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秋雨如烟
秋雨如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56
  • 关注人气:1,2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乒乓世界】孔令辉,这么近,那么远  (三篇文章,珍藏版)

(2015-11-25 13:05:40)
标签:

乒坛王子

孔令辉

珍藏版

转载:孔令辉,这么近,那么远 (三篇文章,珍藏版)

 转自【乒乓世界】

 记者 梁慧敏

http://s4/mw690/003zjocJgy6Xh7r70J543&690 (三篇文章,珍藏版)" TITLE="转载:【乒乓世界】孔令辉,这么近,那么远  (三篇文章,珍藏版)" />


http://s6/mw690/003zjocJzy6Xh6VRoO165&690 (三篇文章,珍藏版)" TITLE="转载:【乒乓世界】孔令辉,这么近,那么远  (三篇文章,珍藏版)" />

2010年悉尼第27届奥运会实现大满贯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当年有人这样形容怀抱 
着圣-勃莱德杯的孔令辉,那一年他20岁; 
  狂吻胸前国旗紧闭双眼仰天长啸,跳入教练怀中激情拥抱振臂挥舞,那酣畅淋漓的 
宣泄勾勒出一个英雄的情怀,那个孔令辉感动了世界; 
  巴黎五月天,那个令人窒息的时刻,12:11,他仿佛已触摸到开启自己运动生涯第 
二个春天的钥匙,然而球拍从手中轻轻滑落,孔令辉说,他还会坚持。 
  孔令辉:奔行在动感地带 
  他仿佛一直被上天眷顾着,初出茅庐便一飞冲天,万众瞩目下刻骨铭心的失败、漫 
长等待中经历了一个男孩到男人的蜕变,用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成为小球时代的终结者 
……九年来,他有过巅峰时刻的辉煌,也有在低谷中徘徊的落寞,在拥有了一切可以得 
到的荣誉后他选择坚持,你可以说他是英雄,因为在国家荣誉与个人精神的捍卫战中他 
从来都像个勇敢的斗士。你也可以说他是偶像,九年前那个鲜花遍地的五月,他的一鸣 
惊人吸引了许多此前并不关注乒乓的人的眼球,中国乒坛不仅迎来一位新的世界冠军, 
从此也步入了一个偶像的时代。“孔迷”一词应运而生,不管你承认与否,这是一个激 
情澎湃的群体,一个可以称之伪球迷却绝对不乏执著与纯真的群体。 
  花季中懵懂的我们会因为生命中的第一份悸动、对那样一个画中的人朝朝暮暮,竟 
也奇怪生命之外的这个人怎么会如此鲜活地存在于自己的世界中。当我们渐渐长大,可 
以将理想与现实分得很清楚,终于明白那只是成长的一种经历。当所有的感情沉淀,当 
牵挂成为一种习惯,只因为——一路上有你。 
  1995年·天津 
  在同室操戈的残酷中孔令辉笑到了最后,那笑容如三月和煦的春风拂面撩人。二十 
岁生日那天从他法国尼姆捧杯而归,1995年对于这个阳光少年注定是色彩斑斓的。 
  青春岁月里有多少梦需要一个人去点亮,而有时人又会把自己的理想或希望寄托在 
某个特定的人身上,以此寻找一种力量支持自己往前走。于是那个春天,帅气健康、稳 
重内敛、乖巧温和、谦恭有礼的小孔,撩拨着多少人的心弦……有人在日记本里写下这 
样一行字:你是天边的一颗远星/你按照你的轨迹运行/当你骄傲地划过天际/却从不曾留 
意一双/默默凝望你的眼睛"

