个部分移动的距离都是一样的。➁在平移过程中,图形的方向、大小不变,位置发生改变。➂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平移了几格,图形就平移了几格。第三层次,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判断几个简单的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向(
这堂课的设计和上堂课差不多,重点解决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1、放手让学生用手势或动作把平移与旋转表现出来。比如: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了一段舞蹈,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动作是平移,哪些是平移。从而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强调平移与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并存的例子。例如车子的运动,车子的移动是平移,轮子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3、掌握活动的度,不让活动流于形式。活动一定要少而精,并且一定要落到实处,给予学生足够探索时间。
4、渗透数学思想。在整个课堂中除了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外,还渗透了集合思想,如:根据运动方式进行分类。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如:找图形的对应点。观察、实验、论证的思想,如:画平移图形的方法(找点、移点、连点。)探索平移图形的特征。
对《平移与旋转》的思考:
《平移和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和图形》这一模块中的一个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内容,就《平移和旋转》这一节课的三次试教过程来看,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准确。平移和旋转,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人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这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基础,而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就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平移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也应该有一种切实的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也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因此,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空间知觉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