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txlw.cn/uploadfile/20130611/20130611120007449.jpg
1、名言感悟
羞涩,即害羞。对于害羞,不同的心理学派有不同的观点:
人格特质学派确信:害羞是一种遗传特质,就像人的智力和身高一样。
行为主义者认为:害羞的人只是没有学会与其他人交往的社交技巧罢了。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害羞是个体潜意识下内心激烈冲突的一种外在表现。
社会学家和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在社交中害羞应该得到大家的理解,因为社会环境使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害羞。
社会心理学家则提出:害羞者是在社会生活中被贴上的标签――自认为自己害羞,或是别人认为自己是害羞者。
2、关键词
害羞 焦虑
自我
社交恐惧
3、内心私语
害羞是常见的一种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在交往过程中,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害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研究越细致,我们就会发现它的种类越多。所以我们只得更多地了解什么是害羞,然后再开始考虑怎样克服它。牛津词典上记载,历史上最早使用“害羞”这个词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一首诗,该诗写于公元1000年左右,在这首诗中该词的意思是“很容易害怕”。我们说一个人很“害羞”就是指他“因为胆小、谨慎或是不信任而难以接近”。害羞的人通常很谨慎,不乐意遇见某些特定的人或事。他们谨言慎行,不妄下断言,胆小而又敏感。害羞的人可能生性孤僻、保守、不自信,从另一角度来说,他们甚至被认为是可疑、声名狼藉、内心阴暗的。韦氏词典则将“害羞”定义为“对别人的出现感到不自在”。
害羞就是害怕人,尤其是害怕那些不知为何会让自己从情感上受到威胁的人:新奇而又不确定的陌生人、权力在握的权威者、可能甜蜜邂逅的异性。害羞者通常表现出表现出如下生理症状:脉搏跳动加剧,心跳加速,出汗,而且还会神经质发抖。害羞的人很难接触别人、结交朋友或是享受可能很美好的经历;害羞的人无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害羞使别人难以对你的优点做出积极的评价;害羞唤起人本能的警觉性,使自己过分关注外界对自己的反应;害羞使你无法清晰地思考和有效地交流;害羞总是与挫败、担忧和孤独等消极情绪相伴而生。害羞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它具有同最严重的身体缺陷一样的致残性,而且它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害羞是一种社会性创伤,为逃避假想的威胁,害羞者常常在生活中表现出主观积极而且温和亲切;源于对被忽视、忽略和拒绝的恐惧,害羞者常常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友好且合作,其内在的痛苦就转化为害羞。在校学生的害羞大部分是因为孩子的自我印象差导致的。
心理学研究得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害羞是人类共有的、具有普遍性和人群分布广泛性的特点。害羞者以自我为中心,时常回避成为焦点,但她内心一直喜欢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内心总是充满希望,总想超越所有的人而受到关注。害羞者常常与一种轻微的利己主义情结相纠缠:一方面的确很羞涩地面对他人;另一方面也是在要求获得他人的认可。
4、心灵故事
小轩是一个一笑两个酒涡的可爱的男孩子,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不错。可就是在课堂上,他从不举手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没站起来脸就红了,扭捏半天后站起来不敢正视老师,低头不语,表现出一种手足无措的样子,吱吱唔唔,有时甚至用课本遮住脸。平时在教室里,也很少见他与同学交谈。英语早读也很少见他开口。在路上遇见老师了总是远远就躲开。班主任老师记得第一次找他想和他说说话时他磨蹭半天就是不肯到面前来,最后还是别的同学将满脸通红的他推到老师面前来的,到面前了还摆出随时想逃的姿态来。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呢?