1996年·亚特兰大 
  双打冠军领奖台上的他矜持地笑着,有了几许落寞的眼神仿佛诉说着他心中那个等 
待填补的“奥运男单冠军的缺口”。 
  1995年的惊鸿一瞥让她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这个优秀的男孩,在她眼中他是完美的 
。在他一败再败的日子里,她则拼命学习,因为她相信冥冥中自有天意,她的努力老天 
会感觉到然后传达给他。她把考到北京去见他作为黑色高三里支持自己奋战在书山题海 
中的最大动力。而她的梦想也变得愈发清晰而坚定起来:要当一名体育记者。很多年后 
,她才知道原来有很多人在当年和她有过同样的经历、做过同一个梦。 
  曼彻斯特、曼谷、埃因霍温、吉隆坡,时间在空间的维度上飞速地行驶着。他也在 
痛苦的磨砺等待中渐渐找到成熟的感觉,被期待中期待着的依旧是那个不完整的梦,一 
个关于大满贯的理想。孔令辉进入国家队的第一天,便在日记中写道“理想,它就是每 
个人都拥有的奋斗目标。一个人没有了目标,便失去了人生的价值……” 
  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他们都不再是四年前的自己,可有些事却固 
化成了一种习惯:比如每月在固定的报亭买《新体育》、《乒乓世界》,没有网络的日 
子里,笔友如今天的网友一样流行,收信、写信的日子是简单快乐的,他们在信里分享 
着他的点点滴滴,快乐着他的快乐,悲伤着他的悲伤。 
  2000年9月25日这个夜晚带给所有热爱体育的人们铭刻一生的感动,在小球时代的最 
后一场碰撞中,上天选择了两个最合适的人,来为世界展现这项运动的魅力。决赛孔令 
辉VS老瓦,以英雄捍卫英雄,在奥运决赛的完美舞台上,小辉赢了老瓦赢了自己也赢了 
世界。 
  他们曾经愿意用自己的N个四年换给小辉更多的机会,因为这样的等待实在太漫长。 
那个夜晚同样属于所有的孔迷,他们骄傲着幸福着。 
  2001年大阪风雷惊心动魄,孔令辉经历了炼狱般的等待,绝望、悔恨、痛苦交织的 
复杂心情,或许只有国梁能够懂,所以他俩的那个拥抱同样让世界为之动容。 
  2002年济南世界杯,他靠意志的胜利顽强地坚持着,有时坚韧和隐忍也是一种美丽 
,对于他,挺住意味着一切!2003年5月25日19点47分,巴黎世乒赛,胜负成败只在一线 
间,如果可以重来,他会选择不擦汗、不扬手、不发那个半高球吗?“咳,有时候拿冠 
军也得讲点命,有点运气。”孔令辉淡淡地说着。曾经年轻俊秀的面庞已有了沧桑的味 
道,纵横驰骋的激情仿佛散尽在似水年华中。 
  今天,只要你上网,在google里敲入“孔令辉”三个字,你所能知道的他的一切的 
一切都尽收眼底。似乎也少了那么一种情感堆积的过程,那种追逐就像完成一个拼图, 
你必须把每一部分一块块找到,然后再一个个摆到合适的位置上,一点一点完成心中的 
这个形象。某一日你若在麦当劳的某个角落看见几个MM说得眉飞色舞,也许他们就是孔 
迷,在缘分的天空下,他们说,天下孔迷是一家。于是有了令辉星际,网络世界里孔迷 
的精神家园,虽然他很少能回家看看。 
  九年,对于二十多岁的孔迷来说,可能已是接近生命1/3的经历,却是一段介于遗忘 
与回忆之间的时间距离。或许是某个瞬间的强烈刺激唤起了他们心底冰封已久的记忆,                                                                                                                                                                            他们说,有时候我们执著的只是自己,感动的也只是我们自己。 
  2004年,有世乒赛团体赛、有奥运会,他说世界冠军谁嫌多,能多打一个算一个嘛 
,他还说即使奥运会去不了他还会坚持。也许我们该相信,乒乓球于他而言,或许已不 
止是事业、荣誉,而是生命的一部分,难以割舍、难以放弃。 
  于是,孔迷说,我们会慢慢地陪着他走,慢慢地知道结果,因为我们始终相信:KO 
NG IS KING FOREVER! 

