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魔季》批注

(2016-04-10 20:59:39)
分类: 我的习作

魔季

(魔季是什么?作者的这个题目必定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兴趣,其实,它是把“有魔力的季节”缩短了,这让题目显得更简短有力,更有韵味儿。)

◎张晓风

蓝天打了蜡,在这样的春天。(这个比喻突出了蓝天的晴朗,蓝天,像打了蜡似的亮闪闪的,而又是那样的清澈,清透。“在这样的春天”被放在了后头与我们一般说话的方式不同,显得更富诗意。)在这样的春天,小树叶儿也都上了釉彩。世界,忽然显得明朗了。(又是一个“在这样的春天”。这既起到了强调作用,又与前面相呼应,让我们知道——魔季指的是春天。闪着光的树叶被比作“上了釉彩”,真是灵动而恰到好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感到了天地间的变化,由冬日的荒凉变为春日的明朗。)

我延着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春意浓浓。)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这里表现的是早春时的话面,用拟人的手法,故作叹息,让春天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更调皮可爱了。)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这里是写了作者的感受,春的美还没享受一会儿,怎么夏天就来了呢?其实也悄悄衬托出了作者对春的热爱,舍不得她离去,所以觉得夏特别漫长。)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这里用拟人写了山,秋日,山上光秃秃,了无生机,而春天,它丰满起来了,因为草发芽了,绿茸茸一片,山,也毛茸茸的。)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退潮的比喻的确有意思,芦花减少,似乎也就是在退潮,海水退潮是变浅,芦花是变得稀疏。)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这些排比,不过就是想说明——春天是绿的。绿象征着希望与生机,蓬蓬勃勃的春季就此降临,嫩嫩的,水灵灵的。)还是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滕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我走在绿之上,我走在绿之间,我走在绿之下。(春天的植物,真的像赶趟儿”似的。三个排比,巧妙地描写出了“我”被绿海包围的感觉,前后左右,满满的都是春,上下,春,都快溢出来了。)

绿在我里,我在绿里。(这句话写出了“我”与春身心融合的感觉。“我”亲近春,感受春,喜欢春的绿,简直都不知道,是自己在春天里,还是春天来到了自己身体里。)

阳光的酒调得很淡,却很醇,浅浅地斟在每一个杯形的小野花里。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君王要举行野宴?(多么别致的比喻!把阳光比作酒,花儿成了杯子,这酒是斟给春天喝的吗?暖暖的阳光成了酒,春天独有的酒,一定别有一番韵味。)何必把每个角落都布置得这样豪华雅致呢?让走过的人都不免自觉寒酸了。(作者这嗔怪的语气让春变的更为俏皮啦,同时,更用“豪华雅致”表现了春的华丽,能让人都感到寒酸,春的美可想而知——其实是美得不敢想象。)

那片大树下的厚毡是我们坐过的,在那年春天。(又是“那年春天”,我们不禁想到了开头,这里把草地比作厚毡,草一定很茂盛呢。)今天我走过的时候,它的柔软仍似当年,它的鲜绿仍似当年,甚至连织在上面的小野花也都娇美如昔。(把野花比作织在上面的,作者还真是把草地当成绿地毯了哪。)啊,春天,那甜甜的记忆又回到我的心头来了——其实不是回来,它一直存在着的!我禁不住怯怯地坐下,喜悦的潮音低低地回响着。(作者对春的到来又兴奋又感到突然。对春的美好记忆立刻浮现了,想必这也让他对春的到来更增添了几分欣喜和满足。)

清风在细叶间穿梭,跟着他一起穿梭的还有蝴蝶。(春风在写春时是绝不可少的,就这样,作者巧妙地让它出现啦。)啊,不快乐真是不合理的——在春风这样的旋律里。所有柔嫩的枝叶都被邀舞了,窸窣地响起一片搭虎绸和细纱相擦的衣裙声。四月是音乐季呢!(我们有多久不闻丝竹的声音了?)(春风与音乐联系起来了,这里用拟人的手法体现了春风的吸引力——因为它奏出了音乐,似乎是一曲在大自然极受欢迎的舞曲。“一片搭虎绸和细纱相擦的衣裙声”有声有色的音乐。)宽广的昔乐台上,响着甜美渺远的木箫,古典的七弦琴,以及琮琮然的小银铃,合奏着繁富而又和谐的曲调。(由春风的乐曲带到昔乐台的乐曲,其实,大自然的音乐演奏得也十分完美和谐,这应该是一种作者的暗喻手法吧!)

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由窗外的世界引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启发思考。)我们久已不能像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棚。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像那些在陇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足容膝的茅屋。(通过一连串比较,工整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无比向往,以及现实生活的无奈。)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时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痴得那么厉害的!(现代人感官的迟钝,是因为社会发展以后,我们离自然更远了吗?

