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小课题探究结题报告(三)(浅谈纳兰性德“同倚斜阳并吹红雨”的爱情观)
(2014-05-19 13:43:18)
标签:
教育 |
分类: 小课题探究结题报告 |
(表一)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报表
初定课题名称 |
浅谈纳兰性德“同倚斜阳并吹红雨”的爱情观 |
|
学科领域 |
语文 |
|
课题组成员 |
组长 |
|
组员 |
张洁、程洁、王秀、张蕊、刘倩(小)、王琳娜、何倩 |
|
拟定课题指导者 |
徐 滋 |
|
课题确立的初步理由 |
|
|
课题研究初步设想 或要求 |
一.解决问题 在已有基础上,努力提高我们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我们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爱情价值观。 二.实施步骤 本课题预计完成时间是2014年5月15日。计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1选择课题 2成立课题组 3形成小组实施方案---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计划,列出时间表、细分内容、如何展示等 第三阶段:课题展示阶段 整合分析,由组长撰写研究报告,教师相关博客展示 |
|
预计课题完成时间 |
2014年5月14日 |
(表二)
课题名称 |
浅谈纳兰性德“同倚斜阳并吹红雨”的爱情观 |
||
指导教师 |
徐 滋 |
单位:西安市长安区第八中学 职务:高中语文教师 |
|
课题认定形式 |
过程性资料检查、PPT活动呈现、研究小组讨论 |
||
课题更换或确定的理由 |
纳兰性德的词作充满了凄婉哀厉的情调,形成了个人与社会现实十分明显的矛盾。从纳兰性德的身世及其有关爱情的词章中,可明确看出他个人对爱情的态度和观点,他对封建社会制度下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樊篱、追求个人幸福、争取婚姻自由的行为是同情和赞扬的。他以真挚的情感注入词作,读之使人潸然泪下。我们这个年龄的学生对爱情有敏感的情思,但也渴望健康向上的情感。因此研究他,既是兴趣的使然,又是情感的呼唤。 |
||
进行该课题研究 所具备的条件 |
1. 我们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老师在诗词解读方面的深厚功底更激起了我们的探究欲望。另外,老师对这方面的解读对我们的影响也促成了该课题的产生。 2. 课外的研究的时间保证 3. 查阅老师给我们提供的书籍以及资料 |
||
课题完成的时间 |
2014年5月14日 |
||
指导教师意见 |
课题组各成员自课题确立之时起,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科学规范的课题研究。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行分工查询资料,作笔记,记心得,尝试自行撰写诗词欣赏、解读论文,均能按时参加小组各项活动,在活动现场,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畅谈自己对古诗词的自我解读,分析独特,个体的思维总能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得到激发并升华。通过这次小课题的研究活动,组员们不仅丰富了对古诗词的鉴赏兴趣,而且还提升了学生们对古诗词的欣赏与解读水平,并能在自己以后的行文创作中加以借鉴、运用,达到了预期目标。 |
||
学校学生课题研究 指导小组意见 |
|
||
课题题目 |
浅谈纳兰性德“同倚斜阳并吹红雨”的爱情观 |
指导教师 |
徐 滋 |
||||||||
课题组 成员 |
张洁、程洁、王秀、张蕊、刘倩(小)、王琳娜、何倩 |
组长 |
赵婉婷 |
班级 |
高二(三)班 |
||||||
课题确立依据与现状分析 |
古诗词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现状:
|
||||||||||
主导课程 |
语文 |
相关课程 |
历史、政治 |
||||||||
活动计划 |
1、研究方法 |
1. 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归类为我所用。
2.
