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军台:张家口—赛尔乌苏—乌里雅苏台—科布多
史籍对阿尔泰军台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偏重于交通、站道属性,狭义概念偏重于辖属关系。据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凡驿,北路皆由阿尔泰军台达之。张家口外阿尔泰军台,自出内札萨克四子部落境起,由第十九站奇拉伊木呼尔,至赛尔乌苏,凡六站。由赛尔乌苏至哈拉尼敦,凡二十一站。由哈拉尼敦,至乌里雅苏台,凡二十站。由乌里雅苏台,至科布多,凡十四站,是为阿尔泰军台。”这一段文字,对阿尔泰军台表述明确,路线属性完整,因照录、立题为张家口—赛尔乌苏—乌里雅苏台—科布多。而大量出现在旧档中的狭义的阿尔泰军台,则指察哈尔都统辖下的四十四台站,包括张家口管站部员所辖二十三台,和赛尔乌苏所辖二十一台。局限于察哈尔都统辖属地面,难以概括阿尔泰军台全貌,此线终端科布城,地近阿尔泰山,军台则凸显国界巡边意义,主干道路又发散出多条卡伦道。如乌里雅苏——察汉托罗海台,北接吉里克卡伦。阿尔泰军台不仅路线宏远,而且呈扇面覆盖边境,其巨大规模,我国古代驿传交通并无出其右者。与军防和边境卡伦,贯通连接,构成更为广大的交通和通讯系统,如血脉相通,是阿尔泰军台题中之义。阿尔泰军台并和清代著名外蒙古大商道融合交汇,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态蕴涵,第一次交汇,是张家口——赛尔乌苏,是为两条路线共行路段,历三十二台;第二次交汇,是通过库伦——乌里雅苏——科布多这条连线实现的。
http://s1/mw690/001oDkq2zy71mW0HY8850&690
《理藩院则例》并厘清了阿尔泰军台与外蒙古大商道,即张家口—赛尔乌苏—库伦—恰克图的关系与区别,其说,“
由赛尔乌苏至库伦,凡十四站。由库伦至恰克图,凡十二站,以备巡查卡伦,并达俄罗斯互市。由乌里雅苏台至近吉里克卡伦,凡九站,由科布多至索果克卡伦,凡八站,以备巡查卡伦。”因此,阿尔泰军台应指张家口——赛尔乌苏——乌里雅苏(南路)——科布多(东路),总长为5850里。
今已遗落境外的赛尔乌苏、乌里雅苏、科布多三城,在清代极富盛名,它们是阿尔泰军台的脊梁和支点。赛尔乌苏,今蒙古国东戈壁省达兰扎尔嘎朗县,旧喀尔喀境交通枢纽;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扎布汗省会扎布哈朗特,清季乌里雅苏台将军(前称定边左副将军)和参赞大臣驻城,掌喀尔喀四部,及唐努乌梁海军政。科布多,今蒙古国科布多省省会,布扬图河畔,清设参赞大臣和当事大臣,掌阿尔泰乌梁海等八部军政。
其中赛尔乌苏,是最重要,也是最难考证的历史地名。其症结所在,是由于赛尔乌苏在清代就存在变异地名。赛尔乌苏地名多有变化。李廷玉记云,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嘱余等,先抵土谢图界之赛尔乌苏”,并在赛尔乌苏地名下注“塔拉多伦”;及四月初五日,又在塔拉多伦下注“赛尔乌苏”.塔拉多伦即第三十二台他拉多兰。历史上,赛尔乌苏站地名标注混杂,《口北三厅志》与乾图,标注在第十八台吉斯洪呼尔,嘉庆朝以前历史时期概如此称;嘉庆朝则见以戈壁木呼尔嘎顺为赛尔乌苏;清末则称第三十二台他拉多兰为赛尔乌苏。
张家口外蒙古驿站,初创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由吏部侍郎布彦图,和侍读学士额赫礼所建。初设八站,后延伸到外蒙古,拓展为阿尔泰军台,形成完整军台系统,前后经历了六十年时间。从北京回龙观站始,经怀来、宣化到张家口。从张家口朝西北方向,又分为两条驿道,一路迤西到归化(今呼和浩特),一路迤北到四子部落。此路从北京到张家口430里,从张家口到四子部落960里。雍正六年(1728年),由于准格尔战争,裁撤张家口到归化的驿路,将两路合并为一路。从此,四子部落一路成为张家口外唯一站道,并延伸到外蒙古,扩展为阿尔泰军台站道。大大向外扩展了,形成以张家口为中心,辐射漠南、漠北广阔地区的交通分布。
清代蒙古驿传,统于理藩院。派管理驿站司员一人,笔帖式一人,随关防笔帖式一人,每三年更换。“从北京至张家口430里,张家口到归化城600余里,从张家口到四子部落旗550里。从北京到归化城1000余里,到四子部落旗980里。”其中,张家口到归化城一路,“设察罕托罗海、叟吉、昭化、塔拉布拉克、穆海图、和林格尔”六蒙古台站。这一路除可到达察哈尔右翼,和归化城土默特等六旗之外,从北京到阿拉善左右两翼额鲁特旗、额济纳土尔扈特旗的官方人员也都要经过。
另一条张家口——四子部落旗一路,安设之初主要是到达乌兰察布、锡林郭勒二盟的四子部落、苏尼特右翼、苏尼特左翼、喀尔喀右翼和茂明安五旗。后在雍正二年(1724年),阿尔泰军台由杀虎口改移张家口北出后,雍正六年(1728年)裁撤张家口——归化城一路,并将原张家口——四子部落旗一路,与阿尔泰军台南段张家口——赛尔乌苏并为一路。驿站的设施,“共额设官马四百九十七匹,驼一百八十只,廪羊四百五十只,马甲一百五十名,乌拉齐(乞)一百八十名,军夫、马夫各二十四名,兽医一名。”
