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我们应怎样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

(2013-05-31 19:32:20)
标签:

教育

基本功组

分类: 实验中学马黎

读《我们应怎样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

实验中学  马黎

最近看了一篇关于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文章,感触颇深。现从以下四方面说说自己的收获与心得。

一、说课

1、说课包含的六个方面: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

2、说课的五个主要步骤: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正文、尾声)

反思: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参加的自治区网络教研之现场说课活动,我说课的题目是《雷鸣电闪波尔卡》。对照以上内容和要点来看我的说课程序基本正确。只是在教法和学法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我发现自己在说教法和学法的时候太过笼统,略略带过。然而这才是需要我仔细琢磨和思考的说课内容!

二、上课

1、注重学生动手、动脑,追求课堂活泼生动但一定要把握热闹的

2、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最好能激发学生提问。

3、摆正心态,自然和谐的生成。

4、多设想几套教学方案,根据课堂变化的情况随时改变自己的教法。

5、提问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6、上一堂课要树立服务”“需要”“生成效果意识。

7、教学与艺术联姻,高效同乐趣俱来。

感悟: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授课成功的关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对于每位老师都大同小异,关键就在于过程的设计。通过学习我认为一堂好课的教学过程要注重以下三点:

⑴引人入胜——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有它深刻的含义。“引”就是引出课题,“入”就是让学生处于某种状态或意境。“引”是方法是手段,“入”则是目的,这个环节可以体现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开始阶段,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下。这个看似简单的环节体现了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对教学内容与新课标完美结合的把握。我们现在的音乐老师里很少有将导入新课做的很完美,大多数就简单贫乏的几句话甚至直接进入新课。看看学生有些都莫名其妙或者没反应过来就已经开始上新课了。虽然导入新课比较重要,但也不能太过于强调,一位老师在上《小乌鸦爱妈妈》时仅导课就用了10分钟,这就有些过度了!孩子们的耐心一下就没了,反而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我们导课要精炼。

⑵精导妙引——在一节课的进行中,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活动给予精心指导、巧妙的引领。环节之间丝丝相连、环环相扣,其目的就是掀起学习高潮,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记得有一节音乐课《中国功夫》,老师一开始就以游戏方式将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型用击掌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完成了,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解决了教学难点,可谓环环相扣、绝妙绝招!

⑶结尾无穷——一节课的结束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继续学习关注的欲望。07年自治区教学能手大赛的音乐课《西洋大小调》,老师运用流行音乐为学生诠释了大小调,最后的创编活动中每组学生在看完老师现场作曲的全过程后开始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在课即将结束时,还有一小组同学的作品没有展示出来,这时学生们都要争先恐后的上台去展示自己的小作品!这样的情景说明了什么?不正是学生们主动探究、激情高涨的表现吗?我想学生回去之后一定会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他们的朋友、家人,这才是真的结尾无穷呢!

三、听课

1、听课的老师应该做到课前准备、课中认真观察并记录、课后思考和整理感悟。

2、听课时应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针对教师的,看教学目标的呈现与达成、新课导入、课堂实践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活动步骤、知识与技能、德育思想的渗透和课堂气氛;二是针对学生的,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他们的情绪反应、是否乐于思考、讨论和探究、是否主动提问等。

3、听课时应全身心的融入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感受。

反思:第一点我平时都做得很好,但后面两点就不是那么到位了。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关注,好像平时关注教师多过学生。

四、评课

1、评价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达成情况。

2、评价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

3、评价教学设计思路、课堂结构安排。

4、评价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否创新、是否能够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评价教师基本功。

6、评价教学效果。

反思:通过学习才意识到原来评课也是一门学问,它代表着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平时我特别关注第2345点,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达成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多,以后应多加注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