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论文分析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种种情况,从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有效性方面,提出了一些减轻学生课业过重负担的方法。提出在作业布置中遵循分层性原则、多样化原则、应用性原则、有效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作业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起到减轻心理压力和学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作用。
关键词:
减轻作业负担 作业的布置形式 多样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适量的作业,是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成绩的有效方式,因此每天布置作业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是适量,而是大量、超量,而且全班的作业基本上全都相同,没有层次上的区别,既有课本上的课后试题,还有试卷、资料等作业。而老师们则通过这些过量的作业来达到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时间的占有量,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数学的延伸,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一些效果,但效率低下。通过长期的实践已经显现出了弊端,大量学生对于数学作业不能完成,或者敷衍了事、抄袭他人。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学习兴趣明显降低。
据调查,初中学生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这里面仅包括书面作业和各种教辅资料,不包括背诵,查资料,预习等弹性作业。特别是原本让学生期待的周末,也因为各科老师铺天盖地的作业而变的索然无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生在家长的要求下,在周末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占去大量的休息时间。过重的作业显然是学生学习上的负担,不仅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而且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导致学力降低。所以我们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减轻学生过多的负担,让他们主动学习,积蓄学习的正能量。
尽管国家明确规定:初中各年级作业时间不超过90分钟。但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唯有分数才是鉴别学生优劣的标准,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多布置作业就成了教师屡试不爽的“法宝”。作业负担重,不仅使学生疲于应付,根本谈不上作业的质量。同时,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批改作业成了最耗时耗力的一项工作。
因此,改变作业的布置形式,优化课外作业的内容、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教师的精心设计,不仅可以使作业真正起到巩固基础、发展能力的作用,还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作业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在作业布置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分层性原则。
某些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写作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感到作业的难度过大,费时费力,从作业中无法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若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够好,即使很认真的听懂了当天课堂上的内容,也不见得能顺利的解决课外的作业。因此,作业的布置应因人而异。对基础好的学生,不仅要求完成课本上的习题,还可以完成一些拓展性习题;对中等生,以完成当天相关的习题为宜;而对学困生,不妨将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作为复习题先练习,做好铺垫再完成当天所学的基础练习。
2、多样化原则。
千篇一律的作业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缺乏兴趣,也是造成学生作业应付的原因。改变这种状况,先从改变作业的布置类型开始。其实,不仅仅是书面作业,实践性的作业,预习类作业,搜集资料类作业更能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书面作业中可能表现的思维严密,书写规范,正确率很高,但他不一定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学完轴对称图形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剪纸比赛的活动,但在展示时,我发现有一个平时最不起眼,学习还很差的一个学生,做得作品却相当认真,让我对这个学生有了新的认识,而其他学习好的学生,很多人做得很粗心。可见,布置多样化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我们也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
3、有效性原则。
如今,教辅资料层出不穷。有的简单重复,有的偏难怪,使初学者难以适应,不是做错,就是胡乱做,做了许多无用功。而教师的作业布置往往贪多求全,认为作业布置的越多,学生见到的题型就越广,考试的分数就越高。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一遍遍重复只是浪费时间;对于一些偏难怪的题目,学生多做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会因为不会做产生“挫败感”,甚至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因此,作业布置的合理,才能促使学生高效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优选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在教学中,我们同课头的几位老师经常轮流给学生设计作业试题。确保作业适量高效。
4、应用性原则。
新课标倡导“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全新的理念。现行的教材和原来的教材相比,问题的导入,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解决往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在作业的布置中如果也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把数学作业放在问题情境中,把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学生可能印象更深,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学习了统计图之后,可以让学生将班级学生的某次考试成绩绘成条形统计图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将自己几次数学考试的成绩绘成折线统计图;将班级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情况制成扇形统计图,并根据各类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分析考试成绩,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统计图的对我们分析数据的重要作用。
5、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作业并非是学生随心所欲,想完成什么作业就完成什么作业。自主作业首先建立在一个共同的知识框架下,在这个知识框架的指导下,根据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己编写的作业。比如说,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后,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自行的出题,或是在辅导书上寻找相应的试题进行练习,这是一个开放的作业,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要求,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又都是针对这一节内容所做的,作业内容又相对统一。不同程度的学生会写出不同类型、层次的题目,优生的题目涉及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中等生的题目可能涉及到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边或角相等的题目,学困生会以课本习题为依据,甚至直接引用课本原题。无论什么类型的题目,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我的作业我做主”的愉悦感。
6、合作性原则。
在作业的完成中,独立完成固然可以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合作交流更能促使学生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的是: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促使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合作学习可以是共同解决某一问题,在各抒己见中互相取长补短。一些平时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能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小组的合作学习,却能让这类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下大胆发言,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平时有问题不敢向老师求教,在合作作业的过程中,既解决了知识上的难题,又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合作作业的类型还包括个人能力无法解决,需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作业。例如:调查西安市灞桥区初一学生视力状况。由于涉及问题的数量多,范围广,就必须由小组分工才能完成。
总之,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作业变得高效简单,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我们精心设计,用心思考,就一定能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重“解放”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