清廷蒙古军事布防,在漠南设绥远城驻防将军、呼伦贝尔副都统、察哈尔都统、热河都统,在漠北喀尔喀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定边左副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库伦办事大臣,这些将军、都统、大臣衙署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所在辖区政治、经济、交通和驿传中心。以蒙古草原风俗,广建藏传佛教寺院。寺院多选址在居民集中,而又水草丰茂,交通便利的地方。寺院规模宏大,人流络绎不断。手工业者和商人,也就近建造屋房,从事手工作坊和商业贸易活动,以此促进了多伦诺尔、库伦、乌里雅苏台、归化城、恰克图、科布多城镇的崛起。这些大、小城镇,也成为草原交通枢纽,或重要节点。
外蒙古大驿路,可追溯至蒙元站赤。元大都至岭北行中书省(治哈喇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木怜道,形成于清康熙年代,借助阿尔泰军台站道,河北张北县、尚义县、内蒙古商都县、乌兰察布盟四子部落旗,通过吉斯洪果尔向北入外蒙古境,至赛尔乌苏转向东北,从赛尔乌苏分支,延伸至库伦和恰克图。自张家口走军台三十站,转北行十一站到库伦、库伦北行十四站到恰克图。木怜汉译为马,木怜道即马道,此线别称“西北官马大道”缘此。元代木邻道从上都出发,西行至李陵台,由“李陵台正西三十六站入和林”。过兴和路宝昌州,威宁(今内蒙古兴和县北台基庙),沿大同路北,自丰州(呼和浩特东白塔村)西北甸城谷出天山(大青山),北经净州驿(四子王旗西城卜子村)、沙井(四子王旗红格尔乡大庙西南),过戈壁沙漠,进入岭北行省,经汪吉河(蒙古翁金河)上游,北行到和林。名称可考的腹里驿站还有兴和路境内咸水湖畔的苦盐泊站、扎哈台,丰州故城东百里的燕只哥赤斤站,阿察火都站、宽迭怜不剌站。大部分路段与张库大道重叠。 其中,木怜站道计有三十八站,经行路线大致是李陵台西行,过兴和路、大同路北境,再由丰州西北甸城山谷出天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北的大青山),北越净州、沙井,通过大漠,经西北至汪古河(今蒙古国翁金河)上游,再北行抵鄂尔浑河畔的和林城。《山右石刻丛编》中的《丰州平治道路碑》表明,木怜道在政治、经济、军事,特别“供需漠北”尤为重要。当时的岭北行省虽有屯田,且能征收一些税粮,但远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遇到灾荒之年,往往需要通过此线运送粮食,因别称“给饷之正路”。纳怜道同样需要经过西京路才能抵达西北地区,还能前往漠北地区。
阿尔泰军台站道资料、站名、道里,以嘉庆《驿程》为主要来源。而志锐(1853-1912)《廓轩竹枝词》(志锐号廓轩),虽属文学体裁,其资料性、可信性毫不逊于正史。志锐履职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途中每经一台,必作竹枝词一首,首尾衔接,内容都是写实的,所历军台,台官皆其属下,《庆岱第九台》一诗加注:“自九台为科尔沁王旗,台官皆于道旁跪迎,犹有尊君之意,可嘉也”,志锐竹枝词可信性自无其虞。美中不足者,志锐录诗未及乌里雅苏台以远的科布多。
张家口-大境门 从明隆庆五年起,张家口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贡市”和“茶马”逐渐兴旺。“境门”意指边境之门。门楣题“大好河山”。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一月,始设察哈尔都统,署治张家口来远堡,统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总领旗兵。志锐策马出城,作《大境门》竹枝词一首,并注:“明永乐,称张家口为天险,设重兵守北边。国朝蒙古悉入版图,关不设戍,而谧安如堵。”清季张家口“关不设戍”,真切诠释了大境门的寓意。
张家口以下阿尔泰军台四十四台站,共设官马497匹、驼180只、羊450只,马甲150名,乌拉齐180名,军夫、马夫各24名,兽医1名。
嘉庆《驿程》记,“张家口六十里至察汉托罗台”。
头
台 察汉托罗 又名察罕拖罗海,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石嘴子乡东五十家村(右搜狗截图)。相邻蔡汗陀罗村,沿袭头台地名,以同名异写“蔡汗陀罗”传承至今,使历史地名完整保留。五十家村,更是典型的蒙古台站传统汉译,两个地名联袂成双,是地名活化石的范例。志锐作《察罕拖罗海·第一台》,并注:“译言白头岭也”;“客民开垦颇多,蒙俗亦因之渐易。”近地有山,名察罕拖罗海达巴汗,俗称“白头岭”,或“白头台”,上有关帝祠。
http://s13/mw690/001oDkq2zy6JlWGUwaM7c&690
志锐又作《大坝口关帝庙》,注云:“头台北行,上大坝甚高,坝口有关帝祠。行者至此,有去国离乡之感。拜罢,回望张家口,边外诸山,俯视罗列,如儿孙矣。地势甚高,气候如秋,五月著棉衣。”这里所说的“大坝口”,即指野狐岭山口,坝,山的意思,土人常说上坝,即翻山之意。联系前面一首, 白头岭即野狐岭一岭。
嘉庆《驿程》:“察汉托罗台五十里至布尔嘎素台”。
第二台 布尔嘎素
又记作布尔哈苏,汉译“柳树沟”,今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小二台村,濒河。志锐作《布尔哈苏·第二台》,并注:“译言‘柳树沟’,今存空名,并无柳树矣。”说这里虽名柳树沟,却已见不到有柳树了。又注:“北行到此路宽,无辙迹,例换两马驾杆,以利速行。”。竹枝词中有“布尔哈苏在半山”,表明第二台地仍在野狐岭山中。
嘉庆《驿程》:“布尔嘎素台六十里至哈柳图台”。