                                             2004年第三期《乒乓世界》

 

http://s8/mw690/003zjocJzy6Xh6ZeonR87&690 (三篇文章,珍藏版)" TITLE="转载:【乒乓世界】孔令辉,这么近,那么远  (三篇文章,珍藏版)" />

1995年天津第43届世乒赛,19岁的孔令辉夺得圣.伯莱德杯


《乒乓世界》梁慧敏:最单纯的执著--写给孔令辉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14:00 《乒乓世界》杂志

  九月的某一天,收到宋斐发来的一条短信:听说孔令辉年底正式宣布退役,看来是天意,你的封刀之作要留给他了。

  在那段与他有关的青春岁月中,做体育记者是我最大的梦想。从他开始,到他结束,对于我,这应该是一种完美。可即便能猜中开头,也未必猜得到结尾,又何必奢求完美呢?年初时,他的身份已经变成了运动员兼教练,可队员还是习惯叫他“辉哥”,如果叫“孔

指导”,连他自己都觉得别扭。我知道改变只是在于时间,而人永远无法对抗的就是时间。

 

  10月12日,周到在无锡几乎第一时间告诉我孔令辉退役的消息。几个小时后,她又发来短信:你孔哥哥哭了。记忆中无论天津、悉尼还是雅典,或胜或败,他始终有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从此我知道有个词叫做“淡定”。我没听到那段发言,却可以想象那停顿哽咽的几十秒,人有时候真的是情之所至。

  同一天,大学宿舍的两个同学发来同样一条短信:孔令辉真的要退役了吗?后来,我知道李克非也用MSN发过一条类似的短消息给我,甚至连老爸老妈在电话中都会关切地问:孔令辉退役要当教练了?一时间,我发现周围的人似乎都比我关心他的命运。也许我与那个做运动员的小辉的告别完成于去年全运会。在高高的看台上,我特意选择了一个角落,静静地,很专注地看他打每一个球。看着他无可奈何,无力回天,他落寞地转身,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正一点点逝去的青春。突然间变得伤感起来,在胜负的世界里我什么都不能为他做,甚至连做球迷时不顾一切给他加油的那份冲动也没了,我们都已经回不去了。

  他到女队上任的第一天,我去了队里,同事笑我是“假公济私”。那一天,我看见了一个很轻松的他,自信的笑容写满了他整张脸。后来,听队员说,孔指导第一天在球馆看训练,一会儿拉着这个教练聊天,一会又拽着那个教练说话,旁边实在没人了,他就一个人低着头来回踢脚底下的乒乓球。能想象那个有点手足无措的他,也许就像1995年怀抱圣·伯莱德杯时他的样子。1995—2006,对于那个自己曾经用全部力量支持过的人,还有那段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又该如何去纪念?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方式,而出一本专辑却是大家共同的期待。

  因为2003年“我不舍得不怀念”的岁月,还有写在十年专题中的那篇《爱的箴言》,我第一个便向周知约稿。这段时间,她正忙着筹备自己的婚礼,给我的答复是:“我尽量吧,别太期待啊!”我知道有些感情留在心底会更美好,更何况对于她这样一个正甜蜜地忙碌着的小女人。“这本专辑不光为孔令辉,更是为了我们自己,就当再为小辉做一点事情”,按下发送健,竟然觉得鼻子酸酸的。其实,我对于自己的这篇封笔之作,同样不抱有什么期待。一年写若干遍孔令辉,都快变成“专业户”了,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之后,才发现该抒发的,能表达的,也都淋漓尽致了。始终觉得所谓个人情怀在那篇2004年的《这么近,那么远》中已经达到了最高峰,因为那里记录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成长,而是千千万万个和我一样的你或者她。想说服周知,也想给自己一点动力。很快我就收到周知的回复:我一定尽力。也许再年轻一点的球迷还可以选择新的偶像,可我们这一代却无法再复制同样一个11年的纯真年代,在这场关乎青春的告别中,我们都会竭尽全力。

  如果一个人跟我说,他从来没追过星,我一定告诉他,你青春不完整。而关于“孔迷”完整的青春记忆恐怕要追溯到1995年,而那一年发表在《新体育》上的一篇《梦随风过》让很多人记住了一个叫“蔡培颖”的女孩。几经周折才联系上蔡培颖,帮我找到电话号码的那个女孩说:“你还认识她?她可是传说中的人物。”我想,蔡培颖的传奇在于她是“孔迷”中第一个将体育记者的梦想照进现实的人(据我所知的第一个),虽然此后大有前仆后继之势,可第一总是容易被人铭记,然后赋予传奇色彩,即使在她不做“孔迷”多年以后。

