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夏古韵》教学反思

(2014-03-26 11:23:51)
标签:

教学反思

分类: 北师附校辛文涛

华夏古韵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华夏古韵》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第一单元第一节,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时间段上来讲有较大的距离,从演唱风格方面也与现在流行的各种唱法有很大的不同,怎样让今天的学生也能熟悉进而喜爱我国的古代歌曲是这节课顺利开展的关键。我在这节课中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播放一段用现代技术和乐器制作的《曲阜孔儒风》,尽量避开相对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引出古代文人的生活姿态,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出发引入古韵的特点,从古代诗词的吟诵到歌曲演唱中的韵味表现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始终以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播放:曲阜孔儒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2、师: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

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算法(计数)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我国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不仅在世界面前展示了文明古国的丰厚,同时也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师:我们的古代音乐之旅就从刚才片中出现的乐器——古琴开始;

3、介绍骨笛、塤、古琴( 出示课件),并导入古琴曲《阳关三叠》

二、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多媒体课件播放古琴演奏歌曲《阳关三叠》,学生初步感受作品。

2、教师介绍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

3、学生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并引导学生根据语文已学过诗歌的内涵来体会诗自身的语言节奏

讨论问题,生答:这是一首描写古人送别友人到关外服兵役分别时的歌曲,歌曲的情绪深沉、惆怅、忧郁。歌词来源于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讨论: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

4、再次听赏(播放课件)

请学生思考:歌词一共唱了几遍?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后师补充介绍:《阳关三叠》是一首琴歌,就是随古琴边弹奏边吟唱的歌曲。因为在原诗中有渭城和阳关两个地名,所以也叫《渭城曲》或《阳关曲》,又因为当时演唱时将诗反复咏唱了三遍,故称《阳关三叠》。歌词共有三段,我们把王维的诗叫每段的上阕,后经人加上的副歌叫下阕。

5、教师范唱歌曲(边唱边弹钢琴),提示学生注意诗词的节奏与歌曲节奏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6、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学唱两遍)(播放课件)

7、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

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和欣赏,你认为这首歌曲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古朴、苍凉)

8、再次复听歌曲《阳关三叠》,播放课件,学生跟随演唱,并要求学生正确把握歌曲的情感。

9、跟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可以让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吹竖笛为其他同学的演唱伴奏。

三、拓展

1、体会古诗词歌曲的不同风格,播放由《虞美人》

2、指导学生试用《阳关三叠》的旋律填唱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词并分组加以展示。

四、小结;

同学们,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之瑰宝,它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课后反思:本节课在时间的安排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时间的原因太古老的音乐元素学生现阶段很少接触也体会不到中华古韵特色。区分中国和外国的音乐特点,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中国的音乐其特点是节奏散漫,着重体现其优美,舒缓,安静,空旷。而我本节课在时间设计上忽略了对中国古典音乐其中一个魅力点的详细介绍,知识点设置的太多讲解的过程中甚至出现赶时间的现象,即使在重点(学唱《阳关三叠》)内容方面时间仍旧不够用,“三叠”都没有时间去给学生体验和讲解,一节课结束之后感觉到该讲的内容都没有深入的去讲解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遍课件。

本节课我认为比较好的一点是,在学习完《阳光三叠》之后,有引用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进行《阳光三叠》音乐的填词,来加深对古韵的印象和理解。总体上我本人对这次义务阶段教学教研课基本满意。在准备义务段音乐教学过程中课堂把握很不够以至于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各位同僚都一一为我指出,甚至有些问题是我以前教学生涯中从未意识到的,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悉心备好每一节课,尽最大努力减少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兴趣和知识!

 

 

 

 

 

 

http://s6/mw690/003ze3J0zy6HBCO4Bhzd5&690

http://s5/mw690/003ze3J0zy6HBCQoSNe44&690

http://s3/mw690/003ze3J0zy6HBCQIt6ad2&690

http://s10/mw690/003ze3J0zy6HBCQZbCxd9&690

http://s14/mw690/003ze3J0zy6HBCRzeW17d&690

http://s5/mw690/003ze3J0zy6HBCRTpOs34&690

http://s3/mw690/003ze3J0zy6HBCSeYUi8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