第三台 哈柳图 又名哈留、哈柳泰,以同名异写http://s10/mw690/001oDkq2zy6JlWa0i3T59&690“海流图”地名保留至今,汉译“有水獭之河”,今张家口市张北县海流图乡大土城村-小土城村(右搜狗截图)。村西有纳哈留图河,北流入安固里淖,今称“三台河”。史图记沽源哈留台河,右岸有三台村,村东南有海流台庙。志锐作《哈留·第三台》,并注:“哈留,即海狗”。又注:“每台设章盖、昆都各一,领台兵二十名,章盖,品秩准防御,昆都,准骁骑校。”告诉我们,驿站站官蒙古语称谓唤作章盖和昆都,准防御、准骁骑校衔,给人的感觉,站官台兵盖属属军队编制。再读志锐《乌拉乞》:“策马随行并驾竿,不分男女弁而冠。译言唤作乌拉乞,苦力驰驱为应官”并注:“台兵应役,为有雇债者,每送一台,得工资大茶半块,骑官马男、女一例。充当乌拉乞者,蒙语‘效苦力之人’也。”才知道事情原委。志锐《桃花乞》注:“桃花乞,不分男女,无论正台、帮台,轮应出蒙古包一座者,其人即为此处之守兵。例应男丁,无男则以女代之。”说的更明白了。
嘉庆《驿程》:“哈柳图台四十里至鄂拉呼都克台”。
第四台 鄂拉呼都克 志锐记作“鄂勒胡图克”,今张家口市尚义县石井乡四台蒙古营村(右搜狗截图)。蒙古人居落俗称“蒙古营子”,“四台”又被嵌入现代地名,是保护历史文化的又一范例。志锐竹枝词并注:“译言井多也”, 又注:“台旁积水成湖、方广十数里,蒙语呼湖为诺尔,亦脑儿。”截图可以清晰看出,这里生态环境变化不大,现代人依然有幸邂逅这片美丽的海子。
http://s8/mw690/001oDkq2zy6JkyoEwvl97&690
嘉庆《驿程》:“鄂拉呼都克台七十里至奎素图台”。
http://s8/mw690/001oDkq2zy6JkPF2zsP27&690
第五台 奎素图
志锐记作“奎苏图”,今张家口市尚义县大营盘乡五台蒙古营村,察汗淖尔东南(右搜狗截图)。“五台”被嵌入现代地名,与前面四台蒙古营村形成链接,展示出历史上军台站道的真实段落。察汗淖尔,当地称“五台海子”,咸水湖,汉译“白湖”,可见五台在当地的烙印之深。志锐竹枝词有“路到奎苏沙碛多,车行高下尽陂陀”句,用细腻笔调写出地貌特征。并注:“沿路逢高坡,辄以碎石堆砌成冢,蒙人谓之‘鄂波’,鄂波者,庙也,拜而过之。”这是草原最常见的建筑——敖包。
嘉庆《驿程》:“奎素图台六十里至扎噶苏台”。
http://s10/mw690/001oDkq2zy6JkVFrbWV89&690 第六台 扎噶苏 志锐记作“扎哈苏”,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小海子镇宋家村(原台在村东八里)。汉译“有鱼”。志锐作《扎哈苏·第六台》:“道路川平扎哈苏,幽人坦坦履长途。驾杆两个乌拉乞,爱叶胡敦任所呼。”并注:“驾杆者,名乌拉乞,‘爱叶’缓也,蒙语;‘胡敦’,速也,清语亦蒙语,不时可呼而语之。”这一段路川平草软,驾杆车跑得飞快,不时听见乌拉乞唤的呼喊,生活气息浓郁,仿佛一幅草原风俗画一般。
嘉庆《驿程》:“扎噶苏台五十里至明爱台”。
http://s12/mw690/001oDkq2zy6JkVQUE4j8b&690
第七台
明爱 又名锦盖,志锐记“明该”,今乌兰察布市商都县驻地七台镇。七台嵌入现代地名,与前面四台、五台相互呼应,可惜六台脱落,接下八台也未接续上。志锐《明垓·第七台》“明垓土室筑平沙,棋布毡庐数十家。男女望尘齐引领,争前来看使臣车。”并注:“此台土室尚整洁,人家甚多。”可知军台建筑——土室仍保持内地风俗,与草原毡庐——蒙古包有别。
嘉庆《驿程》:“明爱台五十里至察察尔图台”。
第八台 察察尔图 志锐记作“ 察察尔”,今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大拉子乡土城子村。汉译“有幕舍”。志锐词云:“七岐尔讹察察尔,语音到处不相同。察哈尔旗台止此,从来驭外在居中。”并注:“文结书此名,土人皆呼为‘七岐尔’。”又注:“察哈尔属蒙古八旗,设立台站八处,为内外札萨克之冠。此居中,驭外之权衡也。”可知察哈尔设立台站八处,内外札萨克之冠,军事位置重要。此台连接南北纵横的干线,和沿边境线四处延伸的交通网,人口混杂,口音不同,地名叫白了,变成“察察尔”。
嘉庆《驿程》:“察察尔图台六十里至沁岱台”。
第九台 沁岱 又名钦代,志锐记作“庆岱 ”,今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土牧尔台镇新建村。原台站在土木尔台西10华里的柴四房子村。自第九台入科尔沁王旗境。即今集二察哈尔右翼后旗铁路车站(原土木儿台)东南的庆代。志锐词中有“车辙青葱如麦垄,九台庆岱在山湾”句,并注:“自九台为科尔沁王旗,台官皆于道旁跪迎,犹有尊君之意,可嘉也。”
嘉庆《驿程》:“沁岱台八十里至乌兰哈达台”
[夹注]一台至九台在察哈尔境,十台至十八台在四子部落旗境。自十九台奇拉伊木呼尔进入漠南喀尔喀。
第十台 乌兰哈达 志锐亦记“乌兰哈达”,并注:“译言红石也”,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哈达苏木乌兰哈达嘎查。新图标于土木尔台西北约三十公里。乌兰,红色;哈达,山石。志锐《乌兰哈达·第十台》:“乌兰哈达路修长,马去如飞鞭策忙。百廿里程一时许,山花廖落马兰香。”后注:“路经两山夹峙,石皆如垒成者,上生小树,自头台至此始见树,土人呼为花果山,马兰遍山,花繁似锦。”
嘉庆《驿程》:“乌兰哈达台七十里至布母巴图台”
第十一台 布母巴图
又名布鲁图、贲巴图,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苏木新尼淖尔嘎查。志锐记“本巴图”,《本巴图·第十一台》词云:“一山乱石一山沙,驿路崎岖到本巴。衣似悬鹑难被体,穹庐零落两三家。”并注:“译圆石也。”
嘉庆《驿程》:“布母巴图台七十里至锡拉哈达台”。
第十二台 锡拉哈达