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飘浮,像什么呢?(一个“那边”,将我们的视角转向花瓣,多美的一幅自然画卷!)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是不是申于那其中也正轻搅着一些美丽虚幻的往事和梦境呢?(一连串问题,让这幅画和作者心中的梦境联系起来,思考着春天的往事,一个“带”字写出了窸窣地响起一片搭虎绸和细纱相擦的衣裙声灵动,与“轻搅”共同衬托出梦幻般的色彩。)啊,我是怎样珍惜着这些花瓣啊,我是多么想掬起一把来作为今早的晨餐啊!(作者对春的热爱溢于言表,连落下的花瓣都如此“珍惜”,那柔嫩的花瓣上,大概有春的影子吧!)

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女孩——精灵,这之间只隔了一层薄雾。那样一种似雾非雾,犹如笼着一层轻纱的的朦胧美,让我想起了《魔戒》中的精灵国度。)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人不自已地想逗她说几句话。(作者的心情必定是因为春天而喜悦,连缓慢行走的女孩,也成了一个“小山居者”,一个带着山野“纯朴气质”的小精灵,以至于有了说话的兴致,巧妙引出下文。)

“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这两人必定是熟识的,女孩“慢条斯理”的话与上文“舒缓”的步履互相照应,充分显示了她悠然自得的心境。春天,让孩子全身心地放松,真好! “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只是这话似乎读来有误,怎么回事呢?)

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善解人意的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美丽的“语误”,却由此生发出无限感慨——大自然才是春天的另一所学校。)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计数骤云的变化。(“一册册”,“一行行”,独特的量词,让自然界的山水成了课本,“风的演讲”,“云的变化”需要速记,朗朗上口的句式,让我们对这所春的学校充满了向往,真的。)真的,我们的学校少开了许多的学分,少聘了许多的教授。我们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我们还有太多应该效法的。真的呢,春天绝不该想鸡兔同笼,春天也不该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土语,春天更不该收集越南情势的资料卡。(排比句式,让我们把枯燥的教学内容丢在一旁,在大自然的学校中尽情学习。)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已久的羽毛。(连用三个“春天”,显示出作者迫切的呼唤,对春天的无限向往。我们也应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打开那绿色的课本,接受大自然春的洗礼。)

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很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谈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这“小小的红衣山居者”肯定经常亲近大自然,在她面前,我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但内心里却又是庆幸的,因为——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花瓣如何能“流开去”?也许,这小溪已成了“花溪”,她头顶着花环,唱着歌儿向前奔跑……)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漾”极富动感,微笑像水波,轻轻地,慢慢地在小女孩凯凯脸上跳跃。“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连一个微笑都包含那么多内容,莫不真是一个可爱的“精灵”?)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也许她穿旧了那袭青衣,偶然换上这件红的吧!)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凯凯。”

“嗯??”

“你在干什么?”

“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这段对话看似毫无意义,却显示出完全陶醉在春光里的自然的一幕。“踌躇”与“茫然”,可见女孩触摸春天的一系列动作都是下意识的,没有任何目的。)

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小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乱旋”、“握”、“站”、“兜”、“哼”,一连串动作犹如慢镜头,将女孩凯凯可爱的情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儿时的我们,是否也有过似曾相识的经历呢?)

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果不其然,作者想起了她自己。在红衣服女孩凯凯身上,她看到了童年时自己的影子。作者用反问句式引出童年的回忆,方法巧妙。)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她不是也爱水吗?她不是一直梦想着要钓一尾金色的鱼吗?(可是从来不晓得要用钓钩和钓饵。)每次从学校回来,就到池边去张望那根细细的竹竿。俯下身去,什么也没有——除了那张又圆又憨的小脸。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爱花,爱水,热爱自然,作者将回忆串联成三个小镜头,那个天真无邪的女孩将童真的美展现到极致。从她身上,我似乎看到了幼时的我,只是我不会打滚罢了。)

在那边,那一带疏疏的树荫里,几只毛茸茸的小羊在啮草,较大的那只母羊很安详地躺着。(镜头切换,由回忆转到现实,草地上“啮草”的羊儿,让我们领略了春天的另一番风采。)我站得很远,心里想着如果能摸摸那羊毛诙多么好。它们吃着、嬉戏着、笨拙的上下跳跃着。啊,春天,什么都是活泼地,都是喜洋洋的,都是嫩嫩的,都是茸茸的,都是叫人喜欢得不知怎么是好的。(羊儿的动态,充满了生机勃勃的趣味,让人喜爱。它们似乎在呼唤着你,融入大自然吧,融入春的怀抱!)

稍往前走几步,慢慢进入一带浓烈的花香。暖融融的空气里加调上这样的花香真是很醉人的。我走过去,在那很陡的斜坡上,不知什么人种了一株栀子花。树很矮,花却开得极璀璨,白莹莹的一片,连树叶都几乎被遮光了。像一列可以采摘的六角形星子,闪烁着清浅的眼波。(“百莹莹”突出了栀子花在阳光下华丽的色彩,“六角形星子”以生动的比喻连突出其外形的美,“闪烁着清浅的眼波”则让普通的花朵灵动起来,犹如美女,顾盼生姿。)这样小小的一棵树,我想,她是拼却了怎样的气力才绽出这样的一树春华呢?四下里很静,连春风都被甜得腻住了——我忽然发现自己已经站了很久,哦,我莫不是也被腻住了吧!(花香,甜到“发腻”,连春风都被“腻住了”,写出了栀子花不可抗拒的浓香,花香醉人。)

