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摇篮曲》教学反思

标签:
365 |
分类: 实验中学马黎 |
《勃拉姆斯摇篮曲》教学反思
实验中学 马黎http://s12/bmiddle/003ze3J0gy6DM4JHSvFfb&690
一级指标 |
二级 指标 |
自评 等级 |
歌曲表现 |
A、能自信地,独立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
|
B、能准确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
|
|
C、歌曲没有学会,不能完整的演唱歌曲。 |
|
|
参与程度 |
A、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并且表现很好。 |
|
B、愿意参与课堂活动,表现一般。 |
|
|
C、不愿意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
0% |
|
课堂表现 |
A、课上积极回答问题配合音乐教学,并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
|
B、课上表现一般,回答问题不积极踊跃。 |
|
|
C、课堂纪律差,有时影响课堂纪律。 |
|
|
学习效果 |
A、收获很多, |
97% |
B、收获一般 |
|
|
C、没有什么收获。 |
|
1、导课时老师可以演唱贝多芬的摇篮曲或者和学生一起唱唱曾今学过的舒伯特摇篮曲,正好与勃拉姆斯摇篮曲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自然的感受到四三拍和弱起小节的节奏特点。身
2、势律动的时候如果学生没有动起来,可以设计让同座位的学生之间根据乐句的变化互相模仿摇摇篮。解决难点(倚音和休止符)的时候,不要用太多的专业术语,尽量用营造画面的方式引导孩子用歌声表达。比如第一个画面是用倚音表现妈妈心疼孩子的动作(这是我上课时才想到的效果很好)第二个画面是夏夜里微风拂过面庞,妈妈在窗前和着轻轻的风铃声哄宝宝入睡(学生参与表演用碰铃模仿风铃),多么自然温馨的画面也正好和歌曲意境相符。学生用歌声表现这样两种画面,肯定比专业教授要好!这样学生也感兴趣生动形象,积极主动参与的人也会更多。
3、在分析曲式结构的时候,其实我已经引导学生感受出第一段和第二段在情绪上的微妙变化。但是没有贯穿始终,学生演唱时没有提醒两段的不同演绎。或者可以让123组的学生表现第一段、456组的学生表现第二段,也可以男女生进行角色扮演:两组学生扮演摇篮中的宝宝随歌声左右摇摆做身势律动,剩下的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爸爸演唱歌曲,最后让扮演宝宝的学生进行评价看谁唱的温馨?
4、器乐作品的欣赏可以作为拓展部分,引导学生感受演唱摇篮曲和演奏摇篮曲的不同之处?
附工作室老师们对本节课的评价:
-
教学亮点(教研员周老师)
1、教师情感真挚、有亲和力,范唱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2、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音乐中身势律动体验《摇篮曲》感受它的节拍节奏特点,思想动机很好!
3、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用音乐语言描述音乐的习惯。
4、教学细致:学唱歌曲时老师运用对比的方法演绎倚音的演唱效果,学生的感受真实回答到位;运用碰铃模仿风铃的方法提示学生歌曲中的休止符,用歌声演绎夏夜母亲在窗前摇摇篮的情景,音乐生活化!学生易于理解,演唱效果不错。
5、运用四种器乐音色演奏《摇篮曲》和前面的声乐作品作对比,起到反复聆听加深印象的作用,既强调了音乐的弥漫性又可以让学生感受《摇篮曲》的器乐风格。
6、《摇篮曲》音乐配故事能够升华学生内心的情感,感悟母爱学生落泪,教学效果明显。
7、音乐性突出:老师的伴奏音型好形象的表现出摇篮摇摆的感觉。学生最后的歌声很深情,能够用自然轻柔的声音完整演唱《摇篮曲》。
-
教学建议
康新月老师:①导课时展示老师和宝宝或学生小时候和家长的照片,与同学在《摇篮曲》中分享,拉近师生关系。②四三拍、强弱规律、作者等能否提前和学生交流。③学唱完之后学生用音乐要素进行描述。休止符的提示用拍宝宝睡觉是否会更好。
白
最后十分感谢前来听课的老师和你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继续努力前进。
http://s1/mw690/003ze3J0gy6DM4GtuJa20&690
http://s6/mw690/003ze3J0gy6DM4IzUZT85&690
http://s12/mw690/003ze3J0gy6DM4IOoEb4b&690
http://s14/mw690/003ze3J0gy6DM4J1WtDdd&690
http://s15/mw690/003ze3J0gy6DM4JcUGOae&690
http://s2/mw690/003ze3J0gy6DM4JwpdT9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