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境创意绘画教学初探
西安市灞桥区幼儿园
吴雯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中指出:“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美术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而绘画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起到了独特的作用。随着《指南》的深入学习及幼儿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在美术活动中逐渐摒弃传统的教育方式,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作表现环境。尊重每位幼儿的个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在活动中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注重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科学的技能方面的指导,帮助幼儿树立起对美术(绘画)活动的信心,保护幼儿宝贵的创造力的萌芽,真正实现在美术(绘画)活动中让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长期以来,家长对孩子绘画上的评价只停留在“像不像,好不好,”
经常会听到我们的老师抱怨以上的问题,到底是孩子画不出什么还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方式的影响之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儿童画,是如此的相似:绿草地、红太阳、五瓣花、圆脑袋的小鸟,不同幼儿园的孩子画出来的居然是那么相似;即使是儿童画比赛中的获奖作品,有些也有着明显的成人指导的痕迹。难道孩子们运用的是同一种思维,说的是同一种语言?这样的画让我们疑惑:
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哪里呢?
通过对我园教师、家长、幼儿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目前我园的绘画教学活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以往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大多是教师先出示范画,再进行讲解,
最后分步教画,再让幼儿参照事先准备的范画进行模仿。对在绘画活动中幼儿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缺乏引导和支持。幼儿的绘画作品大同小异、千篇一律。
2.教师评价范围狭窄。讲评幼儿绘画作品时,教师总是以自己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幼儿的发展水平,当幼儿作品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时,教师就会否定幼儿。评价内容往往侧重以线条画得是否流畅、色彩是否均匀、与教师提供的范画是否相似等来评定作品的好坏。对绘画天生敏感的幼儿毕竟不多,这少数的幼儿往往成为教师固定的讲评对象,不利于激发更多幼儿的绘画积极性。
3.
绘画空间局限。幼儿绘画材料只停留在绘画纸、水彩笔、油画棒上,忽视情境创设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作用。这些,都限制了幼儿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营造宽松、愉快的绘画环境,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如故事情境、艺术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并利用多种方法、手段激发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作热情。在活动中,我们力求做到:
1、根据孩子的兴趣,灵活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素材作为幼儿绘画活动的内容。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2、善于观察,发现幼儿创造性的闪光点,教师加以科学正确的引导,对幼儿的探索精神要加以肯定,使其萌发的创新精神得以发展。
3、要以积极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创意,以交流的形式提出新的建议,可以令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让幼儿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
4、教师可以尽其所能的让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将自己想象的结果用绘画的语言表现出来。
5、教师不做过多的干预,给幼儿自由想象的机会和空间,要从幼儿的角度去感受,多给予幼儿鼓励性的积极评价。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指南》精神的指导。《指南》中指出:“幼儿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知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同时也提到:
“艺术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美术教育的实质应该是通过绘画语言的传授,综合开发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各种能力,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和人格品质。教师要根据幼儿生活实际和兴趣,留心发现那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熟悉并喜欢的事物,开拓新的教材教法,促进幼儿更为愉快、成功地作画。
2、美国教育家提出的“情境化教与学”认为,教学和学习是受到情境所驱使的,通过情境的作用,可以将学习内容跟学习者的经验联系起来,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因此,“情境”被广泛地运用于学前和各年龄段的教学中。
“情境创意”美术是从幼儿的经验和年龄出发,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表现欲望,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和思考,认真观察和体验,同时给幼儿提供大量的材料,使他们能够在易于激发创造兴趣和创造思维的情境中进行富有创造的美术活动,用美术语言表达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的感受,表达他们的想象和情感,创作出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美术作品。幼儿在此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创造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获得必要的美术技巧。通过“入情境、有技能、显创意”三方面相辅相成,充分体现《指南》中艺术领域的两大目标—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期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