又名锡腊哈达,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干敖包苏木白音乌拉嘎查。志锐记“锡蜡哈达”,“译黄石也。”锡拉或锡蜡,黄色之意。志锐《锡蜡哈达·第十二台》:“十二台程九百里,锡蜡官分大札兰。土俗民情真化外,奶茶炒米是朝餐。”后注:“察哈尔辖四十四台,此十二台为第一段,二段十一台,三段十一台,四段十台,每段设参领一员,副参领二员,蒙人呼参领为‘大札兰’。”
嘉庆《驿程》:“锡拉哈达台五十里至布鲁图台”。
第十三台 布鲁图 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干敖包苏木白音补力格嘎查。志锐亦记“布鲁图”,“译大圆石块也。”。《布鲁图·第十三台》:“传云砂碛石成堆,绕径山行辟草莱。越尽榛芜见平旷,征车已到十三台。” 并注:“正路多石,绕山上行,蔓草蓬蒿几没车轮,急驰时许,抵台。”
嘉庆《驿程》:“布鲁图台五十里至乌兰呼都克台”。
第十四台
乌兰呼都克 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吉尔嘎郎图苏木阿莫吾素嘎查。志锐记“鄂伦琥图克”,“译多井也”。《鄂伦琥图克·第十四台》:“琥都克与胡都克,译语同为土井名。
自十三台入戈壁,黄沙白草暮云平。” 后注:“自十三台西北行,沙平如掌,水草枯浇,谓之戈壁。然数十里外,有专生草处,有积水成湖处,牛马皆能牧放,与依犁一带戈壁不同,即圣祖仁皇帝,征廓尔噶时,谕皇子曰:‘朕所经瀚海,非大瀚海’者也。”
嘉庆《驿程》:“乌兰呼都克台七十里至察哈呼都克台”。
第十五台 察哈呼都克
志锐记“察罕琥图克”,“译‘察罕’,白也,‘琥图克’,井也。”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白音敖包和吉尔嘎郎图三个苏木的交界处——察汗呼都嘎营子。《察罕琥图克·第十五台》 :“野旷天低过鸟稀,沙平于掌马如飞。察罕甘洁胡都克,蒙妇浓妆汲水归。”并注:“拾粪、汲水,皆妇人之责,男则专司牧放。”
嘉庆《驿程》:“察哈呼都克台四十里至锡拉木楞台”
第十六台 锡拉木楞 又名锡喇穆楞、锡拉木伦庙 ,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敖包苏木驻地。志锐记“锡拉穆勒”,“译锡拉,黄也,穆勒,河也。”汉译黄河。《锡拉穆勒·第十六台》:“锡拉穆勒译黄河,蒙地从兹始产驼。遍野茅茨看不尽,毡庐临水傍山坡。”后注:“台前有沙河,水黄色,故名,例传驼马。其实,十五台内,有归化城外客民开垦地颇多。民间皆有车,由各台雇觅当差,运送行李,至此始用驼载。大地无垠,远望垒垒遍生驼茨,造物生之即有,以育之天心真仁爱矣。”
嘉庆《驿程》:“锡拉木楞台八十里至鄂兰呼都克台”
第十七台
鄂兰呼都克 又名敖拉琥图克、鄂兰呼图克,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敖包苏木,格少巴嘎阿日奔营子。志锐记“鄂勒胡图克”,“译山上有井也。”词中有“鄂勒胡图土最硗,平沙百里不生萧”句,注云:“百里平沙.寸草不生,土人谓之大坑,言其平也。双燕从此不至,盖荒远无觅食处耳。”
嘉庆《驿程》记:“鄂兰呼都克台六十里至吉思洪呼尔台”
第十八台
吉思洪呼尔 又名吉斯黄郭尔、哲斯或哲思,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江岸苏木吉斯敖包嘎查。志锐记“吉斯黄郭尔”,“译山上产红铜”,《吉斯黄郭尔·第十八台》词云:“吉斯黄郭产铜山,峻骨嶙峋石笋尖。蒙俗不知开地利,牛羊寥落草纤纤。”
嘉庆《驿程》:“吉思洪呼尔台五十里至奇拉伊穆呼尔台”。
[夹注]史载,同治十年,以济斯洪果尔为察哈尔及归化、绥远运粮要区,拨兵驻守。令蒙古各台,自张家口至八台,以察哈尔都统管理。自九台至科布多,及库伦、归化二路,以各盟长管理。每台增设驼马百五十匹,凡军械粮食,接护转运,以利军行。
[夹注]再向西北行,经达尔罕旗府,逾腮马苏河、开会河、好音乌素、达塔五英倒庙,而入外蒙古境。
第十九台
奇拉伊·穆呼尔 志锐记“喜拉穆呼尔”,并注此一带冈峦层叠,但山中有宝,以铜山(铜矿)著称。《喜拉穆呼尔·第十九台》:“铜山一脉自西来,起伏冈峦叠嶂开。马足不前车历碌,山湾现出喜拉台。”据旧图,今地在哲斯(吉斯洪呼尔)西北三十公里,去喀尔喀大道上的西拉·莫胡尔。
嘉庆《驿程》:“奇拉伊穆呼尔台八十里至布笼台。
[夹注]《大清会典事例》:至奇拉伊·木砰尔,以下已接喀尔喀境内”;“自出内扎萨克四子部落境起,由奇拉伊·穆呼尔,至赛尔乌苏,凡六站”。由这些记载看,奇拉伊·木呼尔是喀尔喀境内的第一个台站,但台站的管理与隶属却不是根据内外蒙古的界限划分的。详见第四十四台说明。
[夹注]从奇拉伊·穆呼尔台——赛尔乌苏段,北接喀尔喀蒙古,“共额设官马164匹,驼110只,廪羊150只,乌甲36名,乌拉齐(乞)60名,领催一名,副参领一员。”
第二十台 布笼 又名布隆,汉译“隅角”。志锐记全称“浑木布隆”.汉译“山上有井”. 驼茨丰茂。井水是证人最渴望见到的。《浑木布隆·第二十台》:“驿路崎岖百里多,驼茨丰茂遍山阿。门前标识凭何认,冈山累累有鄂波。 ”有井就有人家,视野中接连有“鄂波”(即鄂博)出现,远远望去,就以鄂波当作路标。
嘉庆《驿程》:“布笼台六十里至苏吉布拉克台”。
第二十一台
苏吉布拉克 志锐记“叟吉布拉克”,汉译“山泉”。征人长驱一千六、七百里,居然没有看到一棵树,到此台忽见道旁三棵古榆,颇以为奇,乃入诗曰:“叟吉初逢廿一台,老榆合抱路房栽。谁将天上灵根种,移向荒寒大地来。”
嘉庆《驿程》:“苏吉布拉克台五十里至托里布拉克台”。