有一天,班主任老师把他叫到走廊上。他过来以后便局促不安,手脚不知放在什么地方好,抬不起头来。“为什么在课堂上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呢?”老师问。他仍低着头。“为什么在课后不和同学们交往呢?”老师又问。他仍然低头不语,目光游移不定。“是不是怕回答得不对,同学们笑话你?”老师接着问。他低着头,脸红红的,大概是感觉到老师在看他,他的头不自觉地左右摆着。“是不是啊?”老师又接着问。“是。”他这才涨红着脸,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来。他之所以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不敢与同学们交往,是害羞心理作怪。
在对小轩的表现进行充分的观察后班主任老师联系了他的家长。他的家长对他的这种害羞心理也是一筹莫展。家长鼓励过,训斥过,都没有效果。通过了解,小轩母亲小时候就很害羞,所以对小轩的害羞没当回事,没有进行恰当的引导,再加上对小轩严格要求,致使小轩自信心缺失,不管做什么事,总是怕做不好让人笑话,总是小心翼翼,不好意思。
怎样帮他克服害羞心理呢,经过分析决定从谈话入手,先让他认识危害性,再教给他一些克服害羞心理的方法,最主要的是给他创造各种锻炼的机会。
首先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班主任老师总是有意无意的和他说话,随意地和他聊聊学习、聊聊生活。有时拿过一个椅子让他坐下,以缓和他的紧张心理,告诉他不敢回答问题,不敢与人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他的成绩和事业。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同别人交往是不可少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都需要人际交往。一个人生在世上,总要要同别人打交道的,总是要接触社会的,参与社会的
。像他这样,怎么能立足于社会?
随后教给他一些克服害羞心理的方法:
意念控制。遇到害羞时,采用自我暗示的方法,不断地在心里告诫自己,“没有什么可怕的”,“他是人,我也是人,我为什么要怕他?!”每当到一个陌生场合,感到有可能紧张、羞怯的时候,就暗示自己镇静下来,什么都不去想,把面前的陌生人当作自己的熟人一样。心理的自我暗示可以给自己吃“定心丸”,促使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方方、不卑不亢地与他人开展交往。
打定主意在与人交谈时不要退缩。你想说的话和别人说的同样重要。
增强自信心,不要被自己的短处束缚住,要经常看到自己的长处,发扬长处。
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价。被人议论是正常的事,不必过份看重,要有“我行我素”的魅力。许多害羞者在行动前过于追求完美,担心失败,害怕别人的否定性评价,这样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暗示肯定会影响能力的发挥。结果越担心、害怕,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争取锻炼的机会。开始拣容易的做,如先在亲友熟人面前多发言。在有意识的锻炼过程中,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争取好的效果,从而增强自信心。
要鼓起勇气,敢于迈出第一步。万事开头难,当你迈出可喜的第一步后,伴随着从未有过的成功体验和对自己的重新评价,便会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害羞心理就会悄无声息地消失。
学会交往。交往可以帮助一个人慢慢地摆脱害羞。害羞者可以一边与人交往,一边观察别人是怎么交往的,在实践中学会交往的技巧。
增强体质。户外锻炼,是增强神经系统的最有效方法。性格内向、气质为粘液质或抑郁质的人,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兴奋,一点小事就会闹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过度的神经反应应会得到缓和,害羞程度就会自然而然地减轻。
同时教给他克服害羞的技巧,并做好示范练习,比如如何调整呼吸,放松肌肉;预演可能会谈及的话题。在家对着镜子先练习一遍;善意的小举动,例如帮同学拿牛奶等;记住:世界并没有盯着你看,人人都倾向于关注自己;参加团体活动,增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手上握住一件东西,如一本书、一块手帕或其他琐碎的小东西,这样可产生一种比较舒服和安全的心理效应,从而有助于消除紧张和羞怯感。
