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txlw.cn/uploadfile/20130513/20130513120815215.jpg是嫉妒自卑虚荣影响了价值观" />
攀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成长期,他们在“比”中认知、“比”中体验、“比”中反思、“比”中成长。从文化、心理和行为的视角,对攀比现象的理解则不限于负面。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攀比可做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指那些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不合成长要求的现象,可称之为“盲目性攀比”;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有明确的进取目标,有意识的、积极的、善意的、科学地与他人比较的现象,可称之为“理智性攀比”。
汉语对攀比的词意解释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下文中出现的攀比如无特别说明则均指“盲目性攀比”。
1、名言感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
啊!夸奖的话,出于自己口中,那是多麽乏味! ——孟德斯鸠
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卢梭
2、关键词
虚荣
淄博心理咨询专家阎加民表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时,往往比较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当中是什么样的形象,这样往往会强化从众心理,导致虚荣心理的产生。所谓虚荣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日常生活穿戴学习用品方面,就容易产生不切合实际的高追求。
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追求的是“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时尚的东西我也要有”,以显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比你好,从而获得心理满足。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身体迅速发展,对身边的新生事物天生好奇,由于思维能力的缺欠,往往作出错误的选择。若不加以正确引导,虚荣心会逐渐膨胀,心理产生价值偏移,必然导致缺少理性的盲目攀比。
嫉妒
嫉妒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是含有憎恨成分的激烈感情。在个体之间差异性很小、外界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具有明显的对抗性,从而引发消极情绪,导致极端的攀比行为,严重地可能会危害到他人的利益,从而使自己也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谴责。
嫉妒心理可以说是人性的弱点之一,除了受道德约束外,个体可以通过临时回避的方式帮助自己暂时从极端攀比的环境中逃离,从而减少因情绪激动造成的非理性行为。比如,杨同学在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些邪恶时,如果迅速离开可能产生是非的空间??宿舍,用阅读、上网,或者与那些不考研的同学交谈的方式设法让自己想要打击报复别人的意念冷却,就能给情绪足够的缓冲时间,从而避免因嫉妒心理导致的极端攀比行为。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树立坚定的目标,重新认识自己,建立起对抗本能欲望的心理防御机制。
自卑
有些攀比源自自卑心理作怪。穿名牌、互相攀比,这是目前比较自卑的青少年的无意识补偿机制。这些外在的“名牌“,好像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地位,提高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好受一些。可是这种补偿并非真正有效,只是暂时地缓解了一下卑微感,遇到比自己好的,马上就又自卑了,于是还得再攀比。这种攀比心理如果伴随着成长滋生下去,便会引发自卑感、虚荣心等多种不良心理出现,既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又会影响学习和成长。如今,大部分青少年往往因为自身的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导致生活没有重心、没有责任感、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因此更容易误入歧途。
3、内心私语
攀比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它不是比学习、比勤奋、比文化素质,比团结友爱,而是变着法儿比吃、比穿、比打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不良的攀比之风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令人担忧。
攀比现象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比吃喝。这次你吃麦当劳,下次我就吃肯德基,你吃一次,我就吃两次。你喝一元的矿泉水,我就喝三元的冰红茶。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家长给的一个月的生活费不到一个星期全部花光。远远超出一个学生和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二是比穿戴。当今的学生从头到脚可谓是被名牌全副武装,你穿“李宁”,我就要穿“耐克”,你弄了一身“华伦天奴”,我就弄身“船王”。其实这样的名牌与我们中学生的身份和年龄很不相符,名牌在身很容易招来别人的嫉妒,中学生身体长得快,今年的衣服明年就不能穿了,浪费极大。
在一个班级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名家境不太好的同学,母亲在工厂里当后勤工人,父亲在外地打工,但突然她却穿着一身的名牌服装。问其原因她承认是虚荣心在作怪。这名女孩子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她也觉得那些衣服太昂贵了。但她觉得如果不跟上名牌的潮流就太落伍了,但是当她一身名牌出现在同学们中间的时候,她自己倒觉得很不自在。