  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是我来北京读书的第一个冬天,那天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踩着厚厚的雪,在钻进胡同七拐八拐后,我终于找到了中央戏剧学院,见到了蔡培颖。大学四年间,我们偶尔通过几封信。毕业以后,我继续读研,她进了《新体育》杂志。2001年孔令辉写真集的首发式上,我们第二次见面。那时孔令辉对于她已经变成纯粹的工作关系,而对于我,依然是天边那颗最闪亮的星。三年后,我成了《乒乓世界》的一名记者,她却已经离开了这个曾经让我们憧憬过的地方,也彻底告别了乒乓球。

  周知拥着自己的小幸福,刻意保持一个守望的距离,让记忆中的风和日丽一直存在着。

  蔡培颖靠近过,又离开了,对于她,小辉已成为过去时中的那个少年,而生活还在继续。

  她俩都告诉我,对于一个行业的理解和对于一个人的喜爱终究是不同的两件事。而当激情渐渐退去,我很难挖掘对这项运动深刻的热爱时,我更愿意把这个行业理解成由若干同样可爱的人组成。很庆幸,我仍然可以坚持最初的梦想,快乐地工作,并且还有机会在这本充满怀念的专辑中,再写一次关于教练孔令辉的现在时。

  11月8日,国家乒乓球女队在邢台打热身赛,这是孔令辉成为女队教练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他最后一个出场,却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比赛中,大部分时间他都坐在场边跟别人轻松地聊着天,客串了一把场外也是给陪练的男队员胡冰涛,上场前还跟旁边人开玩笑说,要是这场指挥赢了,奖金得分他一半。这位与张怡宁对阵的削球手没能给孔指导这个面子,走下场的小辉连说:“没办法!”

  热身赛结束,晚宴开始前的那点时间,孔令辉留给了我们。已经记不清采访过他多少次,可我知道这极有可能成为我的最后一次。孔令辉的语速依旧快得像发射的机关枪,还是三言两语就把你的问题交代完,你却对他一点脾气没有,谁让你第一天采访他时,他就是这个样子呢。服务员的敲门声让采访匆匆结束,一起走出他的房间,可一转眼孔令辉已经不见人影了。我的记者生涯从喜欢他开始,不曾奢望过最后的高潮,可这个草草收场的结尾还是会让我有一点失落。也许人生本来就充满遗憾,我这样安慰自己。

  生活中随处都会有转弯,所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事情。正当我怀着那点小失落,准备用桌上的食物来放逐心情,孔令辉却突然出现,嘴里还念叨着:“那帮挖煤的实在太能喝了,我得躲一躲。”自从上次醉酒撞车事件后,他说过去能喝一杯,现在只喝半杯了。那一刻,我承认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女人,会一厢情愿地以为孔令辉真的“良心发现”,不忍就这样让我告别。其实,我知道答案大抵不是我情愿的这种,可这又有什么关系,这么多年当守候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感动的终究只是我们自己。

  孔令辉依旧延续他忙忙叨叨的风格,坐下以后就忙着聊天、签名,一刻也没闲着。如果让我退回到十年前,五年前,甚至三年前,能与这个眉飞色舞、表情生动的孔令辉相邻而坐,不知道自己会幸福成什么样?而现在我只是平静地看着他。常晨晨让丁宁模仿李宇春唱《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正埋头签名的孔令辉突然冒出一句:“李宇春不是彭陆洋?她不是‘神话’吗?(丁宁是十足的“神话”迷)。”那语气好像在说,这应该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呀?服务员走马观花似地一会儿换一个进来,面对源源不断的签名球板,孔令辉打起了“游击”。转了一圈回来刚坐下,一小姑娘又抱着一摞球板走进来,孔令辉快要把头磕到桌子上了,然后表情特坚定地说:“再签最后一个。”终究执拗不过再签一个的央求,可他也有对付的办法。他用粗粗的签字笔,把自己的名字签得小小的,就像画了三个黑方块,孔指导的如此“高招”让一桌子的女孩都快笑翻了。“做了教练就要有原则,最后一个就是最后一个”,孔令辉说得一本正经。当然,这只是他开的一个玩笑,最后还是工工整整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而那以后果真没有人再来骚扰我们的孔教练了。