渐渐的,小轩有了明显的进步,说话自然了,能与老师同学适当的沟通交流了,
5、互动体验
为了小轩害羞的进一步改善,班主任主动和各科老师进行交流,特别提到了小轩的表现,希望各科任老师多关注他,多给他发言的机会,多鼓励他。在班级里,班主任暗暗叮嘱学生多和他交往,让他尽量融入到班集体中。在自主学习小组里,安排他做小组长,给他更多的接触老师和同学们的机会。
在语文课上及课后,班主任则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第一阶段:汇报训练。
由于他不爱大声说话,不会表达,因此老师有意识的让他向自己汇报工作,在班里汇报小组工作。或者在口头作文时让他汇报自己的家庭成员或汇报小时候有趣的活动或难忘的故事。
第二阶段:朗读训练。 因为不善语言表达和语言表达不畅的人一般朗读能力也较差。
节奏感训练。
1)在做广播操时我让他试着喊口令: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
2)朗读古诗:以律诗、绝句为主。
流利性训练。
1)数数:从1数到100;再从101数到200;
2)朗读现代文:一段一段地读,打结则重来。
讲故事训练。朗读是边看边说,而讲故事则是边回顾记忆边说,这样就将忆---想---说结合起来,这样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善表达的基础。
老师先让他看一个故事或者是先让他回忆他以前已看过的故事,然后让他在班级的讲故事时间里将它讲出来。
第三阶段:表达训练。
表达不仅仅是说,而且是流利地说。表达包括自由表达和争论。能与人争论,不仅要胆量而且要会说,因而通过争论训练,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演讲能力,更能训练他的灵活思维,这一阶段训练难度有点大,训练时应有一定的坡度。
争论训练。主要是我说一句,要求他说一句相反意思的句子。如:1)你是一个胆小的人。学生:我不是一个胆小的人;2)你是一个不听话的学生。学生:我是一个听话的学生;
表达训练:指定一事物要求他用3---5句话将它的情况描述出来。1)黑板:这是一块长方形的黑板,它长大约有6米,宽大约有1.5米,黑板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帮手,我们要爱惜它。2)老师:……
辩论训练。通过对某一问题由老师和他发表不同的看法,并阐述各自的理由
1)现在的孩子都很懒惰,…… 学生:现在的孩子并不懒惰,……
2)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一点好处都没有…… 学生: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也有好处 ……
自由表述训练:我将他带到某一场景中,进行日常对话交流式的训练,采取交谈的方式进行。
A校园类散步。 B逛龙泉公园。 C商场购物 ……
第四阶段:演讲训练。如:
假如我是班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小轩回答问题积极了,与同学们交往增多了,连家长也觉得孩子变得开朗多了。现在在教室里我们目光相遇时他不再躲避,那目光充满了自信。他遇到老师时总是冲我一笑,尽管有些羞涩,但总是会大声地喊到:“老师好!”那笑容是那样的阳光、灿烂!
6、心灵解码
羞涩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由不正确的自我暗示引发的心理障碍,有一部分人是遗传基因造成,而大多数人是由于家庭不当的教养方式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所致,过度缺乏自信、怕丢面子、低估自己的认知偏差、挫折经历、对安全感的过分追求等都会导致害羞。
保罗•皮尔克尼斯的研究将害羞者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公众害羞型(总是担心外在表现得不够好)和私下害羞型(总在为内在的心理感觉不好而担忧)。
公众害羞型常常因为笨拙的表现和在社交中不能恰当地回答问题而感到焦虑。他们对自己可能不恰当的行为而担心。对于私下害羞者来说,相比自己的主观不适感和害怕他人发现自己需求的恐惧感,自己想要做的事就变得不那么重要。这些人在整体自我意识和私下自我意识方面表现的都更突出。
对于公众害羞者而言,害羞的压力远比私下害羞者要大。他们的感觉会影响其表现,他们自己的表现会影响其他人的评价,其他人的评价反过来又会更深刻地影响害羞者的自我评价。他们会有不好的感觉、不充分的表现、糟糕的个人秀、感觉没尊严等。