第二十二台 托里布拉克 志锐亦记“ 托里布拉克”,汉译“泉眼如井”。《托里布拉克·第二十二台》 词云:“传言灵迹马跑泉,托里军台傍寺前。饮此不伤沦谪苦,几多忧忿一时蠲。”并注:“台有乾隆廿八年,敕建慈荫寺,规模宏阔,食钱粮喇嘛廿一人。寺前山泉清冽,传为圣祖北征时,马跑灵迹也。”
嘉庆《驿程》:“托里布拉克台七十里至图古里克台”。
第二十三台
图古里克 志锐记“图姑哩克”,汉译“圆围状土城”。仍旧循沙石路艰难行进,人们多有不知,草原行色,常与沙#为伴。
嘉庆《驿程》:“图古里克台九十里至赛尔乌苏台”。
[夹注]此二十三台,利用雍正六年(1728年),改移的张家口驿站,即察哈尔境9站,乌兰察布盟四子部落旗境9站,分布于今乌兰察布市境内的有十四台站,即从5台至18台。下接外蒙古土谢图汗部境内五站,即第19台至23台图固哩克。
[夹注]赛尔乌苏是史辑史图频繁使用,且含义模糊的一个历史地名。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成书的《口北三厅志》,以“张家口驿站”和“赛尔乌苏驿站”,分题列出辖境路段,地名略有出入,路线一致。其中没有出现“吉斯洪呼尔”地名,而以“赛尔乌苏”代之,《乾图》亦同,表明乾隆时以第十八站吉斯洪呼尔为赛尔乌苏。嘉庆《驿程》记“图古里克台九十里至赛尔乌苏台”,即以第二十四台墨霍尔哈顺为赛尔乌苏,志锐《竹枝词》记第三十二四台为赛尔乌苏。以其多被标注于岔道之地,和使用双重地名看,赛尔乌苏似可推定为地域地名,亦作台站地名使用。阿尔泰军台延至墨霍尔哈顺,进入赛尔乌苏管站司员,这里是一个管辖区域的分界。清制,自张家口至二十三台,属张家口管站司员管辖,自第二十四台墨霍尔哈顺起,进入赛尔乌苏地区,至第四十四台哈达图台,共为二十一台。属赛尔乌苏管站司员管辖。两段合为四十四台,统由张家口都统节制。乾隆至光绪赛尔乌苏在史辑史图中的移动,或与管站制度变动有关。因此,赛尔乌苏作为台站使用时,落定于第三十二台他拉多兰,代表最终的演变结果。
第二十四台 墨霍尔哈顺 又记作戈壁·穆呼尔嘎顺。志锐记“墨霍尔噶顺”,汉译“山湾苦水”。《墨霍尔噶顺·第二十四台》词云:“沙冈逶逦来龙远,云是天山左臂舒。到此平开沙万顷,山湾噶顺好停车。”并注:“沙冈由西南绵亘而来,绕向东北脱卸,一片平沙.商贩沿沙冈西行,南可至新疆,是盖天山左脉耳。”
嘉庆《驿程》:“赛尔乌苏台一百里至戈壁和尼奇台”。
[夹注] 《口北三厅志》记“内自第十六台木胡尔嗐淳至第十九台卓博尔胡都克,二百四十余里,系瀚海地方,不便养马,俱设驼站,余仍设马。”以减省腰站排序故,所叙第十六台至第十九台,即嘉庆《驿程》第二十四台至第二十九台。
第二十五台 戈壁和尼奇 志锐记作“霍尼齐”。由前台到此,官道标作九十里,实际走起来却是百五十里,志锐感慨以名:“此方译语霍尼齐,酷暑途长马倦嘶。百里平沙无片水,
红墙隐约是招堤。”(《霍尼齐·第二十五台》)
[夹注]以下赛尔乌苏辖属二十一台,由默霍噶顺起,中经塔拉多伦(即他拉多兰),至哈达图。途经土谢图汗部左翼中旗左翼末旗西、左翼右末旗西南、左翼中左旗东、左翼后旗东与北、左翼左中末旗东南、左翼右旗南,然后渡翁锦河,经过三音诺颜部中前旗右翼中左旗南。即第二十四台默霍尔噶顺(有说在赛尔乌苏、戈壁和尼奇之间,疑似腰站),
嘉庆《驿程》:“戈壁和尼奇台七十里至戈壁毕勒克库台”。
第二十六台 戈壁毕勒克库
志锐记“毕勒格库”,词云:“毕勒台南四十里,山根产碱水成潭。蒙人不解煎研法,但说清泉味不甘。”(《毕勒格库·第二十六台》)注云:“土山出碱,流水成潭,土人不知兴利,仍汲饮之,但曰水碱而已。”
嘉庆《驿程》:“戈壁毕勒克库台八十里至戈壁哈扎布巴台”。
第二十七台 戈壁哈扎布巴 又名哈济布齐,志锐记“哈稽布乞”,词云:“哈稽布乞译山名,上下坡坨路不平。 峰顶占风旗在望,居人礼拜课阴晴。”(《哈稽布乞·第二十七台》)是一座山的名字,马车翻山,上下坡陀路不平。
嘉庆《驿程》:“戈壁哈扎布巴台八十里至戈壁扎拉图台”。
第二十八台 戈壁扎拉图 志锐简记“扎拉图”,汉译“两水合流”。词中有句“双峡沙深老树秋,车平如水放中流”(《扎拉图·第二十八台》),别有一番场景映入眼帘。
嘉庆《驿程》:“戈壁扎拉图台六十里至戈壁卓博哩台”。
第二十九台 戈壁卓博哩 志锐记“卓布里”,《卓布里·第二十九台》:“蒙地名多起于水,本来水草是家乡。沿台地碱无泉脉,挹注甘泉自远方。”近台尽碱地,严重缺水,要到很远地方取水。
嘉庆《驿程》:“戈壁卓博哩台六十里至博罗额巴台”。
第三十台 博罗额巴 志锐记“博罗鄂波”,《博罗鄂波·第三十台》有句“ 乱石平沙无所见,碍人行路马兰堆。”
嘉庆《驿程》:“博罗额巴台六十五里至库图勒多兰台”。
第三十一台 库图勒多兰 志锐记“库秃勒多伦”,《库秃勒多伦·第三十—台》有句“ 马勃牛溲渐收拾,家家争积野山薪。”注云:“至此牛粪渐不烧,有山薪可采。”马勃,一种草原菌类,子实球形。牛溲,牛尿,车前草的别名。
嘉庆《驿程》:“库图勒多兰台五十里至他拉多兰台”。
第三十二台 他拉多兰 或记塔拉多伦,志锐记“赛尔乌苏”,今蒙古国东戈壁省达兰扎尔嘎朗县,又名达兰扎尔嘎兰。《赛尔乌苏·第三十二台》。
嘉庆《驿程》:“他拉多兰台七十里至莫敦台”。
[夹注]阿尔泰军台最著名的交通枢纽,即人们耳熟能详的“赛尔乌苏”,即为弟三十二站,名他拉多兰。从此站分出叉道,正北赛尔乌苏——库伦(乌拉巴托)——恰克图(买卖城),即著名民商路张库大道。西北赛尔乌苏——乌里雅苏——科布多,即阿尔泰军台。乌里雅苏台段,“共额设官马1580匹,驼1240只,乌拉齐(乞)200名,马甲140名,兵丁240名,领催20名,骁骑校40员,章京40员。”每站派骁骑校一人,领催一人,达夫(驿丁)50户。
第三十三台 莫敦 志锐记“默端”,汉译“有树的地方”。《默端·第三十三台》有句“译语默端惊罕见,
岭头高树两三株”。