  晚宴后去K歌,据说是孔令辉的提议。先在旁边的小包间采访施之皓,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小薇啊你可知道我多爱你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施指导也按耐不住了,连说:“走,听小辉唱歌去。”不知道错过了多么精彩的开始,等我们走进去时,跟小队员抢着话筒的孔令辉像个十足的“孩子王”。听说他跟女孩们“叫板”:只要他唱一首歌,女孩就得喝一杯酒,难怪已经一连好几遍保留曲目《小薇》了,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女孩口中的“孔指导”全都变成了“辉哥”。刚才领教了孔指导如何“治人”,现在发现他更擅长不失时机地教育人,比如他逼队员唱歌时,他会说:“唱歌还分什么男生女生,要什么歌都敢唱,胆子不大,怎么当运动员?”其实,“育人”和“治人”两样对于教练来说,都同样重要。在连吼了两遍“五千年的风和雨呀藏了多少梦”后,大屏幕上终于打出了满分100分,这个31岁的“孩子王”终于心满意足地肯离开了。

  就在他要上楼回房间时,忽然转头看到了我们,略带醉意的他居然还会想起来问:“你们住的地方安排好了吗?”从北京到邢台,下了车,我们就直奔赛场,刚才我们拎着包进他房间做采访。见我们点头,他摇摇晃晃地上楼去了。

  可我的思绪却被拉回到那年夏天,一个叫小丹的女孩在高考结束后从内蒙跑来北京。认识小丹是在网上,虽然聊得不多,可知道她想考来北京时,我还是拨通了她的电话。在高三那段疲惫不堪的日子里,“考到北京去见孔令辉”也曾是我最大的动力,而人在那个时候最需要的是能看见希望。我告诉小丹,我也做过同样的梦,我能做到,她也一定可以,我会和孔令辉一起在北京等她。那个炎热的八月,这位善良的母亲告诉我:“就算孔令辉不容易见,慧敏姐总能见到吧。跟她来北京,就是想让她去西安上大学前了了这个心愿,然后好好读书。”抱着这样的想法,也为了女儿的梦想,妈妈陪她千里迢迢来到了北京。在北京的几天,小丹约了另两个在北京的网友,几乎天天泡在体委训练局,住在亲戚家,怎么好意思说专程来追星,妈妈只能跟人家说昨天去了天安门,今天逛了故宫等等,其实每天她就坐在总局大院门口等着女儿。尽管已经见过孔令辉,也签了名,合了影,可小丹还想在临走前亲手把一份礼物送给孔令辉,于是那天中午她再次拨通孔令辉的手机。一直很羡慕这些80年代后的女孩,她们敢于表达最真实的自己。电话中孔令辉说中午要搬家,没时间,又很含糊地说等下午训练以后再说吧。几个女孩决定“守株待兔”,当载着运动员的大巴缓缓驶过来,炎炎烈日下几个蹲守在训练馆门口的花季少女格外惹眼,车上人的目光齐刷刷盯向这边,可唯有孔令辉把头扭向了另一边。车刚一停稳,他一个箭步就冲进了训练馆。看着心爱的偶像“逃之夭夭”,小丹有点灰心了,她想大概下午见也只是孔令辉的一种敷衍。晚上,送小丹和妈妈到了北京南站,小丹说想给孔令辉打最后一个电话。挂了电话,她已是泪流满面,几乎泣不成声地告诉我,孔令辉说,下午训练后他出来了,可是没看到我们,他让我一路顺风。妈妈无可奈何了,“我大老远陪你来北京也没见你感动,孔令辉一句话就把你感动成这样。”女孩带着眼泪以及满满的感动踏上了回家的路。而就在这次北京之行中,她还机缘巧合地遇到了自己一生的爱。现在小丹已经来北京工作,下个月就要荣升为老公的男友也是乒乓圈中的人。再见面时,她会跟我罗列男友当年如何没能完成任务,把礼物送到孔令辉手中,以及从来不会利用工作之便,带她去见孔令辉之类的“罪状”。嘴上说的是对小辉的念念不忘,可脸上写的却是真实的甜蜜与幸福。