三是比时髦。很多学生都有手机,而且是一个比一个新潮,一个比一个高档。很多学生并非完全看中手机的方便,更重要的是因为拥有手机是一种时尚。不是用来打电话,更多的是用来做mp3和mp4,更为严重的是用作考试作弊的工具。
四是比排场。主要是比过生日的排场,张三同学过生日花了三百元,请了一桌,七八个同学吃了一顿;李四同学过生日就请两桌,大吃大喝后还要请同学唱卡拉OK;王五同学过生日时,就更不得了了,反正谁也不愿输给谁。其实生日不是庆祝自己,应该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特别要感谢自己的母亲在这一天将你带到这个世界。
五是比玩乐。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不少人总是把玩字放在第一位。比着上网吧,比着去蹦迪,比着上歌厅。还有,比外出旅游,你到武当山,我就到张家界,你到张家界,我就到九寨沟,你到九寨沟,我就到新马泰,反正一定要比个输赢。最后不堪负重的是自己的父母。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攀比心理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渴望被肯定。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非常渴望被认可、被关注、被赞许,他们开始渴求自我价值。但是,由于缺少引导,再加上对周围成人的模仿及家长过分的物质奖赏,让他们将手机等物质品,当成展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也就是说,他们通过这些展示,来给自己标价。实际上,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应该来自于内在。青少年也应该了解,他们真正的价值,比这些外在的物品珍贵得多,关键是要靠自己去发掘;
第二,从众心理。很多青少年担心自己被孤立,于是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别人比,我也要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融入某个群体。因此,我们发现,亲密的朋友圈子,会有相同的特征。其实,真正的性格魅力,来源于有主见,有思想,不追风。
4、心灵故事
因为学校离家远,家住大连千山心城的张世鸿不放心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独自回家,每天都派司机去接。上周五,儿子怎么都不肯回家,理由居然是“接我的车不是奥迪A6”。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接送都是由奶奶操心。”张世鸿说,每天,祖孙俩来去都是乘公共汽车,儿子一直没什么意见。后来,张世鸿偶尔会听儿子提起,班里的一些小朋友由爸爸开车接送,儿子对此非常羡慕。“我和妻子的工作都很忙,陪儿子的时间不多。所以,每当儿子提出要求,我们都会尽量满足。”张世鸿说。
从儿子上二年级开始,张世鸿把接儿子的事交给了公司的司机。每天下午4时30分,司机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把张世鸿的儿子送回家,再回到公司交差。因为公司车的用途每天都有变化,所以等在校门口的车几乎每天都不一样,档次相差也很悬殊。面包车、桑塔纳、现代、奥迪……七八辆车轮换着用。
“一开始,儿子并不在乎车的档次,只要能回家就行。可渐渐地,他开始对司机提要求了,说面包车坚决不坐。”张世鸿说,后来,儿子专门要奥迪,而且不是A6还不行。
有时,实在抽不出奥迪车,张世鸿会跟儿子提前商量,儿子也能理解。但上周五,张世鸿因为陪客户,没顾上跟儿子事先说好。结果,司机开去了桑塔纳,儿子坚决拒绝上车,赖在学校不走,还跟司机喊道:“接我的车不是奥迪A6,我就不走。”
“都是攀比惹的祸!”张世鸿说,要不是看班里的几个小朋友每天有专车接送,儿子也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作为家长,张世鸿曾因能满足儿子的要求而自豪,但现在,他后悔了对儿子的放纵。
荷兰著名插画家威尔修斯所绘、屡获国际大奖的“青蛙弗洛格故事丛书”中青蛙弗洛格是一个可爱的小家伙,它本来觉得做一只青蛙很棒,因为它会游泳和跳水。可有一天,它看见小鸭在面前飞过,就羡慕起了会飞的动物,于是,它用旧床单做了一个翅膀,爬到山上学飞翔,可没一会儿就重重摔了一跤。接着,弗洛格又开始羡慕会烤蛋糕的小猪和会看书的野兔,可它先是把蛋糕烤糊了,然后又发现自己一个字都不认识。它难过地哭了,它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蛋。
它的朋友野兔点醒了它,野兔说,它们的本领不一样,因为它是野兔,而弗洛格是青蛙,但“我们都爱你”。弗洛格明白了,它就是它,是一只独一无二的青蛙,它做了一个青蛙跳,感觉自己在飞。
看起来这是一个关于儿童的故事,可其中的寓意可能连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完全明白。比如,我们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隔壁的哥哥考试拿第一名了,你看你,就知道瞎玩,不好好学。我们也常听到妻子对丈夫说,对面的老李赚大钱了,要换大房子了,你看我跟着你,就住个两房一厅,还要坐公交车。虽然说话的对象不一致,可喜欢攀比的逻辑并无二致。
可是,你怎么保证,这样攀比的时候,你不会戴着“有色眼镜”?就像我见到一位,她说她的女儿从头到脚就没有一点让她满意的地方,可我从她对女儿的描述中发现小姑娘既聪明又有主见。她为什么会对女儿如此明显的优点熟视无睹呢?因为她太想让女儿完全服从她的意愿,而忘了孩子是一个有着完整自我的独特个体,爱孩子,就当“爱她如所是”,不要强求她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只有有了“爱她如所是”的前提,“发现孩子的优点——根据优点因势利导——培养他的自信——帮助他改正缺点,克服困难”才能自然而然地发生。在这个过程中,根本不需要攀比。
就像可爱的青蛙弗洛格,它虽然不会飞,不会烤蛋糕,不会看书,可它会青蛙跳,这可是只有青蛙才会做的事情。所以,它喜欢自己。做一只喜欢自己的青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想,给弗洛格一点时间,它肯定能学会烤蛋糕和看书,至于飞翔嘛,谁又能说一个大大的青蛙跳,会比飞翔的感觉差多少呢。
做一个喜欢自己,也被父母无条件爱着的孩子,是多么幸福。
做一个不拿自己的先生去跟别人攀比的妻子是多么可爱。
温暖的家里,不应该有攀比存在。
5、互动体验
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希望大家能有所感悟。
比较之心乃恶心——摘自雪峰《智慧篇》八十八
当我们观察上帝创造的除人之外的其他生命时,我们会发现,生命万物从来不相互比较,而是各得其所,各安天分,芨芨草从来不与含羞草比较,兰花从来不与牡丹比较,竹子从来不与杉树比较,葡萄从来不与桃子比较,家雀从来不与大雁比较,羚羊从来不与斑马比较,田鼠从来不与大象比较,蜜蜂从来不与蝴蝶比较……正因为不相互比较,大千世界才精彩纷呈,多姿多彩。
唯有人类才相互比较,比较的结果呢?