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古诗词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 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呈现 |
|||||||||
2、任务分工 |
课题负责人:
赵婉婷 课题组成员:
王琳娜、张蕊、张洁
王秀、刘倩(小) |
||||||||||
3、活动步骤 |
|||||||||||
阶段 |
时间(周 |
主要任务 |
阶段目标 |
||||||||
1 |
2014.5.5 |
老师引导,确定课题 |
确定课题,组内分工 |
||||||||
2 |
5.6——5.10 |
收集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询问老师,整合资料 |
纳兰性德的生平背景,情感追求, |
||||||||
3 |
5.10——5.12 |
在老师的示例引导的情况下,全组成员鉴赏词作 |
对纳兰性德的爱情词进行品读赏析,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形成一定的书面结论 |
||||||||
4 |
5.12—— |
老师进行进一步的解读指导和写作指导 |
撰写散文随笔 |
||||||||
预期效果(论文、调研报告、创作模型、实验报告等):散文化笔调的小论文、研究心得 |
|||||||||||
表达形式(文字、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结果以文字、图片、ppt资料等在学校展示。 |
|||||||||||
(表四)
时间 |
2014.5 .5 |
工作主题 |
小课题确立 |
|
内容: 高二三班及四班部分学生在我校小会议室就语文小课题研究的课题确立进行了讨论;基于大部分同学对于我国古诗词及词作者的喜爱,以及他们对这些词及词作者的理解却大都停留在表层的现状,又因为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他们是可以去对我国古诗词及作者进行更深的认识,所以结果一致同意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尝试。最终确立了小课题的名称及课题小组参与成员、负责人等。 |
||||
内容:指导教师徐老师带领课题组全体成员在我校小会议室就如何进行诗词鉴赏及引导探究进行案例指导。 |
||||
时间 |
2014年5.14 |
工作主题 |
写作交流,接受检阅 |
|
内容:课题组成员的部分小论文在班级进行展示,指导老师适时点评,学生提出修正意见。 |
||||
(表五)
时间 |
地点 |
出席对象 |
指导内容摘要 |
2014.5.5 |
小会议室室 |
高二3班学生 |
1、选题 |
老师对我们开展探究活动进行了引导,进行了选题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指导;我们自行组合确立课题和研究小组成员及负责人。 |
|||
2014. 5.6——2014.5.10 |
教室 |
课题组成员 |
2、研讨 |
对纳兰性德的生平背景资料,他的性格个性,情感追求,爱情词作进行了反复深入的分析整合,得出相关结论。 |
|||
2014. 5.11 |
小会议室 |
课题组成员 |
3、研究过程 |
挑选纳兰性德部分有代表性的爱情词作,进行全面的赏析 老师分别以我国词人李煜、柳永、纳兰容若及其代表诗词为例,指导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历史、政治、人性等)进行解读。 |
|||
2014.5.12 |
教室 |
课题组成员 |
4、写作 |
老师指导我们如何尝试撰写课题研究小论文 |
(表六)
课题名称 |
浅谈纳兰性德“同倚斜阳并吹红雨”的爱情观 |
课题组成员 |
张洁、程洁、王秀、张蕊、刘倩(小)、王琳娜、何倩 |
|||||||
结题时间 |
2014年5月14日 |
学科 |
语文 |
|||||||
评价内容 |
评 价 指 标 |
|||||||||
A |
B |
C |
D |
|||||||
课题研究 |
科学性 |
|
B |
|
|
|||||
创造性 |
|
B |
|
|
||||||
可行性 |
A |
|
|
|
||||||
学习进程 |
态度 |
A |
|
|
|
|||||
能力发挥 |
A |
|
|
|
||||||
个性表现 |
|
B |
|
|
||||||
研究成果 |
研究计划执行 |
|
B |
|
|
|||||
调查研究 (或实验研究) |
|
|
|
|
||||||
论文质量 |
|
B |
|
|
||||||
指导教师评语: 此次课题研究活动规范、科学、分工协作,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知难而上,克服了我校可用资源不足的困难,利用课外时间自行分工查询资料,作笔记,记心得,尝试自行撰写诗词欣赏、解读论文,均能按时参加小组各项活动,在活动现场,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分析独特,个体的思维总能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得到激发并升华。通过这次小课题的研究活动,组员们不仅提高了对古诗词的鉴赏兴趣,而且还提升了学生们对古诗词的欣赏与解读水平,并能在自己以后的行文创作中加以借鉴、运用,达到了预期目标。
|
||||||||||
浅谈纳兰性德“同倚斜阳并吹红雨”的爱情观