嘉庆《驿程》:“莫敦台九十里至哈必尔噶台”。
第三十四台
哈必尔噶 志锐记为全称“哈比尔噶布拉克”,汉译“山顶有泉”,《哈比尔嘎布拉克·第三十四台》:“ 哈比军台路修阻,回环乱石满冈峦。 我骑款段犹颠蹶,不独崎岖蜀道难。”仍旧路面凸凹,冈峦遍布乱石,征车颠簸摇晃,虽马速放缓,还是轮蹄竭蹶。
嘉庆《驿程》:“哈必尔噶台六十里至什巴尔台”。
第三十五台
什巴尔 志锐记“遐勒希波图”,音译差异较大,汉译“石罅鹰巢”。《暇勒希波图·第三十五台》:“遐勒希波译语征,当年荒僻产秋鹰。自从琛赆同中国,踪迹飘然避缴失曾。艚”。”自从琛赆同中国,踪迹飘然避缴艚
嘉庆《驿程》:“什巴尔台七十里至罗萨台”。
第三十六台
罗萨 志锐记“诺萨”,汉译“ 野驴”,这一带经常有野驴成群出没,跑得飞快,转眼无影无踪。《诺萨·第三十六台》:“ 诺萨军台产野骡,逸群驰骋似飞梭。当年想是单于乘,冒汉冲围一瞬过。”并注:“译言野骡子也。《汉书》单于乘六骡,突汉围而出,云云。”
嘉庆《驿程》:“罗萨台七十里至哲林穆台”。
第三十七台 哲林穆 又名吉勒木,志锐记“吉埒木”,《吉埒木·第三十七台》有句“山名吉埒傍台青,地咸成滩水气腥。”并注:“此台方广百里,外皆碱地,水气腥咸,色黄,浊不可钦,惟忍渴而已,须切记之。”
嘉庆《驿程》:“哲林穆台五十里至沙克珠尔嘎台”。
第三十八台 沙克珠尔嘎
又名沙克舒尔嗄(孟格图),汉译“鸟在水边飞鸣”。志锐记“沙克舒勒噶”《沙克舒勒噶·第三十八台》有句“蒙地山多患苦寒,茸茸原隰总枯干”。注云:“时见翔禽戏羽翰。”
嘉庆《驿程》:“沙克珠尔嘎台七十里至察布齐尔台”。
第三十九台 察布齐尔 又名叉普齐尔。志锐记“察布察尔”,《察布察尔·第三十九台》:“水绿山青堪入画,天中节后是春回。五月披裘冷不禁,戎衣小队涉遥岑。”满眼青山绿水,景色却非怡人,杭爱山道中,时值五月阳春,山上仍见皑皑积雪,披裘不禁寒意。他的《闰五月初二山头见雪》一诗,就是在这里写的: “一望寒山翠色稠,日光遥射雪光浮。笑他不及征夫健,未见秋风已白头。”
嘉庆《驿程》:“察布齐尔台六十五里至哈沙图台”。
第四十台 哈沙图 志锐亦记“哈沙图”,汉译“石井”。有些驿站,则是后来新添,《哈沙图·第四十台》:“哈沙日暮客停车,石井甘泉译语夸。文结添书金答蜡,分明新驿后来加。”哈沙图等后设之十五台,台官出结,必称“金答蜡”,意思是新置台站。
嘉庆《驿程》:“哈沙图台七十五里至哲林台”。
第四十一台 哲林 又名哲楞。志锐记“蔗林”,汉译“黄羊”的意思,《蔗林·第四十一台》:“短衣匹马踏山冈,落落晨星未敛芒。四面小山千万叠,蔗林台地产黄羊。”
嘉庆《驿程》:“哲林台九十里至恩依锦台”。
第四十二台
恩依锦 志锐记“翁格”,《翁格·第四十二台》有句“青青河畔草姗姗,澈底澄清少急湍”,可知军台所在的翁格河河畔之美。
嘉庆《驿程》:“恩依锦台七十里乌讷克特台”。
第四十三台 乌讷克特 志锐记“乌尼格特”,汉译“狐”。《乌尼格特·第四十三台》:“天下崎岖原不少,乌尼台路倍难行。驼茨满地繁星密,凹凸从无一步平。”沙包如冢,驼茨遍野,车行百里,见不到一步平地。
嘉庆《驿程》:“乌讷克特台六十五里至哈达图台”。
第四十四台
哈达图 志锐亦记“哈达图”,汉译“巨石”。《哈达图·第四十四台》有句“ 征车尽日行山里,草绿如茵秀可餐。”
嘉庆《驿程》:“哈达图台八十里至哈拉尼敦台”。
第四十五台
哈拉尼敦 又名哈呢敦,志锐记“ 哈拉钮栋”,《哈拉钮栋·第四十五台》。
[夹注]自第45台起至第65台,凡20台站,属乌里雅苏管站司员管辖,统由乌里雅苏将军节制。乌里雅苏台至科布多段,“共额设官马672匹,驼308只,兵丁140名、骁骑校14员,章京14员。”
[夹注] 同治十一年,改建乌里雅苏台石城,并整顿沿边台务。库伦西接俄疆,向未设兵,乃于图、车两盟蒙兵内,轮派四百人,分驻库伦四境。同治十二年,调察哈尔马队协防乌里雅苏台。旋以军台四十四站,地势绵长,分防散漫。乃分为四路,于中二路择要驻营,调绥远城马队移防哈尔尼敦,以原有之兵守塞尔乌苏。
嘉庆《驿程》:“哈拉尼敦台七十里至嘎噜台”。
第四十六台 嘎噜 志锐记“噶噜底”,汉译“有仙鹤”。《噶噜底·第四十六台》:“黄鹤飘然去不归,高楼空自立崔巍。此乡水草称双美,时见仙禽掠羽衣。”
嘉庆《驿程》:“嘎噜台六十里至塔楚台”。
第四十七台 塔楚 志锐亦记“塔楚”,台枕塔楚河。《塔楚·第四十七台》:“ 杭爱东南进山口,群峰矗秀势巍峨。居民富庶牛羊壮,台枕西流塔楚河。”车从东南山口进入杭爱山,只见群峰矗秀,水草丰茂,草原气息扑面而来。据《蒙古志》,“杭爱山,
互外蒙古三音诺颜部中央,与札萨克图汗部之东北,及土谢图汗车臣汗二部之南,其山脉起于札萨克图汗部之额尔齐特山,自北向南入三音诺颜部,俄人伊喇益雅斯氏称此山之高有八
千二百尺,然犹不止。”
嘉庆《驿程》:“塔楚台八十里至乌尔图额尔呼都克台”。
第四十八台 乌尔图额尔呼都克 又名乌尔图,志锐亦记“胡图克乌尔图”,《胡图克乌尔图·第四十八台》:“两山夹峙必成川,此独中坳溢井泉。四面峰峦尽枯窘,平铺十里草芋绵。”
嘉庆《驿程》:“乌尔图额尔呼都克台一百里至沙尔噶勒卓特台”。
第四十九台
沙尔噶勒卓特 志锐记“沙尔噶勒珠特”,《沙尔噶勒珠特·第四十九台》:“闻道空山旧产雕,高秋飞羽振翛翛。河边驿路千回曲,废趾依稀认大昭。”并注:“同治九年,乌城失守,贼踪至此,寺毁于火,遗址犹有存者。”台地有嶙峋山石,出产一种雕,近些年人气渐旺,已经很少见到它们的踪迹了。
嘉庆《驿程》:“沙尔噶勒卓特台一百里至推台”。
