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课不微,行之有效————关于微课在幼儿常规培养中有效运用的感想

(2016-09-24 16:20:41)
分类: 2015年小课题

微课不微,行之有效

——关于微课在幼儿常规培养中有效运用的感想

 

笔者用了一年的时间做了《微课在小班幼儿常规培养中有效运用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经过尝试与探索,惊喜的发现微课虽小,但是在幼儿常规培养中可以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真可谓是“微课不微,行之有效”。现在就谈一下自己对微课在幼儿常规培养中有效运用的一些感想与心得,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微课的特性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规律,与建立良好常规的过程特性相匹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可见,良好的常规培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班的生活学习是幼儿从个体生活迈向集体生活的开始,是从自由自在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个人意识逐步向该做什么、如何做等规则意识的转换过程,可谓是常规培养的关键期。众所周知,良好的常规培养是琐碎的、细小的、反复的,是需要幼儿重复的尝试与实践、主动的参与与习得、不断的犯错与改正,需要老师倾注大量的耐心和爱心,并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游戏等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其中,积累经验,逐步养成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微课在一些发达城市的中小学比较流行,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教与学的新体验,不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微课是片段式的,短小精悍,具有可复制、可重复、直观等特点,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规律,与建立良好常规的过程特性相匹配。

二、微课在幼儿常规培养中发挥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在这一年尝试中,我们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结合不同时期的常规培养重点,有效运用微课,极大地发挥现代信息设备,较好的提高了幼儿常规培养的效率,随之而来,习惯养成的巩固期也在延长,效果非常好。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在新常规的授课中,在导入环节运用,可以增强幼儿的好奇心。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活动导入阶段,我们播放一段与常规培养内容相关的音质甜、画面美的视频,不但能使幼儿迅速安静下来,而且能让幼儿快速进入到新常规的学习中。幼儿将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去发现、去实践。

二是在日常常规培养中,教师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拍摄下来,制作成微课,适时的给孩子们播放,可以有效的提醒幼儿,加深印象,大大的巩固了常规行为习惯的保持。同时,大家看到的是自己的伙伴,起到了以周围人做示范、做榜样的效果,孩子们会感觉很亲切,消除陌生感,就更容易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比如:在户外活动和区域活动的常规培养中,我们就将孩子的户外活动场景和进区规则(真人示范)做成微课,供孩子们观看,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与模仿作用,孩子们很是喜欢。

这样一方面鼓励了常规较好的幼儿,另一方面帮助了常规较弱的幼儿,老师不用过多的干预。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题,教师成为真正的观察者,可以方便做好记录,为关注个体提供了便利,取得多赢的效果。

三、微课这种教育方式,大大的提高了家园共育的效率

在我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将一些微课通过网络发送给家长,请家长观看。有近期重点常规培养的要领,也有孩子们活动的身影等,深受家长们的喜爱。家长们一方面了解了孩子的在园状态,清楚了幼儿在园的吃饭、喝水等常规,更明白了在家照顾幼儿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应该如何去做,做到家园步调一致。另一方面,家长通过活动更多的理解着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园所的配合工作更加积极主动。总之是一致了家园共育的步调,提高了家园共育的效率,可喜可贺!

四、微课的运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

一是教师要运用微课进行常规培养,就需要认真思考之前在常规培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加之再精心将发现的问题制作成微课,看似简单实用,其实更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二是微课要短而精,教师录制微课就需要语言简明扼要,逻辑性强,并易于幼儿理解,这就从一个侧面提高了教师知识讲解与总结的能力,促进了专业化成长。

三是制作微课就必须掌握PPT演播、手机拍摄、录屏截屏、摄像等技能技巧以及后期制作的方法,这可以促使教师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总之,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深深的感受到微课的魅力与风采,特别是在幼儿常规培养中有效运用定能事半功倍,受益颇多。除此也体会到了现代信息设备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希望年轻的我们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迎接教育改革的春天,让学前教育之花永不凋零,越开越鲜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