最爱在午后读容若的词,他总能用最简单的事物写出最美最动人的景色,在他的笔下,这些不起眼的文字,仿佛忽然间就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让人不由自主的深陷其中,想要走出来,却又欲罢不能。 总觉得与这个几百年前的古人早已认识多年,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共鸣,他的文字仿佛会飞的小精灵可以飞到你的内心深处敲击着你的心灵,容若文武兼资,他与康熙皇帝同龄,后来升迁为一等侍卫,这个以词名世的贵公子可是货真价实的大内高手,容若几乎拥有了世间的一切,但他却很少快乐。“雨”这一字在他的词中总是充当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结与色调,容若的诗魂似乎也与月亮有着解不开的情结,他是一个情深不寿的典型“待将低吟,有为痴情恐人人见”一长一短,回环往复,流连不歇,字字细碎柔情,温柔好梦,如同一幅仕女图,用轻柔的笔端熟练的勾勒向我们展示女子们的风容,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多情却深情的男人,一个风流自赏的公子,这般的风华绝代却仅仅活到了三十一岁,他的死亡就像钱塘苏小小给人的感觉一样,有一种说不清的惆怅,道不明的心痛。纳兰的词风,让我有种再见南唐后主李煜的感觉,他总是直抒胸臆,独发性灵。 容若兼具了汉文化的深厚修养和满的质朴天真,正是质胜文则史,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每字每句间都透着贵族的气息,他的诗纯洁无暇,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走到一面尘世不染的镜子前,你发现自己脸上长痘了,你发现自己有黑眼圈了,你发现自己憔悴了,再或者你发现自己红光满面了,它可以让你看见你的外表,你的内心。纳兰的骨子里都散发着那种清高绝俗的性子,同样他的词有着晶莹绝世的美也就不那么令人惊讶了,他的情感非常丰富,他说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而是天上的“痴情种”,这一点倒是与《红楼梦》中的宝玉有几分相似,同为豪门贵族,却都是由骨子里透着叛逆的因子,纳兰是个性情之人,他有落拓无羁的性格,超凡脱俗的秉赋,出众的才华,还是一个敢于傲视功名的一等带刀侍卫,一个虽然身在高门广厦,却常有山泽鱼与之思的少年才俊,一个能将爱情、友情、乡情揉进词,谱成曲唱成调的“清初第一词人”“千古第一伤心人”,纳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能叫当时“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实在令人寻味。 也许我是多感的常常是闻雨过泥土,看风吹落叶甚至点滴小事也可以小情绪好一会,每一次读纳兰的词,总能轻易的勾起我的情感,他的词哀感依艳,情真意切,痛彻肺腑,每每读完总能让我感触到生命与爱的不一样的意义与精彩,他的词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尤其是爱情悼亡词最伤感,这与他在爱情上因恋人未得到和爱妻去世受到的重创有极大的关系。他虽然能文能武,出类拔萃,却无法驾驭自己的情感,它证明了无情的命运总在瞬间之间改变它原来的面目,让人几乎都来不及酝酿其中的悲喜情绪,就像前一分钟还是两个恩爱甜蜜的夫妻,转眼间已是天人永隔,而他作出的诗更是“笔 四照,一字动移不得”。 容若想来也是寂寞哀愁的,几乎十首诗中八首就一个“愁”字或是一般心事,两样愁情,有时又“倚栏无绪不能愁”又“唱罢秋波各自愁”一个人时便“一种烟波各自愁”他从景入情,因愁寄意,都给人以巨大的心里冲击给红尘中人一种共鸣。 容若同我一样多愁善感,他也会“小栏杆处寂无声,几回断肠处,风动护昔铃”般的痛,也有“泪洗胭脂面”与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的苦,更有“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 心只 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的对小女儿那百转千回,欲说还羞的风情的羞态描摹的细致入微。
虽说容若出身贵族,但却能做到“在贵不骄,处富能 他与当时众多具有名气的文士和布衣文人都能倾心结交,他的朋友梁佩兰评价他是“不尚贵游,而好蓬荜”黄金如土,惟义是赴”真性情的纳兰是纤尘不染的。 容若的词总能直抒胸臆,不拐弯抹角,不矫揉造作,而且语言优美流畅,不受格律的拘束,行云流水,像“月华如水”“波纹似练”“有泪如潮”“天上人间一样愁”这样自然亲切的诗句随处可见,难怪王国维评价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唐圭璋认为纳兰“待人真,作词真,作抒情真”这更加有理有据的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性情的纳兰,一个率真乐友的纳兰。 “人生若只如初见”人生哪能如初见,初见时的美好待到多年之后又怎能回到当日的心情,容若与表妹卢氏和几位女子的感情,可谓是次次用心次次真心,一定要说纳兰是情圣具有众多爱慕的人,倒不如说纳兰是位情痴,他的感情我们可以轻易的从诗中窥见,相见时的心灵相惜,相识时的漫漫长情,相恋时的情深意切,分别时的心痛不已,每每读的时候总会被轻易的带进去,或许我对纳兰的词的了解是浅显的不够透彻的,但我觉得有时有的词有的句与其字字斟酌,句句透析,倒不如让他留着那一份隐蔽那一份诗情的朦胧。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读者,若是每首都解清楚那不是代人嚼馍了吗,留着那一份朦胧让他人评说会更有诗意。 容若是一颗多棱的钻石,不同方向折射出不同的流光溢彩,不同的人都可以在他的诗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容若在诗中寄情,情中于景,令任何人看了都会有所感触。诗中窥情,窥诗见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纳兰性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