小轩就是因为担心说不好,怕别人笑话,爱面子,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老师叫起来,也是表现出一种手足无措的样子,扭扭捏捏,不敢正视老师,其表现正是属于公众害羞。
公众害羞者不能欣然与适当的对象交流他们的恐惧、不安、好品格以及欲望。他们将自己锁在自我集装箱里。他们得不到帮助、建议、赏识以及人们无时无刻都需要的爱。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羞怯的学生,他们从不参加讨论或是与教师一起合作,听大课、做事等总是躲在后面,这自然不会引起老师、领导的注意,得不到赏识,自然也就影响了日后的成绩。害羞者认为自己因害羞而引起了笨拙,或者认为自己没能完全好好地表现,而没能升职也是合情合理的。公众害羞可以使一个本来很棒的人变得消沉。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公众害羞者如果不改变自己,就无法成为领导者。在大多数的团体氛围下,被选出来的领导者多是能言善辩的人。虽然他们未必拥有最棒或大多数人拥护的思想,但他们能够控制局面,因为他们可以随机应变。研究表明,当一个原先默默无闻的人在团体氛围中被推举出来讲话,而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会积极做出回应时,那个人就可能票选为领导者。总而言之,仅提供给一个公众害羞者工作所需的技能培训是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是提高自信和价值感。
与那些在公众面前感到害羞的人相比,那些私下害羞的人明显要好些。他们熟悉如何去取悦他人,如何能被他人接纳,如何能够获得提升机会,这些私下害羞者有能力取得成功。
如果有一定的天赋,这些人也许可以很快在他选择的职业中获得提升,甚至可能成为名人。但是别人不会知道:为了获得这样的信心他们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当期待的事件发生时,他们神经紧张,整个事件的进展甚至细小的细节上都浪费了他们太多的精力!在他人眼中,这些人也许是蛮横的人、苛刻的人或是自负自傲的人。可悲的是,即使成功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心理满足感!因为他们凡事要求完美,这些私下害羞者为了自己的完美主义情结付出了巨大的感情成本。
当那些私下害羞者跳出来宣称自己很害羞的时候,他的朋友或周围的人一定会大吃一惊。“不,你不是这样的人!你是如此的成功,你在公众场合应对自如,你有这么多朋友,你擅长讲笑话、唱歌、跳舞,还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约会,怎么可能害羞呢?”私下害羞者通常会逃避他人的探究。他们将焦虑不安留给自己,用老道的社交技巧加以掩饰,有时会用喝酒来掩饰,或是避免出现在那些自己不能驾驭的场合。
害羞从形成原因及外显特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气质性害羞,即生来性格比较内向,说话低声细语,见生人就脸红,说话办事有一种胆怯心理。第二种是认识性害羞,即过分注意自我,私心太重,说话办事都十分谨慎,唯恐自己的言行不对而被人耻笑。第三种是挫折性害羞,此类型的害羞是由于种种原因,连遭挫折而使自己原本开朗积极主动、乐于交往的性格变得胆怯怕生,消极被动。
对于不同类型的害羞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克服。气质型害羞,因它不是一时一日形成的,因而对于克服害羞心理也要有耐心,首先是害羞者自己主观上要努力,提高自信心,用意志来克服这一不良心理;其次需要他人的帮助,采取系统脱敏疗法,使原有的气质得到改善。对认识性害羞和挫折性害羞,则应强调观念,改变看法,采用认知疗法,来消除害羞心理,同时还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客观环境,尤其是挫折性害羞者对于客观环境十分敏感。
前面案例中小轩表现为性格内向,有母亲的遗传因素影响,从小就胆小,说话低声细语,过分注重自我,做事小心谨慎,总是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对会被人笑话。因此小轩气质性害羞和认识性害羞两者兼而有之。对于小轩害羞心理的改善,班主任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谈话让他认识害羞的危害性,教给他一些克服害羞心理的方法,积极给他创造各种训练机会,逐渐帮助小轩从害羞的桎梏中摆脱出来,拥有了更灿烂的学习生活方式。
文章来源:http://www.xtxlw.cn/NewsView.asp?ID=40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