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了,孩子的暑假作业与以往不同,没有了暑假生活,只是很零碎地留了一些练字、读国学、根据实际画公交路线图等作业,其中还有一项是读《安徒生童话》,并圈画、批注,开学后把书交老师。
把图书备好后,孩子开始按要求完成作业,连续几天,每天读一个故事,每个故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每一页都做了圈画、批注,而且圈画还挺多,如不认识的字不仅圈出,还查了字典拼上音,还找出了AABB、ABAB、ABB、ABAC等形式的词语,自己不懂或没见过的词,另外还有一些极其普通的,像“母鸡、审判、幸运、可爱、规定”等常用词语也一并画出。
为了解孩子的阅读效果,我让孩子给我说一说读过的故事内容,孩子居然说我还没看懂。看来,“圈画”不等于“阅读”。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不无道理,圈画、批注是读者与作者思想的交流与沟通。但笔者认为,对于阅读能力达不到一定程度的孩子来说有些困难。正像我们说的“顾吹笛子,顾不上捏眼儿”。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书海"在不断扩大,培养孩子的快速阅读是首要任务。因此,让孩子读一个故事,读了以后首先应知道故事的大概内容,其次才去关注具体的情节,然后才有发表见解的可能。也就是说,孩子初读故事,边读边圈边注的方法是不妥的,勾点圈画和批注要随着读书认识进程的展开而相应展开。
我告诉孩子:读书,第一遍要速读,精力一定要集中,遇到个别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不要特意停下来,因为个别字词不影响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第二遍细读,可以圈画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画出自己认为的好词或好句子,这也是孩子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的好办法。第三遍精读,可以针对某句、某段写一写自己的看法,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写的要求不可过高,孩子对故事的现实意义不可能完全理解。如果孩子对某故事不感兴趣,此环节可以省去,等孩子理解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写感想是水到渠成的事。
读《安徒生童话》训练孩子做圈画、批注是可以的,因为这类书百读不厌,从小读到老,有可读的价值。但有些书籍做圈画、批注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更重视的是阅读的数量。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大量读书,速读是个好办法,因为读懂了,孩子才愿意继续读下去,否则读了半天,一件完整的事也没有读下来,那谁还情愿去读呢?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
“圈画、批注”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圈画、批注的方法一定要恰当。
祝愿我们的孩子们学会速读,学会圈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