乍酱草软软的在地上摊开、浑朴、茂盛,那气势竟把整个山顶压住了。那种愉快的水红色,映得我的脸都不自觉地热起来了!(乍酱草艳得让人眼中只剩这一片水红,让人感叹它生命力的旺盛,充满春的活力,以至于“我的脸都不自觉地热起来了”。)

山下、小溪蜿蜒。从高处俯视下去,阳光的小镜子在溪面上打着明晃晃的信号。(阳光又成了“小镜子”,作者用比拟手法,写出了阳光下溪水波光粼粼的模样。此时的阳光,是明亮耀眼的,是欢快活泼的。)啊,春天多叫人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了,当他的魔术棒一招,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一束花球,缩成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色与光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术季!(春天由“音乐季”变成了“魔术季”,这的确是一位伟大的,神奇的,甚至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魔术师,因为,她掌管着地球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有声有色,让人忍不住想要跟她一起演奏一曲《春之歌》。魔季,巧妙点题。)

小溪比冬天涨高了,远远看去,那个负薪者正慢慢地涉溪而过。啊,走在春水里又是怎样的滋味呢?或许那时候会恍然以为自己是一条鱼吧?想来做一个樵夫真是很幸福的,肩上挑着的是松香,(或许还夹杂着些山花野草吧!)脚下踏的是碧色玻璃,(并且是最温软的,最明媚的一种。)身上的灰布衣任山风去刺绣,脚下的破草鞋任野花去穿缀。嗯,做一个樵夫真是很叫人嫉妒的。(一个普通的樵夫,在作者眼中都是那样快乐,那生活都是如此的诗意。有山水相伴,有野花点缀,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魔力造就。)

而我,我没有溪水可涉,只有大片大片的绿罗裙一般的芳草,横生在我面前。(芳草成了“绿罗群”,多么灵动的比喻!)我雀跃着,跳过青色的席梦思。(作者把春天想象得那样美好,草地又变成了“席梦思”,写出了青草的柔软,亦突出了我愉悦的心情。)山下阳光如潮,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春里了。(山下的阳光,虽然也很明媚,但明显没有山里的阳光跳跃活泼。)我遂想起我自己的那扇红门,在四月的阳光里,想必正焕发着红玛瑙的色彩吧!(春天真是一位魔术师,连普通的一扇红门,都焕发着“红玛瑙的色彩”。)

他在窗前坐着,膝上放着一本布瑞克的国际法案,看见我便迎了过来。我几乎不能相信,我们已在一个屋顶下生活了一百多个日子。恍惚之间,我只觉得这儿仍是我们共同读书的校园。而此刻,正是含着惊喜在楼梯转角处偶然相逢的一刹那。不是吗?他的目光如昔,他的声音如昔,我怎能不误认呢?尤其在这样熟悉的春天,这样富于传奇气氛的魔术季。(在春的气息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庭院——校园,这样地点的转换,似乎让人回忆起美妙的校园生活,还有那段浪漫的情感,一切都在这个春日的黄昏苏醒了。)

前庭里,榕树抽着纤细的小芽儿。许多不知名的小黄花正摇曳着,像一串晶莹透明的梦。还有古雅的蕨草,也善意地延着墙角滚着花边。啊,什么时候我们的前庭竟变成一列窄窄的画廊了。(春天就在我们身边,前庭的榕树,黄花,蕨草,都浸没在春色里,让前庭成为窄窄的“画廊”,多么富有诗意的比喻!)

我走进屋里,扭亮台灯,四下便烘起一片熟杏的颜色。(佩服作者对色彩的想象力,昏黄的灯光,成了“熟杏的颜色”,一种温馨之感立刻袭来。)夜已微凉,空气中沁着一些凄迷的幽香。我从书里翻出那朵栀子花,是早晨自山间采来的,我小心地把它夹入厚厚的大字典里。(一朵栀子花,这该是春天的礼物吧。作者珍藏着它,也珍藏着春天。)

“是什么?好香,一朵花吗?”

“可以说是一朵花吧,”我迟疑了一下:“而事实上是一九六五年的春天——我们所共同盼来的第一个春天。”(对话简洁而意味深长,为什么要强调这个特殊的时间?也许,这是他们共同生活的第一个年头,他们共同期盼的春天。)

我感到我的手被一只大而温热的手握住,我知道,他要对我讲什么话了。

远处的鸟啼错杂地传过来,那音昔纷落在我们的小屋襄,四下遂幻出一种林野的幽深——春天该是很浓了,我想。(春的夜晚,是浪漫的,作者似乎已经找到心灵的归宿,轻柔的笔触、优美的语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九六五年五月二日)

总评:

万紫千红总是春,张晓风犹如一位手持魔笔的诗意女子,在山间行走,在溪边流连,将一幅幅春之画卷徐徐展开在我们面前。她的文字,灵动而跳跃,普通的景致,经她一描绘,便立刻活泼起来,有形有色,有情有义。这得益于她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现实与回忆结合起来,调动各种感官,去描绘她独特的感受,去诠释春天独特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