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及我国的对策
标签:
股票 |
分类: 业务论文 |
|
|
内容摘要: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消费者权益和其他目的,在国际贸易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性措施,禁止或限制其他国家的某些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我国已经加入WTO,与成员方的贸易将享受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关税壁垒和许多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将日渐减少,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将更为突出。本文探讨了国际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内容和影响,并提出了我国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技术标准;技术创新
一、技术贸易壁垒的含义和形式
如果进口国为实现保护国家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居民健康等合法目标,并按照有关世贸规则的要求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而给贸易造成障碍时,我们认为这是合法的技术壁垒;如果进口国以实现保护国家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居民健康等合法目标为借口,并违背有关世贸规则的要求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而给贸易造成障碍时,我们认为这是非法的技术壁垒;如果贸易双方由于历史、文化或地理因素造成技术性措施体系差异或者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而造成的贸易障碍,我们称之为客观性技术壁垒。上述概念体系可以用图1说明:
|
|
|
|
|
|
|
|
|
|
|
|
|
|
二、技术贸易壁垒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技术贸易壁垒与传统的贸易壁垒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1.理性和隐蔽性。技术贸易壁垒借保护人类健康等合法目标制定繁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和手续,使人难以对付和适应,却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因此更具隐蔽性。
2.广泛性。技术贸易壁垒涉及的产品从初级产品到高技术产品,从有形产品到无形产品无所不包。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
3.歧视性。在WTO体制下对于发展中国家,一般均给予优惠关税,其利益受到了一定的照顾,而有些国家在实施技术贸易壁垒时,往往根据自己和其他国家具体贸易状况而采取不同的手段,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一种受歧视的地位,使其商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使国民待遇原则受到扭曲。
4.灵活性。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为灵活运用技术壁垒提供了可能。有些国家为了防止其他国家商品进入,巧妙地通过技术壁垒条款有针对性地对某些进口国或商品制定特殊的“防御措施”,从而实现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当意大利菲亚特新款500型汽车在德国热销时,德国立即针对这款汽车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性条款:禁止车门由前往后开的汽车在德国市场出售。可想而知,由此菲亚特汽车被巧妙地逐出德国市场。技术壁垒所采用的措施具有不确定性,使得科技水平不高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做出判断,在这种科技含量高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5.争议性。由于贸易技术壁垒涉及的范围广,不同国家的技术水平不同,难以达成科学统一的衡量标准,相互之间较难协调,容易引起争议。目前贸易技术壁垒已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内容。如法国规定纯毛的服装含毛率只需达到85%以上就可算纯毛制品;比利时规定的含毛率需达到97%,而德国则更是要求高达99%的含毛率方可算纯毛制品。
近年来,技术贸易壁垒正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技术贸易壁垒中的技术含量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各国参与国际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各国采用的技术贸易壁垒也不断升级。
其次,技术贸易壁垒中的环保因素更加突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产品对环境无害”的概念,已成为指导生产和消费的主流趋势。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环保标准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产品往往被拒之于发达国家的国门之外。
最后,技术贸易壁垒实施的范围越来越广。目前而言,技术贸易壁垒就包括了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质量认证、商品包装与标签要求、商品检验与检疫规定、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几大类。
三、技术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1、严重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东盟、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80%左右。这些国家更愿意采用技术壁垒这种隐蔽性高的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我国的产品出口。我国出口的产品如果达不到他们制定的标准,就会遭淘汰,失去一大片市场。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如表1所示。
表1
|
|
企业受限比例 |
|
2004 |
71% |
|
2005 |
|
资料来源:商务部科技司www.mofcom.gov.cn
2、使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成本增加。我国的出口商品受阻,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信息系统不发达,对进口国的各种技术限制知之不多。从各行业出口受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食品土畜、轻工、纺织、机电、五矿化工和医保六个行业。如表2所示:
表2各行业的出口企业受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比例
|
食品土畜 |
|
89.7% |
资料来源:商务部科技司www.mofcom.gov.cn
我国当前,企业只得通过贸易商社索取标准,即使得到标准,又往往缺乏最新修订版本。这样几经周折,厂家的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一些国家制订的技术标准很苛刻,我国的许多出口企业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往往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企业倘若要满足对方要求,势必修改设计、改变工艺,这会相应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由于我国的认证体制尚不健全,同一种产品为适应不同的市场,需进行多次的重复检验和昂贵的检验费用,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另外,对方要求使用的材料、零部件也要认证,导致国内采购比较困难,大多要从国外进口,成本也将提高。
3.影响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部分技术贸易壁垒虽然不对产品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是为了满足进口国对产品的严格要求而使用高标准的包装材料,因此加大了设备、人力及检测费用的投入,增加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我国检测、检验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而检验部门及企业本身缺乏检验、测试的方法、标准和技术,致使我国企业不得不进口大量设备,推动了成本上升;最后,有益于我国产品进入欧美国家市场需要取得该国或者国际认证标志,需要外国机构认证,认证和检测费用最终转变为产品成本,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我国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对策
