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目标设计
(2014-05-06 09:58:06)
标签:
情感 |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制定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对语文(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登高》这篇课文我做出如下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初步感知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通过比较阅读,
4、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人生情感。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1、
2、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整个教学目标中,我将“知识与能力目标”确定为四点。
第一点,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高考考纲要求学生能通过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去解读诗歌,即“知人”和“论世”,通过“知人”来“论世”,通过“论世”更好的“知人”。所以,我将这一点作为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第一条。
第二点,初步感知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诗歌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沉郁顿挫”,这是杜甫的标签,与杜甫如影相随。作为基本常识,这一点学生理应掌握。
第三点,通过比较阅读,简略了解杜甫前后时期诗风的变化。这一点是建立在第二点的基础之上的,是知识与能力的深化,学生在掌握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后,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比较杜甫的前期诗歌(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本诗风格的异同,了解形成这种异同的主要原因。这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与探究能力。
第四点,掌握诗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学完一篇文言文,要求学生总结文言知识,并进行积累。考察学生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高考的必考考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三点。
第一点,要求的比较细致,这取决于学生的学情。我们这里是农村学校,属于生源薄弱地带,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所以对于古诗词学习,从最初级开始,从最基本的方法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全面理解。
第二点,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古诗词要多读,但多读,并不代表随意读,要读出诗歌的情感,才有美感。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如逻辑重音的停顿,诗歌的节奏把握等等。
第三点,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这一点很重要,高中的学生,要明白什么是“物象”,什么又是“意象”, 什么又是“意境”,物象和意象之间有什么联系,意象和意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这样才能将诗歌分析的准确透彻。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看,我确定了两点目标。
第一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杜甫诗歌最显著地特点就是“沉郁顿挫”,为什么会沉郁顿挫,要求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诗人的那份遭遇坎坷,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这样才能体会到整首诗传递给我们的那种压抑苦痛的美感。
第二点,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时令之悲、身世之悲、国运之悲”。
杜甫是一位爱国诗人,无愧于“诗圣”的美名,他将深秋时节的悲凉氛围、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以及大唐国力日渐衰微的颓势揉和在一起,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定上,我经过一番思索,将“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作为教学重点,主要考虑到要让学生借助本诗开始学习鉴赏诗歌,并了解情景交融(大多数诗歌都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掌握了这点,以后再遇到鉴赏古诗词也就“迎刃而解”了。至于教学难点,我最终确定为“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毕竟我们和杜甫不是同一时代的人,时间跨越千年,杜甫的那种人生境遇是学生们所从未经历过的,诗人在无数打击和挫折中形成的那种虽悲凉但并不颓废的独特审美情趣是学生难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