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遇见》(批注)

(2016-06-19 20:34:03)
分类: 我的习作

遇见

    如果没有那次偶然的遇见,我的写作之旅就不会出现这样让我惊

喜的画面,让我流连的画面,只因我一直找不到写作的方向。开门见山,点出“遇见”。寥寥几句衬托这次遇见的不寻常,这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这偶然的遇见为何会有着这么大的力量,让作者找到了写作的方向?

三月明亮的午后,一切都是那么从容。一切都是那么从容,与前一句“三月明亮的午后”相呼应。景物渲染,下面,会发生什么呢?用上“明亮”,是否因这次偶遇而照亮我写作的道路呢?走出家门,闭上眼睛左手右手的一次不刻意的选择,心又一次跟着脚步跨向那座古老的城堡。“闭上眼睛左手右手的一次不刻意的选择”,这语言里都透着一种悠闲,一种不由自主、放任自己的味道。古堡有多大的魅力,让我 “又一次”去了呢?悬念的设置巧妙。或许是古堡又一次唤着我。古堡又一次呼唤“我”,是古堡有着一种吸引力,还是另有原因?真是有意思。信步在古堡的旧居前,信步在古堡的小巷里,悠悠然踱着。“悠悠然”叠词使用巧妙,在加上“信步”则更衬托出一种悠闲的气氛。

坍塌的岁月让小巷子蒙上了层层斑驳,可却摁也摁不住三月的润湿。“摁”是个多么可爱的动词!让小巷一下子成了一个天真的孩子形象,一个拟人,立即就把烂漫三月的温润给透出来了,也写出了小巷的古老沧桑。一簇簇长满桃花的枝条横然跃出,不禁停住了脚步,总是会充满好奇心的,吱呀一声,推开虚掩的旧木门,从外看去,这旧木门显然窄小,但一推开,却发现了是一座宽敞的院落。逗号的隔断使用巧妙,一个个小短句,就这样像小巷似的绕了几个弯,便带着我们来到了木门的门口。“横然跃出”极富动感,使我想起了那句千古流传的佳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上了岁月的木房子尽管叙述着它的沧桑,它的古老,但就是掩饰不住她的大美——朴素。在作者看来,“朴素 ”是大美,或许不花哨,朴素的木房更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朴素有一种怀旧的美。一只小猫从院角猛然扑出,停驻,瞟了我一眼,迅速消失……这一句就体现了动与静的结合,一只猫的活泼,忽然跳进了这个宁静的环境,似乎把我们吓了一跳,但这样在静中有动,更是一种别样的美。

而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正坐在门廊前陶醉着翻着一本竖版本的旧书。猫的身影还未从我们眼里消失,静又袭来——老人静静地看书。动静结合衬托怀旧感,老人的出现,旧书的出现,与这个环境十分符合。一觑,惊喜地发现是一本用毛笔抄写的小楷手抄本,对写作痴迷的人总是会痴迷一些有趣的书。这里出现了写作两字,我们想到了开头的悬念,这个写作的方向是在与老人交谈的过程中找到的吗?我发现小蔡叔叔特爱用“一觑”这个词,使文章多了几分古典味儿。

老人似乎从我这一觑的眼神里觉察到了我也是个爱书之人。老人这是目光落在书上,心在作者身上吗?还从“我的眼神里觉察出我也是个爱书之人”,可见老人不仅对书籍十分了解,更能看出谁是真的爱书,说明他懂书。忙不迭地起身从屋内拿出一只青瓷花小茶杯,古雅的青瓷泡开了浓浓的绿茶,茶香瞬即氤氲而来,散落在小院里,混合着三月的桃花香。 “青瓷花小茶杯”、 “浓浓的绿茶”,这道具的出现也增添了老人身上淡泊而又好客的特点。仅仅是一个志趣相投的陌生人,他便将茶泡好了,看来是同样的嗜好——看书将他们的心连到了一起吧!

老人把架在鼻尖上的老花镜往上推了推,虽然一口牙齿掉的只有那么可怜的几颗了,但这一点也不妨碍老人特有文采的谈吐。有文采的特点使得老人的谈吐一下子有了生气,虽然没了牙,没了好看的“外表”,但因为文采,让作者愿意听他说话了。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语言只要有礼貌,有文采,必定吸引人。“把架在鼻尖上的老花镜往上推了推”这个细节特别生动,如特写镜头般将老人推到了读者眼前。地处乡村的古堡,地处古堡偏僻的小巷子,真应了那句话:高手在民间。这位老人好像隐士那样默默生活在民间,住着最普通的房子,但这似乎并不妨碍到作者对老人的尊敬,古堡的大美是朴素,那老人的内在美必定是文采的流露。

小院外那“吹面不寒杨柳风”的风悄悄地溜进来打了一个温柔的小回旋又悄悄地溜走了。多有趣的拟人!风还悄悄地溜走了,真可爱!老人把多年积累起来的写作门道一一分享出来,让我听得是如痴如醉。老人说苏轼的写作论也说张中行的《作文杂谈》,老人说苏格拉底也说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我茅塞顿开。连我坐着的那张旧竹椅也吱呀着应和着。这里写了老人指点作者的经过,要不作者怎能找到写作的方向呢?“一一”体现了老人的满腹经纶,心中有那么多的知识,还通过有文采的谈吐条理清晰地表现出来。“那张旧竹椅也吱呀着应和着”特别俏皮,拟人的运用使得文章更添几分情趣。

不知觉中黄昏它那匆匆的脚步早已来了,那春日黄昏的霞光竟然也是那么绚烂,映着院子里的粉色桃花,显得是那么明亮。据说在快乐的时候时光短暂,作者想必是认为和老人在一起很愉快。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春日黄昏的美好景色,烘托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又一次出现“明亮”,含义则更深一层。而我的耳边依然回想着老人的一番高论。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也只有不断地去寻找,山才会向你奔过来。作者引用名句,确切地表达了自己对老人的感激与敬佩之情。

这样的遇见,这样偶然的一堂课,一直定格在我心深处。每每一摊开作文纸想码上几个字,那张沧桑的面孔,那诤诤的言语,瞬即浮现开来,让我流连,让我回味。这堂课是多么难忘啊!作者受益匪浅,的确,我也佩服这个老人,也佩服作者这样在篇末再次点题的方法——紧扣中心,首尾呼应。

总评:   

这篇文章在开头设下悬念,引出了古堡中的一次偶遇:一位老人在写作上为“我”指点迷津,点亮“我”写作之旅。作者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乡野高手的形象,通过比喻、拟人手法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景物描写则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整篇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而富有个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