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途中跑教学设计

(2014-05-28 11:03:27)
标签:

教育

分类: 西安市2013年度小课题

途中跑教学设计

 

高一模块   64中   指导老师:王峰飞

一、指导思想: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为适应当前以创新教育、愉快教学为突破口的教学理念,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水平四目标,在教学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途中跑是以手臂快速摆动和前脚掌蹬地,小腿积极向上折叠,并向前抬大腿伸小腿迈出,它对腿部力量的要求较高,同进也要求四肢具有良好的协调性。

三、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整体水平来看,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技能、技术都相对较差。因此,本着体育教学大纲的精神,这堂课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着重抓学生的速度,并辅助一些其它的身体练习,从而达到综合提高学生体质的效果。

本节课能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较为简单和直观,以便学生能初步学会跑步的方法。

四、学习目标:

1、运动参与: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途中跑的学习,不断进取,超越自我。

2、运动技能:通过学习了解途中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与小组同伴的共同学习,65%的同学能形成正确的途中跑姿势。

3、身体健康: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提高快速奔跑的能力,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4、社会适应: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共同探索锻炼,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五、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呼吸节奏的控制

难点:手臂的摆动 和下肢的蹬摆[来源:学科网ZXXK]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讲解法、分解教学练习法、递进练习法。

2、通过 学生自我体会和相互观察评价,能做出正确的途中跑的动作。

七、教学效果预计

使学生在练习中体验锻炼的乐趣、作用与价值。预计本堂课的练习密度约为45-55%,练习强度中等偏上。平均心率120-135次∕分。

八、场地器材

长50米跑道4条。

 

 

 

 

年级:高一年级    64中   指导老师:王峰飞

教学内容

1、途中跑   2、身体素质练习

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途中跑的学习,不断进取,超越自我。

2 、运动技能:通过学习了解途中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与小组同伴的共同学习,88%的同学能形成正确的途中跑姿势。

3、身体健康: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提高快速奔跑的能力,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4、社会适应: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共同探索锻炼,培养学生 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课序

时间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组 织 形 式

 

 

 

 

 

 

 

 

 

3

 

 

 

 

8

1、课堂常规: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宣布本课内容。

 

 

2、学生成一路纵队慢跑600米。

3、在小组长带领下进行徒手操的 练习。

1、由讲述奥运会百米比赛导入本课

组织:     

○○○○○○

○○○○○○

●●●●●●

●●●●●●

要求:整队迅速,安静整齐

 

组织形式:

←○○○○ ○○ 

            

 

 

    

 

与      

 

体     

 

 

 

 

14

 

 

1、学习阶段

途中跑技术

 

重点:呼吸节奏的控制

 

难点:手臂的摆动 和下肢的蹬摆

组织形式;四 列横队

○○○○○○

○○○○○○

●●●●●●

●●●●●●

练习方式:1、在老师的口令下原地摆臂练习。

2、原地做后踢腿练习。

3、做原地跑步练习。

4、30米跑体验练习2次。

5、谈途中跑感觉。

6、50米跑体验练习2次

10

2、身体素质练习

 

1、  快速下蹲运动25次╳2。

2、  俯卧撑(男10次,女5次)╳3

5

1、本课小结。

2、布置课外作业

3、师生再见

1、组织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进行放松练习。

2、轻松愉快,身心放松。

2、学生谈体会。

4、每天练习立定跳远10次。

预计心率

120 -135分钟

课的强度

中 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