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铺地砖》教学案例分析

(2013-12-02 20:44:22)
标签:

案例

分析

分类: 课例研讨

后宰门小学  李雪平

《铺地砖》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如何上好综合实践课,是以教材为教学依据,围绕教材呈现的内容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还是可以从教材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加工和重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这是我本次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这次大胆尝试的基本着眼点。因此,我首先对《新课程标准》关于实践活动课的相关要求进行了认真的研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实践活动课要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1、使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在实际情景中,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以“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为设计理念,对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制订了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使大家能应用面积等相关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能从实际需要出发,能根据不同要求灵活的选择适当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在测量、计算、分析和选择策略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我们都能找到其原型。如何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呢?可以从生活实际着手,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情景,走进生活天地,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美化校园,请同学们参与给教室铺地砖活动”为情景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组织学生讨论:铺地砖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

在整个探究活动的实施中,我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我首先让学生实地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事先安排学生进行了市场调查,使学生感受研究铺地砖问题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学好数学的必要性。最终选择了边长是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和边长是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开展探究活动。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可以再简练一些,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讨论发现:生活中铺正方形地砖便于计算和操作。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足铺垫。

本节课探究的重点问题是需要多少块地砖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难点,难点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是本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这个问题的策略生成时,我并不急于给出一定的方法,而是顺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先独立探究, 大部分学生能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大图形的长、宽、面积与小图形的长、宽、面积的关系,只要知道房间的面积(大面积  )和地砖的面积(小面积),两个一相除就可以求出需要几块砖。并总结出了地面的总面积÷每块砖的面积=砖的块数。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换个思路考虑问题,站在铺地砖工人的角度考虑,如何计算地砖的块数,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铺砖工人的铺砖过程,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第二种方法:地砖的块数=每行铺砖的块数╳铺的行数。对于学生来讲,第二种方法更为抽象一些,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多媒体的演示很必要,它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而使思维得到启发,从而生成策略的关键步骤。

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算法多样性,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次变换视角,站在买砖人的角度考虑,如何计算地砖的块数,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房间的面积怎么变化,一旦选定一种地砖后,每平方米铺的块数是一定的,从而发现还可以用每平方米需要的地砖块数╳地砖的面积来计算需要多少块砖,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得到拓宽,实现了难点的突破。但实际处理时由于时间缘故,没有进行课件演示,部分学生对这种策略的生成和理解还不够透彻。

最后,我让学生独立计算每种方案所需的钱数,并对方案进行优选,并再次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思考,如果从美观的角度出发,没有剩余和拼接,应选择哪种方案?通过学生讨论发现如果教室的长和宽能被地砖的边长整除,就不需要裁减,也不会有剩余,可以运用整除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再次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多角度思考问题带来的不同结果。

这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是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同在”。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在教学中我一方面尽可能地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我创造一系列具体情景,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学生整节课通过“经历、体验、探索”,不但牢固地掌握了所学内容,并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以及数学方法策略的多样性,很好地实现了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

因为这是关于实践活动课的初次探究,所以还有一些困惑和把握不到位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再研讨,首先,由于这节课是让学生实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进行计算,因此计算难度加大,为探究活动带来了一些障碍和难度,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应该事先考虑到这些问题,长和宽保留整数米降低难度,还是应事先考虑到这些障碍,让学生带计算器计算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大家存在不同的看法,要进一步研讨。其次,是仅仅限于让学生感受三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是要深入理解这三种策略之间的出发点与思路的不同,三种方法是否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能理解呢?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此外,对于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处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应用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和重组时,内容的取舍是否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如何才能做到科学、高效,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都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进行长期而深入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