只要跟同类比较,就会分出优劣,就会,要么自惭形秽,要么傲慢自大,要么压抑别人,要么虚与委蛇,总之,只要一比较,就会生出是非,生出痛苦,生出忌妒或羡慕,生出懊恼或愤恨。
干嘛要与人比较?你有你的狂想曲,我有我的小夜曲,你有你的阳关道,我有我的独木桥,你有你的娇艳,我有我的妖娆,你有你的潇洒,我有我的优雅,你有你的五星级酒店,我有我的茅舍田园,你有你的文凭、名声、地位、权势、金钱、美色,我有我的淳朴、平静、安宁、健康、简约、平凡,你有你的辉煌畅达,我有我的静雅自然……我干嘛要与人比较!
一旦生发比较之心,此心再难以平静,必然“无事生非”,“祸起萧墙”。
一旦生发比较之心,必然“汲汲于富贵,凄凄于贫贱”,惶惶于所欲,碌碌于不平,一生难得安乐祥和。
一旦生发比较之心,不仅会自我贬低自我摧残自我虐待,更会把关爱自己的人逼上梁山逼上竞争和争斗逼上绝路。
一旦生发比较之心,就会日夜焦躁,日夜不得安宁,就会去追求多余的东西,就会将大好年华耗费在与人的明争暗斗你死我活之中。
比较之心是自信心不足内涵不丰富的表现,是不明白天地事理的表现,是思维混乱大脑不清的表现,是没明白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表现。
比较之心是在自造麻烦,自造苦恼,自造困难,自造坟墓。同时在制造摩擦和矛盾,制造不幸与灾难,制造冲突与争斗,制造痛苦和磨难。
这个世界上,总有大量的人会比我们优秀,要么比我们英俊美丽,要么比我们富裕通达,要么比我们位高权重,要么比我们多才多艺,比得完吗?一辈子也比不完啊!既然如此,我们决不能与人比较。
不能逼鸭子上架!不能逼自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能逼关爱我们的人为满足自己不健康的欲望而铤而走险,不能逼自己晚上睡不着觉。
天生天长,随遇而安,是小草,我就生长几片绿叶;是花卉,我就绽放几朵蓓蕾;是垂柳,我就摇曳赋闲;是杏子,我就结些许果实,干嘛自寻烦恼与人比较。
让愚蠢的笨蛋们去比较吧!
我们“一日清闲一日仙”,随缘而化当神仙。
6、心灵解码
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
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根据产生的作用不同,攀比心理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正性攀比指正面的积极的比较,是在理性意识驱使下的正当竞争,往往能够引发个体积极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负性攀比指那些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负性攀比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只是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对人对己都很不利。
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基础,攀比也是如此。而比是人近乎本能的活动,人是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也是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比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时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怎样使这种比指向积极的方面,避免其中的负面影响,这是我们每一位同学必须思考和弄清的问题。青少年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身体迅速发展,对身边的新生事物天生好奇,由于思维能力的缺欠,往往作出错误的选择。若不加以正确引导,虚荣心会逐渐膨胀,心理产生价值偏移,必然导致缺少理性的盲目攀比。
产生攀比心理很正常,但是要注意对攀比心理的自我调节。通过合理的自我调节实现负性攀比到正性攀比的转化,从而建立正确的比较观念,摆脱压力的束缚,找到前进的动力,具体的方法包括:
一是通过自我暗示,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暗示又称自我肯定,是指通过对个体预期目标积极的叙述,实现头脑中坚定而持久的积极认知,摆脱陈旧的、否定性的消极思维模式。自我暗示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调节技巧,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理预期,增强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具体表现为带有鼓励性质的语言、符号以及动作。比如,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在心中默念“其实我也很好”之类的语句,久而久之,盲目比较的习惯就会有所改善。
二是尽可能地纵向比较,减少盲目地横向比较。比较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个体和自己的昨天比较,找到长期的发展变化,以进步的心态鼓励自己,从而建立希望体系,帮助个体树立坚定的信心。横向比较是指个体与周围其他人的比较,有助于找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往往会陷入横向比较的误区,忽略了纵向比较。
三是增强自身实力,克服负性攀比。负性攀比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个体自身的实力与期望值达不到均衡水平,导致自信心的缺失,从而产生抱怨、憎恨等情绪。因此,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才能战胜负性攀比造成的心理障碍。
文章来源:http://www.xtxlw.cn/NewsView.asp?ID=367
加载中,请稍候......