1.建立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我国应该建立起预警机制,及时获得有关我国目标市场所在国或地区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方面的信息,对我国进出口产品的流量和争端情况实施有效监测,并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提交分析报告和建议,建立专门的技术标准措施的信息收集和咨询体系,加强通报咨询网站建设,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中心和数据库。目前,我们要注意的是咨询机构网点布局、分工和效率问题。首先咨询机构网点布局要合理并尽量达到信息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应当建立起一批骨干网点,其它地方主要从这些骨干网点获取资源,不必兴师动众建立大而全的咨询点;第二,分工要明确。通报的标准信息涉及到各行各业,需要一大批既懂标准化、检测方面知识,又具有良好外语水平的人才。第三,大型或主要出口企业或部门要与咨询点建立联系,咨询点应该对这些企业、部门进行专门服务对所涉及进口国标准要实施跟踪,并且通报部门要与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实施部门(海关、商检、卫检等)相互协调,相互通报,共同协作。对接到的具有重要影响的通报,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方式在网站、媒体、公共出版物上公告,或者以特殊通知的方式,让与此相关的人员、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及时得到消息,以便做到最佳的准备。对国外的通报,要及时进行研究,提出质疑并索要副本。
2.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技术标准。我国在总共18000多项国家标准(包括强制性和推荐性)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有8000多项,占45%左右,如表3所示。
表3 我国采用技术标准的情况
|
采用 方式 |
采用ISO |
采用IEC |
采用国外先进标准 |
总计 |
||||
|
项数 |
百分比 |
项数 |
百分比 |
项数 |
百分比 |
项数 |
百分比 |
|
|
等同 |
780 |
4.3% |
680 |
38% |
110 |
0.6% |
1570 |
8.7% |
|
等效 |
1600 |
8.5% |
440 |
2.4% |
580 |
3.2% |
2620 |
14.5% |
|
非等效 |
1810 |
10% |
520 |
2.9% |
1700 |
9.4% |
4030 |
22.3% |
对此,我们应当组织人力以我国现有技术水平为基础,借鉴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针对现存技术法律法规体系的缺陷,进行填补、充实,完备立法,尽快完善我国的技术标准,统一并全面提高我国的技术标准,要学习、了解、掌握、运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对不符合国际标准和WTO规则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要正确处理。
我国应该建立政企分开、科学高效、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加强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等技术基础工作;努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完善相关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重视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尊重国际惯例和WTO/TBT协议,逐步改革我国标准化工作,并在清理现存的标准基础上,从内容、覆盖范围和事先通报等方面改革强制性标准;加快标准制定、修改的速度,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6.调整出口经营策略。区域化集团贸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大趋势,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包括技术壁垒在内的各种贸易障碍较小,但对区外产品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严。对此,很多国家实施了经营战略大调整,从沿袭已久的“贸易立国”逐步转向“海外投资立国”。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出口企业借鉴。我国出口企业要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比较稳定的份额,必须转变经营思想,确立正确的营销观念,由出口贸易为主转向贸易与投资并重,力争在海外直接设厂,建立一批跨国公司、企业,把投资的重点定位在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和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将技术壁垒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结束语
国际贸易中的技术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增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成本,甚至直接限制其进入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一旦掌握了这些先进标准,就意味着其产品可以在国际上通行无阻。发达国家利用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不断制定和发展技术贸易壁垒,我们只有了解并熟悉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技术贸易壁垒,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才能有充分地心理准备去面对国际市场现今及未来的技术贸易壁垒,同时这也是我们加快制定并构建自己完善的技术贸易壁垒体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孔庆峰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规则和案例[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106—113
[2]杨昌举,宋国军,胡品洁.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3]蔡茂森,朱少杰.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抑制效应与我国出口行业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5)
[4]马睿.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打造技术性贸易壁垒盾牌[J].中国标准化, 2006 (1): 13.
[5]高文书.贸易技术壁垒经济分析[J].国际贸易, 2003 (9):59.
[6]张业斌,姚志毅.技术标准还是技术壁垒? [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2): 72.
Analysis on the Technical Barrier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Our Countermeasures
论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及我国的对策
Lin Song
林 松
Abstract
摘 要
The paper discussed a new factor influenced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which is the technical barrier adopted by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erms of protecting their own environment, the consumer’s rights, etc., to prohibit some products of other countries enter into its domestic market.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lso some positive measures against the technical barriers are put forward for reference.
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消费者权益和其他目的,在国际贸易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性措施,禁止或限制其他国家的某些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本文探讨了国际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内容和影响,并提出了我国的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林 松,经济师。长期从事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石油化工技术及设备引进业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