  有时候,生命中的喜欢,是我们坚持走下去的意义所在。路途中或许是一瞬间的机遇让你碰到了他,然后去喜欢,竟然可以赚取我们一生最单纯的执著。而所有努力、坚持、付出之后,成就的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

  长大以后,我们不再轻易相信与感动,很难不带一丝功利地去爱,热血沸腾的时候也越来越少,不计较一切得失的付出几乎成了不可能,这才发现原来单纯是一种多么奢侈的幸福。应该感谢上苍让我们拥有过如此理智的一个偶像,他一直希望球迷不要把他当作他们生命的主旋律,因为他永远都不相信自己能够在别人心目中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他很善良,他始终希望喜欢他的人可以同样拥有幸福。

  在完成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也拿到了赴美的签证,尽管这个结果是我一直期待的,可真的到了这一天,仍然会有莫名的失落,任由自己陷在回忆里无法自拔。因为始终有太多的舍不得,脑海中闪过的是他在无锡那个动情的瞬间。“不一定就是告别,也许两年后你又回来了呢?”他有口无心的一句玩笑话,依然让我觉得心底暖暖的。

  希望曾经为梦想努力过和正在努力的我们,可以坚持最初的梦想,守住一生最单纯的执著,一路走好! (梁慧敏)

 


 

《乒乓世界》十年之梁慧敏:梦随风过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19:04 乒乓世界
《乒乓世界》十年之梁慧敏:梦随风过

转载:【乒乓世界】孔令辉,这么近,那么远 <wbr> <wbr>(三篇文章,珍藏版)

有时候我想,如果我1995年的时候没在天津,如果我不是那么的关注那次乒乓球的盛宴,那么,那之后的十年,我的生活将再简单不过。高中、大学本科、研究生、工作,一切都会在既定的人生轨道上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是,乒乓球改变了一切,或者说得再准确一点,1995年的乒乓球改变了这一切。

2004年,我毕业后做了一名体育记者,大学同学颇感意外,而高中同学说,你终于

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人生就是这样充满变数,事情往往不会按照你以为的方向发展。

 

1995年,我在天津读高一。那个鲜花遍地的五月,关于世乒赛的消息铺天盖地,看着王涛倒地,任由队友们一个个压在自己身上,“六年朝思暮想,一夜春华秋实”,同样撩动着我年轻的心。所以,若干年后我仍然认为,当初自己对于这项运动,乃至体育的关注都是源于那个集体。

20岁的孔令辉怀抱圣·勃莱德杯时,有人用“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来形容他。十年之后,我在记忆中努力搜寻着那一瞬间的怦然心动,脑海里留下的却只有这句诗词。

在高中最苦的那段日子里,我拼命学习希望能给一败再败的他带来好运气;朋友尽管嘴上说关于他的故事已经听了八百遍,可只要我说,她们仍是最忠实的听众;开明的父母陪着我熬夜看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双决赛,只因为他单打的失利让我哭得稀里哗啦,而每次上街他们总会给处于书山题海中的我捧回想看的体育杂志……往日迷恋与执著的感觉已如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变得模糊。可这些却让我守住了一生的感动,而这个在青春岁月里我用全部力量支持过的人,在若干个十年后,他的容颜、他的优秀或许我会忘记,但一定记得他曾经陪伴我的青春记忆。

在高三那些最疲惫的日子里,“考到北京去见孔令辉”是支持我一直往前走的最大动力。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才知道班上同样喜欢着他的几个女孩中只有我一人去了北京,大家开玩笑说,看来这个历史的重任只能落在你身上了。

我始终认为自己不是那种在球馆外等着他训练结束,然后要签名合影的小女生。来北京后,我去过两次国家体委训练局,但都是选择他不在的日子,走着他走的路,看着他的宿舍楼、训练馆,我已经很满足。1998年的冬天,我去了哈尔滨,或许只是为了兑现给自己的承诺。

