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中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2013-09-08 21:43:03)
标签:
小课题开题报告新课程改革激发学生教学内容 |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立项号 |
2013XKT-ZXYW262 |
课题名称 |
中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
|
负责人 |
彭玲 |
所在单位 |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随着陕西省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策略研究已有初步成果。如何探索一条适合本校学生学情的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之路,将选修课程“去必修化”,真正做到“夯实基础、品鉴提升”两不误,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标是适应高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通过拓展鉴赏,提升学生感受、品鉴古诗文的能力。该书篇目众多,诗文兼收,要在规定课时内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困难,需要合理把握教学深度,进行整合、取舍,多样化呈现教学形式,建立适合学情的多元评价体系。 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力求教师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化,强调学习内容的选择性;积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学习。 古诗文阅读是历年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涉及面广,对高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高中学生的古诗文基础仍不够扎实,分析评鉴能力欠佳,综合以上两方面原因,古诗文教学策略改革尤为必要。 此外,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努力探索并改进《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可提高中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构建符合学生实际学情的教学体系、学习方式和评价原则,为进一步有效、高效开展选修课程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
|||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课,是高中古诗文学习的重要补充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古诗文基础,扩大知识积累,提升品鉴能力,加强实践运用。课改后,古诗文为本省高考考纲必考内容。因此,如何在教学时使选修课“去必修化”,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取舍,采取多样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研究探讨。 教学策略研究: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课程目标及效果,在课堂上采取的方式方法。本课题主要探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的教学方法。 |
|||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
研究步骤: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安排在本年级高二第一学期进行(即2013年11月—2014年1月),本课题由我校高2015届语文教研组集体承担,以2015届学生为研究样本,研究样本的学习内容与课题组成员教学进度一致,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时间同步,便于实施研究。此次研究力求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结合年级教学实际,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3年4月-9月) 准备阶段:调研、论证、确定并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开始课题研究。在调查、分析高2015届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和学习古代诗文兴趣与阅读、诵读情况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开始整合教材,设计教学专题,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案例。 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月) 研究实施阶段: 1、确定实验样本,进行分阶段实验,有计划,有目标进行调查分析,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并予以详细的记录; 2、进行班级对比研究,开展多样活动(专题讲解,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汉语风采大赛,知识讲座等),利用学习小组、课堂调控及评价等教学工具,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真正提高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形成课题研究的初步结论。 第三阶段(2014年1月-5月) 结题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数据,得出结论,撰写结题报告,形成最终成果,提出结题申请,验收、评估、结题。再次调查问卷,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评价能力。 研究举措: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教师开放思路,发展个性,全面系统进行备课,纵观全局,点面结合。以“流派、词派、风格”为基础对教材进行大胆替换、整合、重构。 2、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取舍,大胆整合;学生可以自主选学、选讲篇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3、多样化呈现教学形式。尝试专题讲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举办知识讲座模式—让学生作为主讲人,对作品进行多元开放性解读。 4、采取调查问卷统计、访谈、观察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 |
|||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
本课题研究预期将形成以下成果: 1、结题报告一份; 2、阶段性研究成果:专题整体教学策略,教学论文,调查报告等; 其他成果: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件,教育叙事,学生活动过程展示,调查问卷及统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