第五十台 推台 又名图依。志锐记“推河”,推河在塔楚河之西,三音诺颜部地面,流程长于塔楚河,源出杭爱山尾南麓。充沛的水资源,给草原带来盎然生气,据《蒙古志》,“推河附近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颇宜耕种,瓜蔬尤著名,元尝设苑囿于此,为行游之地,可知风景之佳也。”同治九年,调大同、宣化练军二千人驻防库伦,修复推河以北至乌城十五台站,并牧马三千匹,热河增练洋枪队三百人,以固库伦西路之防。志锐《推河·第五十台》:“当年形胜重推河,戍守屯田收获多。四面山环兼水
抱,故城遗址在岩河”就说的这件事。
嘉庆《驿程》:“推台七十里至乌尔图哈拉托罗该台”。
第五十一台 乌尔图哈拉托罗该
志锐记“乌尔图哈喇拖罗海”,汉译“黑头岭”。
《乌尔图哈喇拖罗海·第五十一台》
嘉庆《驿程》:“乌尔图哈拉托罗该台六十里至鄂洛该台”。
第五十二台 鄂洛该 志锐记“鄂罗盖”,征人行色,视野舒朗。《鄂罗盖·第五十二台》:“群山万壑碧无际,百折蜿蜒一路明。试向最高峰上望,远人如蚁马如鼪。”
嘉庆《驿程》:“鄂洛该台一百二十里至乌塔台”。
第五十三台
乌塔 志锐亦记“乌塔”,《乌塔·第五十三台》
嘉庆《驿程》:“乌塔台九十里至都特库图台”。
第五十四台 都特库图 又名拜达拉克,志锐记“白达拉克”,《白达拉克·第五十四台》:“乌塔西行一山口,中藏百里地膏肢。粘天绿草平如掌,守险屯田是要途。” 注云:“由乌塔西行入山……两山峭削壁立,无别路可行。土润草肥,泊屯牧之美地也。”
嘉庆《驿程》:“都特库图台一百里至扎克台”。
第五十五台
扎克 志锐亦记“扎克 ”,《札克·第五十五台》有句“牧游旗分札萨克,天高风劲苦寒多。”
嘉庆《驿程》:“扎克台八十里至霍波尔车根台”。
第五十六台 霍波尔车根
志锐记“霍博勒车根”《霍博勒车根第五十六台》:“毡庐三五傍山阳,地脉便寒塞草黄。甫卸征车少休息,忽参鼻观菜根香。”行入札萨克图汗界,刚至五月初,有园丁携两筐蔬菜而至,于是
“烹而食之,加餐数倍”。
嘉庆《驿程》:“霍波尔车根台六十里至乌兰奔巴图台”。
第五十七台 乌兰奔巴图
志锐简记“乌兰本巴”,汉译“红山包”。叫不出名字的黄花遍地都是,色彩斑斓,与远处积雪交相辉映。《乌兰本巴·第五十七台》:“ 曲路沿溪转不停,山头积雪草偏清。黄色满地无名识,欲补灵均楚些径。”注云:“沿溪曲路,层折不穷,积雪银白,而草皆青绿。见红黄各色野花,贴地如锦……黄者高四寸,叶如艾,丛生根下,一梗结一花,四瓣鹅黄,有蕊含苞,花落则结包。红者高不盈寸,贴地丛生,一根一花,根细如发,花如丁香,叶亦丛生,根不如洋马齿苋,香味清洁。上人云:置皮衣内可避虫。其最多者,丛结如绣球花。”
嘉庆《驿程》:“乌兰奔巴图台一百二十里至鄂伯尔陶寨台”。
第五十八台 鄂伯尔陶寨 志锐记“鄂伯尔吉拉噶郎图”,汉译“山前有河”,《鄂伯尔吉拉噶郎图·第五十八台》:“万山深处溯流行,天为看山满放晴。白雪白云两相杂,岭头一月不分明。”
嘉庆《驿程》:“鄂伯尔陶寨台七十里至阿鲁陶寨台”。
第五十九台
阿鲁陶寨 志锐记“阿录吉拉噶郎图”,汉译“山后有河”,《阿录吉拉噶郎图·第五十九台》:“锡蜡乌苏黄水河,来源逆挽北流陂。毡庐到处沿溪筑,争牧牛羊趁绿莎。”
嘉庆《驿程》:“阿鲁陶寨台七十里至呼济尔图台”。
第六十台
呼济尔图 志锐记“胡吉尔图”,汉译“有碱的地方”。《胡吉尔图·第六十台》:“布音图水濯缨清,雪岭嵯峨晚照明。洁白年年能不改,逐臣心迹与山盟。”另作《元人古墓》,注云:“臼过布音图河山湾,往往见石柱对峙,细视,上有龙纹及日月象,大都剥蚀,不甚明显。盖元明显宧归葬,以志墓者。惜风气不开,今仍焚尸火葬,土人不知为墓也。询之台官,谬以天生石柱为答,不知所以,殊可哂耳。遍寻碑碣,无一存者。”
嘉庆《驿程》:“呼济尔图台七十里至岱罕得勒台”。
第六十一台 岱罕得勒 志锐记“达恩得勒”,汉译“密如马鬃的森林”。杭爱山道中过此台,
但见山上松柏苍翠,尽见山川秀美。《达恩得勒·第六十一台》:“达恩得勒暂停车,马饮流泉蹴浅沙。南望峰峦郁苍翠,山阴松柏密如麻。”
嘉庆《驿程》:“岱罕得勒台六十里至特木尔图台”。
第六十二台 特木尔图 志锐记“特穆尔图”,汉译“有铁矿的地方”。《特穆尔图·第六十二台》:“松杉夹道入山深,铁矿多年贡潦涔。若假洪炉开鼓铸,一经陶冶尽祥金。” 并注:“译言有铁矿也。相传矿甚宽深,产铁极佳。蒙人欲开,而不得其法,近闻俄人颇有意焉。”
嘉庆《驿程》:“特木尔图台六十里至舒噜克台”。
第六十三台 舒噜克 志锐记“舒鲁克”,《舒鲁克·第六十三台》:“策马山行路转深,哈拉根讷密如林。饲驼牧马炊薪便,可识天公育物心。”
嘉庆《驿程》:“舒噜克台七十里至霍克噜图台”。
第六十四台 霍克噜图 又名华硕罗图。志锐记“花硕洛图”,《花硕洛图·第六十四台》:“ 末驿台名花硕洛,译言厥土色惟黄。 停车大漠炊烟起,到处惟闻松柏香。”并注:“松柏成林,劈之为薪,味香可爱”。志锐竹枝词止此。
嘉庆《驿程》:“霍克噜图台六十里至乌里雅苏台底台”。
第六十五台 乌里雅苏 又名乌里雅苏底台、乌里雅苏参赞大臣站,今蒙古国扎布罕省扎布哈朗特。
[夹注]自乌里雅苏至科布多,通称科布多东路,凡十四台站,统由乌里雅苏台将军节制。延伸卡伦线乌里雅苏——察汉托罗海台,北接吉里克卡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段,“共额设官马六百七十二匹,驼三百零八只,兵丁一百四十名、骁骑校十四员,章京十四员。”
[夹注]科布多东路,或称乌里雅苏台西路,由乌里雅苏台城西行,沿乌里雅苏台河、扎布干河北岸。途经札萨克图汗部中右翼未次旗左翼左旗南,渡扎布干河,入科布多界,沿都尔根诺尔南岸,至扎哈沁旗境,折北到科布多城台。
第六十六台
阿勒达勒
第六十七台 博勒霍
第六十八台 乌兰胡图克 又记作呼都克乌兰
第六十九台 依克哲斯
第七十台 巴噶哲斯
第七十一台 珠尔库珠 又记作珠勒库珠
第七十二台 布固
第七十三台 阿勒噶令图台
第七十四台 巴噶诺尔
第七十五台 杜尔根诺尔
第七十六台 哈尔噶令图 又记作阿尔噶灵图、哈尔噶那
第七十七台 吉尔嘎郎
