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画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灞桥区幼儿园
王 玲
幼儿期进行创造力的教育和培养,对开发幼儿创造潜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创造力不是一种知识可以学习和直接传授,它是人类特殊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创造性活动隶属于创造教育的范畴。它是指在美术领域中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激发幼儿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为培养独立的、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因此,创造教育应立足于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如何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使幼儿去积极发现、探索、大胆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图像、表达自己的认识,这与创造性的教与学是分不开的。如何对幼儿创造性美术活动进行指导呢?
一、提供合适的材料,为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提供物质载体
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学幼儿的想象力,幼儿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内心的释放,鼓励幼儿好奇心的张扬,如自由自在的野外写生,随心所欲的泼墨赋彩、绘声绘色的形象思维启动等,都能激发幼儿们用自己的画将神奇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使想象力得到发展。
要发展幼儿的创造性,首先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幼儿的探究质量受材料的制约教师为幼儿准备材料时,要精心考虑,材料能引起幼儿什么样的探索,能否为幼儿提供创造机会等,因此,在材料提供上,我注意到:
1、提供可操作较强、便于体现幼儿想法的材料
在实践中,教师要教幼儿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但曾经深有感触他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罢了。”当我们的幼儿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指导幼儿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幼儿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
幼儿的认识和能力都是在操作和活动过程中建构的,通过动手操作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幼儿进行自主地探索学习,通过探索、探究,幼儿自己寻找操作材料的方法、步骤、自己来归纳总结,从中发现什么,找出原因,还可以怎么做,通过试误,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由此可见,幼儿的大胆探究也是一种创造性表现。因此我们尽量为幼儿提供有助于检验幼儿各种想法或假设的材料,使幼儿的假设能马上被可见的实验结果验证,不管是证实或证伪,老师要根据孩子可能会提出的假设来准备各种需求的材料,这样有利于鼓励和推动幼儿的创造性发展。
2、为幼儿提供多层次、富有创造空间的材料、
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要注意幼儿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使材料呈现层次性、具有不同的难度,并且多为幼儿准备未加工的或半加工的材料,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求,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这样的材料也能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创造的余地,如我在“动手试试”活动区投放材料时,一开始提供一个范样,半成品和未加工的各种材料。这样,能力差的幼儿可以模仿范例进行制作,能力一般的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利用半成品进行创造,能力强的幼儿可利用未加工的材料自由想象,大胆创造。
3、变废为宝,不断增换新的活动材料
新材料本身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激起幼儿创造的火花。教师要不断的给幼儿增添更换新的活动材料,注意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吸引幼儿,让幼儿感到更富挑战性,促使幼儿在其中尽情的创造、发挥。在这方面,我注意挖掘资源,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让这些生活废品成为挖掘幼儿创造潜力的宝贝,真正变废为宝。
二、遵循从元素性的低起点迈向举一反三的高起点原则
所谓元素性:指美术创作的若干要素:色彩、造型、构图等。与成人相比,幼儿园年龄阶段幼儿总体水平都很低,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幼儿美术表现能力也不断提高。由此出现了小、中、大班各年龄阶段不同的低起点来设定与之想适应的高落点,在低起点与高落点中建造起最近发展区,并通过举一反三的创造性美术活动使幼儿从低起点过渡到高落点。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幼儿的低起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与之相适应的高落点也会随着低起点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可以这么说:每个活动的高落点应该成为下个活动的低起点。曾几何时,我们也曾走入误区:认为创造性美术活动就是孩子想画什么,老师始终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这样便是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其结果是孩子有思想,有想法,但是却画不出。原因是他们本身所具备的技能技巧不能满足他们旺盛的创作欲望。即在低起点和高落点中尚未架起一座适合幼儿攀登的阶梯。所以,一个合格的指导教师应深入了解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制定出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实施有利创造的指导方法
在创造性美术活动中采用什么样的教法使幼儿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并积极投入创造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活动中一定要实施有利于创造的方法。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启发、诱导创作激情。
为了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根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的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这样的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绘画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方式。”在美术活动中我较多地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做做玩玩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比如:《大象找工作》这一则活动中一开始便以语言故事导入:大象伯伯想找一份工作。一天,他来到一家面包店,做了一只又大又香的大面包。可是面包太大了,谁也吃不了。他离开面包店来到了餐具工厂,做了一只又大又圆的大盘子,可是盘子太大了,小动物们都不喜欢,他只好离开工厂,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喵喵喵‘的声音,原来是小猫幼儿园的老师生病了,小猫正吵着要老师呢。大象伯伯想,我去试试做小猫的老师吧……幼儿被故事深深吸引,积极地参与设想、讨论,活动结尾教师根据幼儿的作品编成故事结尾,整个活动完整有序,幼儿时而着急,时而兴奋,时而欢歌,他们完全沉浸于游戏之中。
2、共同讨论作画方法
一般美术活动均以老师出示范例、讲解范例、幼儿创作、评价为一个模式,而我让幼儿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讨论创作方法,真正发挥了幼儿的独创性与积极性。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就会对幼儿的具体创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
1)、创作前的讨论:
目的是以幼儿的角度让他们来了解操作内容,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这种讨论主要伴随着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进行。例如:《好朋友》这一活动,目标是让幼儿学习画人。老师并不急于出示范例,而是请幼儿上来演示:谁会画人?教师则根据幼儿的演示组织大家讨论:请大家看看人还缺少什么?幼儿在讨论中了解了人的外形特征,各部分位置。由于是让幼儿演示,演示的人更能让幼儿接受,幼儿在创造新的图式时便无拘无束。就以幼儿画人的鼻子为例,多种不同的造型比画成单一的形状更富有童趣,更显现出孩子的个性。
2)、创作后的讨论:
目的是帮助幼儿将他们在创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更新的信息。例如:活动结果让幼儿讨论:哪张画颜色搭配得好,为什么?怎样搭配会更好,这张画和其他画有不同的地方,你觉得什么地方可以学的?
3)、创作中的随机讨论:
这种讨论富有针对性,它能完善和补充教学活动过程,能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创作。如教师在巡回中发现幼儿构图呆板,所画图像在一条直线上。教师便随机选取二张作品(其中一张有前有后,一张为一个平面)组织幼儿随机讨论,哪张更好?你能让自己的图画也变地好看吗?怎样变?引导幼儿在后面或前面添加图象,使画面更丰满。
总之,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宜采用不同的讨论形式,使幼儿有更多的创造思维的机会,促使幼儿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二十一世纪中国,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基于这种趋势,我国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问题的认识已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也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作为幼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这项课题,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幼儿美术教师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