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内容:
1、学生学习数学“成长记录”的案例研究。
建立“成长记录袋”是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它能很好地贯彻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要关注过程,关注个体差异,关注自我评价,关注发展的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设置成长记录袋的宗旨。
学生数学学习“成长记录袋”材料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对数学学习综合应用部分进行评价时,学生可以利用成长记录袋收集以下资料,以反映自己的探索过程与取得进步:
(1)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2)收集有关资料。
(3)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
(4)数学小论文,数学日记。
(5)解决问题的反思。
2、教师“教学反思”的案例研究。
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一个不断的循环,是相互融合的。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和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教师要善于把反思教学作为促进自身素质完善,业务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化评价的案例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学生参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氛围;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评价运作范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答案开展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通过教者设置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对学的评价,对教师教的评价,对教与学的随机生成性评价,促使学生全面地持续地和谐地发展。
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13年3月
1、搜集课题相关文献资料,理性思考相关问题,设计课题研究框架。
2、召开开题会,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3年12月
1、小组成员明确责任分工。
2、实验教师进行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工作。
3、实验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逐步积累开发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的个案,积累过程资料。
4、实验教师开展阶段性交流、研讨活动,反思调整实验进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把研究成果上传博客。
结题阶段:2014年1-3月
1、全面总结提升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的经验,进行课题总结并上报结题材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
1、使用数学档案袋
新课改强调应用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因此,在日常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对学生数学方面的评价,除了卷面成绩外,还采用了档案袋评价的方法,借此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和进步历程。
在学期初,针对档案袋评价的意义和具体操作方法由教师向学生做以全面介绍,并且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使学生和家长明确进行档案袋评价的目的和意义,然后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带有分层的文件夹,以便把不同类型的材料装在不同的夹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自己的档案袋进行封面设计和包装,彰显个性。
在要求学生收集数学档案袋的内容时,明确如何收集材料来反映所学到的东西,怎样组织和归类整理已经收集到的材料,如何存放材料。在教师和家长的提示下,学生把自己认为能体现自己数学学习情况的材料收集并保存起来。
在学生收集好材料并保存起来以后,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从中选择所需材料放入档案袋中。如:自己课堂上或课后完成的数学小制作、七巧板、钟面、各种图形、优美的图案设计等等;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调查记录或制作;在课外参加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活动记录;平时所写的数学日记;每次测验的试卷;期中、期末试卷等等。虽然有一定的要求,但不限制学生所选的内容,只要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材料都可以装入档案袋。有的学生把自己独特的解题技巧、老师和家长的评语、自己阅读的数学读物等等都装入档案袋,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总之,档案袋里的内容只要能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都可以选择,主动权在学生手中。
在学生选择好档案袋的材料之后,制定档案袋的评价标准。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首先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共同确定评价标准。
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因此档案袋评价只能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价方法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家长参评为辅。刚开始,学生抓不到头绪,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配合要多一些。学生首先自评,自评时汇报自己对所学知识点明确与否,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及其原因;然后在小组内互评;最后师生对数学档案袋的内容进行评价。
学期末,对学生的考核评价结束后,教师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整理,反馈给学生及家长。反馈结果指出学生的优点及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发展优势,弥补不足。同时提醒家长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帮助孩子进行反思总结,并监督学生随后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及时总结,找出优点及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完善自己的教学。
档案袋评价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有所增强,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家长了解孩子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提供了更多的生生交流、师生沟通的机会。
2、设计分层作业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是有差异的,而小学生在智力、兴趣、爱好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差异”并不是等于“优劣”。“差异”同样是一种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上,巧用这种差异,使教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要,切实为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作业,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的目的。把过去同样内容、同样标准、同样模式、同样分量的作业,改为三种不同难度的作业,即基本作业、选择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照顾学生好中差实际,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选择作业,学生各取所需;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不作硬性规定,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以此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变“要我做作业”为“我要做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又体现了明显的发展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3、期末综合评价
在期末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上,我们采取日常表现和师评、生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包括:学习兴趣与态度、学习行为与习惯、学习方法与能力、综合评价及改进意见等。
(1)对学生日常学习行为进行鼓励性评价。对课上遵守纪律、积极思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有所创新的学生发课堂卡,对乐于帮助别人,乐于与他人合作,在课堂上能关注别人的行为,并给予积极评价的学生发合作卡,十张卡换一张小奖状。对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独立认真完成并整洁的学生发作业积分卡。作业中,如果预习笔记、自主数学得到10个“优+”,可直接得小红旗。10面小红旗,可以换一个小奖状,10个小奖状可以换一个大奖状,所得荣誉能和三好生相媲美。这种评价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以往的评价更完美,更有激励性。
(2)鼓励学生与学生互动评价。课堂小练习,通常进行生生互动式评价。首先由学生自己先评价自己,自己给自己打分,再由学生予以评价。
(3)不可或缺的评语评价。教师评语可以使学生更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也是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评价时,教师巧用评语,打动学生的心,激活他们的情,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优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