又记作吉勒嘎朗图、巴罕淖尔
第七十八台 札哈布拉克
第七十九台 哈喇乌苏
第八十台
科布多城 今蒙古国科布多省省会;后用作地区名。科布多城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以濒科布多河得名。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科布多参赞大臣。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城毁于洪水,于布彦图河岸筑新城。科布多城东、西、南三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丙申,御赐东门“迎祥门”,西门“延庆门”,南门“福汇门”。科布多参赞大臣衙署在城中西南隅。署东面有公馆一座,城北有关帝庙。城西北角有士兵土房及监狱一处。南门外为商铺区。城外东南有先农坛。城东六十里屯田处有山川风云雷雨坛。宣统三年(1911年),库伦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宣布独立,翌年攻陷科布多城。
科布多是中国清代西北边疆政区名、城名。又称和卜多。东接喀尔喀蒙古的扎萨克图汗部,有驿道直达乌里雅苏台,西通塔尔巴哈台(治今塔城)、伊犁,南通迪化、巴里坤,北邻唐努乌梁海,西北与俄罗斯接壤。参赞大臣归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节制,统辖阿尔泰山南北、厄鲁特蒙古诸部和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诸部。科布多城内驻有赛音诺颜、扎萨克图汗和土谢图汗三部派出的卡伦兵、台兵,负责巡边。设有学校,招收官学生,由杜尔伯特、明阿特和札哈沁等旗选送。
[夹注]共额设官马672匹,驼308只,兵丁140名,骁骑校14员,章京14员。
阿尔泰军台延伸卡伦线:乌里雅苏——察汉托罗海台,北接吉里克卡伦
此条支线凡十台,额设官马216匹,兵丁45名,章京9员。
乌里雅苏台
嘉庆《驿程》记,“乌里雅苏台底台七十里至楚布哩雅台”。
第一台
楚布哩雅
嘉庆《驿程》:“楚布哩雅台七十里至可尔森迟柳台”。
第二台
可尔森迟柳
嘉庆《驿程》:“可尔森迟柳台六十里至鄂伯尔乌拉克沁台”。
第三台
鄂伯尔乌拉克沁
嘉庆《驿程》:“鄂伯尔乌拉克沁台六十里至阿鲁乌拉克沁台。”
第四台
阿鲁乌拉克沁
嘉庆《驿程》:“阿鲁乌拉克沁台七十里至艾拉克诺尔台。”
第五台
艾拉克诺尔台
嘉庆《驿程》:“艾拉克诺尔台七十里至查布旦台。”
第六台
查布旦台
嘉庆《驿程》:“查布旦台六十里至塔木塔尔海台。”
第七台
塔木塔尔海台
嘉庆《驿程》:“塔木塔尔海台七十里至珠噜库主台。”
第八台
珠噜库主台
嘉庆《驿程》:“珠噜库主台七十里至察汉托罗海台。”
第九台
察汉托罗海台
嘉庆《驿程》:“察汉托罗海台接北边近吉里克卡伦。”
第十台
吉里克卡伦
——————————————————
附录:嘉庆《清会典事例》京师——张家口——赛尔乌苏——乌里雅苏
嘉庆《清会典事例》“驿程二”记,自皇华驿至乌里雅苏台,共四千九百六十里,四百三十里至张家口,六十里至察汉托罗台,五十里至布尔嘎素台,六十里至哈柳图台,四十里至鄂拉呼都克台,七十里至奎素图台,六十里至扎噶苏台,五十里至明爱台,五十里至察察尔图台,六十里至沁岱台,八十里至乌兰哈达台,七十里至布母巴图台,七十里至锡拉哈达台,五十里至布鲁图台,五十里至乌兰呼都克台,七十里至察哈呼都克台,四十里至锡拉木楞台,八十里至鄂兰呼都克台,六十里至吉思洪呼尔台,五十里至奇拉伊穆呼尔台,八十里至布笼台,六十里至苏吉布拉克台,五十里至托里布拉克台,七十里至图古里克台,九十里至赛尔乌苏台,一百里至戈壁和尼奇台,七十里至戈壁毕勒克库台,八十里至戈壁哈扎布巴台,八十里至戈壁扎拉图台,六十里至戈壁卓博哩台,六十里至博罗额巴台,六十五里至库图勒多兰台,五十里至他拉多兰台,七十里至莫敦台,九十里至哈必尔噶台,六十里至什巴尔台,七十里至罗萨台,七十里至哲林穆台,五十里至沙克珠尔嘎台,七十里至察布齐尔台,六十五里至哈沙图台,七十五里至哲林台,九十里至恩依锦台,七十里至乌讷克特台,六十五里至哈达图台,八十里至哈拉尼敦台,七十里至嘎噜台,六十里至塔楚台,八十里至乌尔图额尔呼都克台,一百里至沙尔噶勒卓特台,一百里至推台,七十里至乌尔图哈拉托罗该台,六十里至鄂洛该台,一百二十里至乌塔台,九十里至都特库图台,一百里至扎克台,八十里至霍波尔车根台,六十里至乌兰奔巴图台,一百二十里至鄂伯尔陶寨台,七十里至阿鲁陶寨台,七十里至呼济尔图台,七十里至岱罕得勒台,六十里至特木尔图台,六十里至舒噜克台,七十里至霍克噜图台,六十里至乌里雅苏台底台(由底台,七十里至楚布哩雅台,七十里至可尔森迟柳台,六十里至鄂伯尔乌拉克沁台,六十里至阿鲁乌拉克沁台,七十里至艾拉克诺尔台,七十里至查布旦台,六十里至塔木塔尔海台,七十里至珠噜库主台,七十里至察汉托罗海台,接北边近吉里克卡伦。)
____________
地图核对
十一台在今白音朝克图镇哈布其勒村,命名为弄巴图(布母巴图),意为有坟丘的地方;
十二台在今查干敖包苏木楚鲁图村附近,命名为锡喇哈达,意为黄色的山峰;
十三台在今查干敖包补力太苏木,命名为布鲁图,意为有碌碡的地方;
十五台在今巴音敖包苏木嘎沙巴嘎村,命名为察汉呼都克,意为白色的井;
十六台在今巴音敖包巴仁少村,命名为锡拉木伦,意为黄色的河流;
十七台在今江岸苏木卫境土格木村,命名为鄂兰呼都克,为山井之意;
十台在今白音朝克图镇哈布其勒村,命名为乌兰哈达,意为红色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