3、现代艺术伟大人物康定斯基的幼儿美术教育思想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幼儿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康定斯基认为,艺术本就不应该被束缚在各种条条框框中,应让孩子借助艺术自由表达内心最原始的感受。因此,在此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幼儿的自我体验,尊重其原创力,让孩子自由选择、自由表达,避免程式化的机械训练。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目标:
1、改变传统的绘画教学模式,创设各种积极的情境,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2、形成幼儿园情境创意绘画活动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内容:
1、我园幼儿绘画教学现状的分析。
2、在我园进行“情境创意”绘画教学案例的实施及分析。
3、探索在我园幼儿中开展“情境创意”绘画教学活动的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法:深入班级,深入教学一线,深入幼儿个体,对幼儿绘画作品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2、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研究计划,针对幼儿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3、问卷调查法:对教师、家长、幼儿绘画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目的。
(四)、研究过程
1、2013年8月--2013
年9月,课题研究宣传动员期。主要通过调查和幼儿作品分析的方法,了解研究现状,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学习《指南》,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思路,找出初步的试验方法进行实践与尝试,明确小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向。
2、2013
年9月--20113年 10
月,制定小课题(《指南》指引下的小班情境创意美术教学研究)开题报告,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课题组及时调整研究思路和方向,确定了将《幼儿情境创意绘画教学研究》作为研究内容。细化了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调查分析我园绘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改变以往传统的绘画教学模式,在我园各班开展了“情境创意绘画”教学实践,通过尝试总结出一些科学的绘画教学方法,进行中期成果汇报。
3、2013
年11 月--2014 年5
月,继续验证性研究,整理各类研究资料、结题工作、有关教育论文、教育随笔、及课题研究总结、情境创意绘画活动设计集、照片集等。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经过近一年的情境创意绘画教学实践,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课题研究的开展,使教师观念发生了进一步的转变。在幼儿情境创意绘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每位课题参与者通过理论学习、撰写观察记录、教育随笔等途径,从原先的按教材照搬照抄,逐步转移到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支持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大胆想象、充分创意!
1、物化性成果:
(1)、编写了幼儿园绘画活动教育计划,并根据计划内容进行相应资料的提供和整理。
(2)、撰写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引下的幼儿情境创意绘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2、经验性成果:
(1)、获得了课题研究工作的经验。
(2)、深入理解了绘画与情境创意绘画教学的关系。
(3)、获得了情境创意绘画教学整体教学策略。
3、实效性成果:
(1)、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积累了编写园本绘画教学计划的经验。
(3)、幼儿园情境创意绘画教育水平得到了加强,构建了新的教育模式。
(二)、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1)、在各种积极的绘画情境中,幼儿学热爱生活,珍惜拥有美好的事物,能愉快地运用绘画的手段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最终获得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2)、幼儿的想象创作能力得以发展,同一绘画内容会出现风格迥异的几十幅绘画作品、富有童趣、各具特色。
(3)、在绘画活动中,幼儿不仅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4)、在评价作品时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5)、通过情景创意绘画活动的开展,使幼儿的操作常规和学习习惯得以巩固和加强,为孩子的后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得以转变,不止是重视孩子画的“像不像、好不好”,当家长们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他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亲子感情加深了、家园沟通增强了,家园教育形成了合力,正逐步趋向同步、协调。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小课题研究虽然告以段落,但是不会阻挡我们继续实践与探索的脚步。虽然在本次的小课题研究中,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困惑:
(一)、教师应继续加强相关美术教育理论的学习。
通过多种形式,如:阅读书籍、网络学习、同行交流等,提高自身的研究理论水平。
(二)、提高分析幼儿绘画作品的能力。
绘画是儿童的心理语言,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教师应加强心理分析能力,正确解读孩子的绘画作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三)、需要更多的专业性指导。
在绘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虽然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得到了解决。但是仍旧缺乏专业性指导。希望能有与专家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总之,一年以来的课题研究,使我们更加深刻的领会到《指南》、《纲要》的指导精神,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沿着发展幼儿个性,培养幼儿创造、创新能力的思维方向不断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