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走了》读书交流课
(2013-12-02 11:37:1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案例 |
《妈妈走了》读书交流课
河头小学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学生受到爱的教育,遇到困难,只要有信心总有值得微笑的。
2、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和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3、体验丰富情感,找寻令自己感动之处,走向作品深处。
4、学会读书的方法:感受人物个性,叙述故事情节,学会感悟。
教学重、难点:
体验丰富情感,找寻令自己感动之处,走向作品深处。
课前准备:
1、老师、学生、共同阅读《妈妈走了》。
2、读书笔记本。
3、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交流情境
1、感悟封面:
显示《妈妈走了》封面。
一拿到这本书,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伤感,无助,悲伤,痛苦……)
二、人物评点,感受人物个性
1、妈妈,多么神圣而又温暖的称呼,你能说说自己心中的妈妈吗?
2、过渡:乌娜的妈妈是怎样的呢?(出示描写妈妈的句子)
妈妈是编剧兼导演。她通常在家里撰写剧本,她的笔尖涌现的是美丽的风景,美好的人和事。
妈妈哪怕离家一个星期,大家都想得不行。不过,妈妈归来的日子就别提有多美了,她会带给每个人礼物,连家里的狗都有份儿。她会给大伙儿绘声绘色地讲述旅途见闻,结识了些什么人等等。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乌娜的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可是,乌娜没有我们幸运,有一天夜里,这位美丽善良的妈妈走了。她是真的走了,悄悄地。不是暂时的离家远行,而是因为疾病,永远地离开了她所深爱着的这个家,去了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随之而去的,是妈妈天使般的微笑,和她对亲人以及所有生命的温情脉脉的爱。
三、精彩回放 体验丰富情感
师:自从妈妈走了,这个家庭发生了很多事,有的让人伤感,有的让人啼笑皆非,有的让人觉得幸福甜蜜,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1、第六章
每个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都希望有人来安慰自己,妈妈走了以后,经常有亲戚到乌娜家帮助做饭,安慰他们一家人,为什么在他们看来怜悯却成了灾难了呢?
“我需要同情,可我不需要这样无休止的怜悯。我希望他们把同情藏在心底。”
“保罗说得对,”乌娜插言道:“亲友们看我们的眼神怪怪的,似乎马上就要哭天抹泪一样。刚擦干的眼泪又要被他们逗下来。不,我不愿意跟他们不断地谈妈妈。”
就在我思考一个关键部件的结构的时候,门铃响了,凯尔丝汀婶婶来了。她不停地和我说起妈妈在世时的事情,说得眼泪涟涟。她走了以后,我差不多一天都无法集中注意力来思考我的小发明。(卡勒尔)
2、第八章
师:保罗出了什么妙计?他为什么会出这个妙计?
“或者这样,”保罗又生一计,“下回她来了,我们就对她不理不睬,连一声招呼都不打,一句‘你好’都不说,你能做到吗,乌娜?”
“好好,这样最好!”乌娜连连称赞。
师:这一计管用了吗?
3、“表演重新开始!”这句话出自谁的口?她为什么说这句话的?
4、本来5个人的家庭,妈妈去世以后只有4个,后来又多了一个,她是谁?
彼特娜身材娇小玲珑,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双灵活有神的大眼睛。她把头发聚拢,扎在头顶,看上去就像黑色的瀑布。
彼特娜这回把瀑布似的黑发梳成了长辫,把辫子盘在头顶,扎上绿色的丝带,还别上一只蝴蝶形的发夹。
彼特娜给每人都带来了小礼物,送给保罗的是一台小游戏机,送给乌娜的是一只与自己头上一模一样的蝴蝶形发夹。爸爸得到的是一根包装精美,质量极佳的雪茄烟。卡勒尔的礼品用彩纸重重包裹着,到底是什么,他秘而不宣,他是在自己的房间拆开包装的。
当车子紧随在载重卡车后面时,彼特娜长时间迷醉般地观赏着前面的雕像。爸爸注意到彼特娜的神态就问:“这尊雕像给你什么印象,你还没有说过呢。”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觉得彼特娜是个怎样的人?她会给这个家庭带去哪些变化?
5、爸爸反复雕刻的圣母跟妈妈有什么联系?
“这个微笑,”卡勒尔退后几步,反复端详后说道,“这个微笑像妈妈,是的,想妈妈!”
“我看你们的妈妈用我自己的双眼,用我自己的心。妈妈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形象都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我,也只有对于我,这个石雕就是妈妈。
6、文章是以省略号结尾的,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些什么呢?
四、感悟更多,寻找快乐支点
1、你从这本书中明白些什么?(感恩
总结:我们常抱怨生活太枯燥,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关注它;我们常叹息时间走得太匆忙,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珍惜它;我们常感慨世界太冷漠,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仔细地去留意它。不然,你一定会发现,尽管有时会惶恐无措,但是总会找到未来生活的支点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