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群
周涛
兀立荒原
任漠风吹散长鬃
引颈怅望远方天地之交
那永远不可企及的地平线
三五成群
以空旷天地间的鼎足之势
组成一幅相依为命的画面
同是马的一族
却与众马不同
那拖曳于灌丛之上的粗尾
披散胸颈额前的乱鬃
未经梳理和修饰
落满尘沙的背脊
不曾备过镶银的鞍具
强健的臀部
没有铁的烙印
在那桀骜不驯的野性的眼睛里
很难找到一点温顺
汗血马的后代
突厥铁骑的子孙
一次酷烈的战役中
侥幸生存下来的
古战场的遗民
荒凉土地的历史见证
昔日马中的贵族
失去了华贵的马厩
沦为荒野中的流浪者
面临濒于灭绝的威胁
与狼群周旋
追逐水草于荒漠
躲避捕杀的枪口
但是,即使袭来旷世的风暴
它们也是不肯跪着求生的一群
也有过
于暮色降临之时
悄悄地
接近牧人的帐篷
呼吸着人类温暖的气息
垂首静听那神秘的语言和笑声
潜藏于血液中的深情
从野性的灵魂里唤醒
一种浪子对故土的怀念
使它们久久地
默然凝神
可是只需一声犬吠
又会使它们
消失得无踪无影
牧人循声而出
遥望那群疾不可追的
隐匿于夜色之中的黑影
会轻轻地说:
哟嗬,野马群……
八十年代中期,周涛 与杨牧、章德益形成的新边塞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也是地域写作中地域特征最突出、创作风格最鲜明、艺术成就最大的创作队伍之一。
《野马群》最能体现新边塞诗派粗犷、豪放、苍凉、勇武、刚强的风格。第一节画面感极强,像一幅雕塑,野马群面对荒原漠风,一付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态。第二节从“粗尾”“乱鬃”“背脊”“臀部”外形上刻画与众马不同之处,一看就不同于被驯服的家奴,而是野性十足,异常强悍。第三节,交待其出身不凡。第四节,写它们从贵族沦为流浪者,面临生存的考验,不是“与狼群周旋”,就是“躲避捕杀的枪口”。越是在危险的时候,越能体现出意志和尊严。第五节用一句话回答了“即使袭来旷世的风暴”这个生死考验的问题:“它们也是不肯跪着求生的一群”,这是全诗的诗眼,是最闪亮的地方,能体现英雄气概和生命意志的地方。第六节,写它们“呼吸着人类温暖的气息”和“对故土的怀念”,这种美好被“一声犬吠”吞噬得“无踪无影”,残酷的环境锤炼出独有的敏觉。最后一节以牧人的遥望和轻叹收尾,野马群虽然“隐匿于夜色之中”,但依然晃动在我们眼前。“哟嗬,野马群……”,一个省略号让人玩味不已。周涛笔下的野马群既有野性,又有人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表面上是写野马群,实际上是抒写人类苍凉的命运和坚不可摧的生存意志和尊严。
周涛说:“诗应该像植物,在哪里落地,遇到合适的气候和生长条件,自然成长起来,这样的生长方式不管什么品种,都是独特的。如果是嫁接的,就不能说带有原创性”。动物也一样,野马群如果放在江南恐怕野性就会消失,只有荒原才适合它们。当代诗歌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周涛讲原创性是有远见的。很多诗歌理论家赞美一个诗人时,常说其诗像那位伟大的诗人,这种赞美其实是在批评。周涛的诗以新疆和大西北为背景,大漠、戈壁、神山、雪原、河谷、汗血宝马、草原雄鹰、虎豹苍狼、鸦群夜茑、白桦胡杨,沙荆枣林构筑了他雄伟的诗歌,与古边塞诗派不同,与新边塞诗派也不同。这种诗与一个人的气质气度气量有很大关系,别人学不来。章德益对周涛的评价是:“我们有幸聆听到一个诗人内心深处久远不绝的天籁。并由此体味到作者精神深处的血泪脉动。”周涛自谦他的诗是初中水平,很多老子天下第一的诗人是什么水平呢?(王立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