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幼儿园——一个幼教从业者眼中真实的幼儿园教育
文:雪松
在幼儿园里,教师和孩子的关系,是“恒星和卫星”式的。每一个孩子都必须按照教师既定的轨道运行,稍一出格,这孩子就有被视为“坏孩子”的可能。定义下得果断,很可能让其背负一生。
之二:每天究竟给孩子多少自由选择的机会?
好的教育,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掘人的潜在能力,使其既保有独特的个性特质,又能够顺利地适应他可能面对的任何社会环境。只有充分地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禀赋,才可能更有效地帮助其步入成年人的世界,并在那个略显嘈杂的世界中找到适得其所的位置。
而今,“惟命是从”“俯首帖耳”,不再是人们追求的做人与做事的风格,我们越来越讲究创造性地去完成工作,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
如果生存目标是既定的,我们回过头来再审视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我们就能够清楚地获知,哪些有利于目标,哪些不利于目标。
幼儿园教育过早地让孩子进入了集体化训练阶段。
尽管“教育纲要”对幼儿园的班级定员有严格的要求。但是要求归要求,目前的大多数幼儿园还难于做到指定的要求,它们多半人满为患,三、四十孩子拥挤在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活动室”里,“两教一保”(每一个班级两个教师和一个保育员)的配制尽管基本做到了,事实上,孩子面对的只有一个教师(因为两个教师采取上、下午轮班的方式,而保育员的工作只是事务性的)。
面对如此多的孩子,教师组织活动只能是集体化的。孩子的活动方式多半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否则,就会出现极度混乱的情形。如果你细心一点儿,你就会在幼儿园各班级的门上发现一张“作息时间表”,细心的教师会把孩子的大小便时间都加以严格的统一。生活的规律性,自然是必要的,但过分严格地追求规律,尤其在幼儿阶段,势必造成孩子过于刻板的行为方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束缚孩子行动的同时,是不是也在束缚孩子的思维发展,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我们的幼儿教师基本上管不了那么多,至今她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仍将自己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孩子们别磕着、碰着”。从某种角度我们应该理解教师的难处,在有限的条件下,也只有建立有限的标准。
对此,幼儿园教师可以扪心自问:每天,你究竟给孩子多少自由活动的时间?多少自由思考的空间?多少次自由选择玩伴和玩具的机会?
在幼儿园里,教师和孩子的关系,是“恒星和卫星”式的。每一个孩子都必须按照教师既定的轨道运行,稍一出格,这孩子就有被视为“坏孩子”的可能。定义下得果断,很可能让其背负一生。
我们不能奢望这种集体化的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出我们期望的那一种充分发挥了自我个性潜质的人。而全部的规矩在孩子那里非但没有起到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反而丧失了孩子发展自我约束力的大好时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