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txlw.cn/uploadfile/20130521/20130521120153113.jpg
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很多家长碰到这样的情况: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宝宝们拉着妈妈的衣服、拽着爸爸的裤子哭成了小花猫,心软的妈妈哭了,坚强的爸爸红了眼圈。如何应对宝宝哭闹着不去幼儿园呢?
淄博心理咨询专家阎加民解释,在陌生的环境里,面对陌生的老师,孩子哭闹是正常现象,主要因为他们觉得不安全,害怕见不到爸爸妈妈了。这是缺少安全感分离性焦虑的表现,其实是孩子离开父母时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家长不要因此而焦虑或过于紧张。对出现“分离性焦虑”的孩子,家长如果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做,就能够帮助孩子尽快度过这段适应期。
这种“分离性焦虑”外在表现上有很多种情况,每个孩子因为个性特征的差异,其表现也不相同,活泼好动、性格开朗的孩子可能适应会快一些,而内向、敏感的孩子表现则可能会强烈一些,但这都是正常的心理表现。有效的方法可以消除幼儿分离焦虑,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
平时要循序渐进的让孩子习惯分离
宝宝对爸妈的依恋很强烈,让他们一下子离开爸妈,会使其依恋感受阻,产生分离焦虑症,引起不安全感。因而让宝宝对上幼儿园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是非常必要的。爸妈可以在假期里或开学前带宝宝到即将要去的幼儿园门口或里面转一转,让宝宝熟悉一下环境。在家中给宝宝一定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客厅的一角,利用橱柜或桌椅隔出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宝宝体验在视线中感觉不到成人注视的情况,在那里游戏、看图书等,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减轻宝宝对成人的依恋感。爸爸妈妈还可以培养宝宝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上厕所、吃饭等;生活习惯,如午睡等,帮助宝宝增加入园后的心理自信。
父母应该为孩子创设一些分离的机会,让孩子逐渐习惯。比如让孩子一个人玩玩具,让爸爸带带孩子,或者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总之,妈妈在家的时候,可以尝试各种办法让孩子与自己分开会儿,并且在孩子因为分开而出现情绪之前回到他身边。比如用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来吸引他的注意,在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的时候,妈妈跟孩子说让他自己玩一会,妈妈在旁边做点别的事情,这对孩子就是一种锻炼。需要注意的是,离开之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并且征得他同意,妈妈要告诉孩子自己在那里,不能看对孩子玩得高兴就偷偷走开,这会让孩子觉得非常没有安全感。另外,作为母亲一定不能吓唬孩子,不能说:“你不听话,我就走了。”“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这样只会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
多鼓励孩子独立
孩子从一岁开始,就会有一些独立倾向,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玩玩具、爬行、走路等等。父母应当爱护这种独立倾向,让孩子尽可能多作一些探索和尝试。比如带孩子出去玩,如果能够先说好不要抱,就尽量不抱孩子,鼓励孩子自己走,累了可以找地方坐下来再玩一会,家长态度温和地坚持,孩子也会在逐步尝试中片头向独立。
当然,如果孩子总是很粘,家长也要保持耐心,不要因孩子粘你而处罚他。孩子粘你,说明他在你身边感到安全又开心,如果因为这样而处罚他,就会让他对自己产生极大的怀疑,他会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孩子会因此而缺乏安全感,会影响到他心理的健康发展。
根据孩子个体差异,入园可以循序渐进
还有些孩子因为比较内向、敏感,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牛老师建议家长可以与幼儿园老师沟通,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比如家长每天可以陪孩子半天,坚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等到孩子对幼儿园、幼儿园老师、别的小朋友熟悉了再离开。或者,家长可以先让孩子去幼儿园半天时间,待午饭结束后接回家,适应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再让孩子全天都去。我们现在都提倡人文关怀的入园方式,不提倡硬性、强暴的方法。有的幼儿园老师说,孩子哭了,没事就让他哭吧,等哭够了就不哭了,这种听之任之的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老师,都要想办法解决孩子适应幼儿园的问题。
不要看到孩子伤心就跟着抹泪
家长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态度要坚决,尤其是妈妈,不要看到孩子撕心裂肺地哭闹,自己也在一旁抹眼泪,把不良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在孩子哭闹时,家长表现得不要太上心,要让孩子知道,哭闹也是不行的,在这个阶段必须要去幼儿园。为了安慰孩子,家长可以在去幼儿园之前,与孩子做一些约定,对他进行心理暗示。比如,在去幼儿园之前,家长可以允诺孩子做一些事情,然后与孩子“拉钩约定,再盖个小印章”,说到的必须做到。这样每天都有一种暗示,会慢慢减缓孩子的焦虑心理。
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下午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的。送孩子上学时,不要对孩子表达对丈夫的不满,如果母亲向孩子诉说她对丈夫的种种不满,而尚未懂事的儿子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在这种处境下去幼儿园,就容易产生焦虑与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不高兴的样子,以免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为父母担心,这可避免孩子因为你的苦恼而加重他的焦虑。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蹲下来和孩子说再见
如果孩子只看得到跨出门的一双脚,那么他就只会产生被抛弃的恐惧,这个时候无论妈妈说什么他都不会理解的。所以,妈妈准备出门前,要先蹲下来,让自己和孩子一样高,再告诉孩子自己因为什么要离开,什么时候会回来。不必担心孩子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孩子会阅读我们的表情和身体语言,他会有自己的理解。当然,我们得留出一点时间让孩子接受,还得预备孩子哭闹,不可以说完了就走。假如孩子哭闹,不妨温柔地抱抱他,然后自己坚决地离开。做妈妈的没有必要因孩子哭得伤心就感到难过甚至内疚,这种分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
因为害怕孩子哭闹,就偷偷溜走,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孩子会非常担心妈妈是不是不要他了,找不到妈妈,他会以为自己被抛弃了。如果每天都要经历一次被抛弃的痛苦,那么妈妈回家后,当然就更加粘住不放了。
家长离开幼儿园时不要太留恋
还有些家长可能不太注意,他们离开幼儿园的方式对孩子也很有影响。高级育婴师孙文波老师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不论孩子如何哭闹,都要坚决与孩子告别说再见,说爸爸妈妈要上班去了。家长也可以稍微停留一些时间,但时间不要太长,时间越长,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越强烈。
对爱发脾气的孩子要安抚、讲道理
在这个阶段,很多孩子非常爱发脾气,动不动就哭闹。孙文波说,其实这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对于焦虑和紧张的一种正常宣泄,家长不要一看孩子发脾气就粗暴对待,这样也是不合适的。家长可以等孩子哭后对他进行安抚,然后再跟孩子讲道理,3岁多的孩子都是可以讲道理的。如果孩子经常发脾气,家长就要主动与幼儿园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找出问题的症结。比如,可能是孩子在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了争执等,然后针对孩子的症结进行疏导。
不肯睡午觉的孩子,可带个玩具去幼儿园
有的孩子的表现让老师头疼,中午别的孩子去睡午觉了,但无论老师怎么安抚,他就是不肯睡午觉。这其实也是“入园分离性焦虑”的一种表现。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可以与幼儿园老师沟通,让孩子带一个平时在家里最喜欢的玩具去幼儿园,让孩子抱着玩具睡,减少孩子的孤独感,让孩子把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玩具身上。
文章来源:http://www.xtxlw.cn/NewsView.asp?ID=37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