我努力投入新鲜的大学生活,忙碌充实地过着每一天,可关于他的消息,还会让我平静的心湖泛起涟漪。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是神奇的,我很快就知道了“令辉星际”,还知道上面有一群女孩跟我做过同一个梦,而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孔迷”。在大学最有特色的“卧谈会”上,我说起了他,四年的同窗虽然没能感化出几个孔迷,但每逢有他的比赛,室友们都会一起给他加油。

小渔儿网站曾经被我设定为首页,大四做论文的大把时间都泡在那儿的聊天室里。天南海北的一些人,只因为一个人或一项运动,便聚到一起,甚至可以把网络世界里的朋友变到生活中。

1997年我们举家迁到青岛,在这个陌生城市里,我的第一个朋友就是当年同样混迹于渔场(小渔儿网站)的孔迷。记得第一次和冬季见面,大家不约而同选择在麦当劳,答案自然心照不宣,现在每年放假回去都会聚聚,倒是聊天中越来越少提及他,可从内心我一直很感谢他。

读研的第一个暑假,我待在北京。一个叫小丹的内蒙女孩,高考后千里迢迢来北京见孔令辉。如今小丹即将大学毕业,会来北京工作,这回却是因为她生命中的那个他。那次她不仅见到了孔令辉,还机缘巧合地遇见了自己一生的爱。

人生的路仿佛就是在那些一次次看似偶然的机遇与巧合中被改变着。2001年12月,一个傍晚,我攥着那个已经拿到很久的夏娃姐的手机号码,把短信反复改了好几遍,才按下发送健。只是心情所至,不曾期待过什么。就像1998年我给当时还在中国体育报的她写信一样,从没奢望她能回信,只是一种倾诉,而收到回信时我的心情简直可以用受宠若惊来形容。手机响了,上面就是我刚按过的那个号码,至今都记得夏娃姐说,如果在北京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她。那时候只觉得心里很温暖却不曾想,有一天她会变成我的领导。

2002年6月的青岛公开赛,10月的济南世界杯,我都去了现场,年轻成为当时我给自己找到的最好借口,这些举动在今天看来多少有些疯狂,却让当时的我乐此不疲。而朋友笑称,我追星追成了事业。

2003年8月我成了《乒乓世界》的一名实习生。

2004年年底北京总决赛现场,看着那些出生于80年代的球迷挂着记者证,堂而皇之地走进新闻发布厅,跟他们的偶像做零距离接触,觉得他们真幸福。在我们那个年代,远没有他们来得直接,那种情感堆积的过程就像做拼图,你必须把每块都找到,然后在合适的位置上一块块拼起来,一点点完善心中的那个形象。我突然有些怀念。

2005年1月1日,在军营里,孔令辉主动跟我说,代他向令辉星际的球迷们问声新年好。那一刻,我内心还是一颤,这些年仿佛在目睹一个人慢慢被融化。

昌平凛冽的寒风中,与乒乓队同甘共苦了十几天,当白杨把自己的围巾拿给我说,“反正我也用不上,你带着吧”,我心底暖融融的;当曹臻拉着我讲起她跟妈妈的故事,我的眼圈红了,被这对坚强的母女感动,想着如何能帮她;当女队员一声声喊着梁姐,拉我到她们桌上吃饭,连说让我在屋里待着别出来受冻,我打心眼里心疼这些可爱的女孩。当关怀的角度从球迷变成记者,当我很难挖掘对这项运动深刻的热爱,激情渐渐褪去后,我想支持我的会是对这个集体的感情。

2005年的上海,我的身份从十年前在天津看球时的球迷变成了记者,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青春时的梦想,我想我是幸运的。(梁慧敏)

 


 

http://s3/mw690/003zjocJzy6XhmSvBdw42&690 (三篇文章,珍藏版)" TITLE="转载:【乒乓世界】孔令辉,这么近,那么远  (三篇文章,珍藏版)" />
 
 
http://s4/mw690/003zjocJzy6XhmZoCDp33&690 (三篇文章,珍藏版)" TITLE="转载:【乒乓世界】孔令辉,这么近,那么远  (三篇文章,珍藏版)" />



注:梁慧敏,原【乒乓世界】记者,孔令辉退役后,她辞掉了记者,赴美陪丈夫(青岛人)读博士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